贾鹏(书法家)的个人简介
贾鹏,山东济南人,字欣生,号一勺,别署席贝、夏孟。室名一勺斋,隐斋、了悟轩等。毕业于青岛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九三学社社员。现为中国书法协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现代民族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兼职教授,西泠印社社员,山东海佑印社社长,《中国美术》杂志社常务副主编,《中国篆刻家》杂志常务主编。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物简介
贾鹏,山东济南人,字欣生,号一勺,别署席贝、夏孟。室名一勺斋,隐斋、了悟轩等。毕业于青岛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九三学社社员。
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现代民族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兼职教授,西泠印社社员,山东海佑印社社长,《中国美术》杂志社常务副主编,《中国篆刻家》杂志常务主编。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
1979年末由邹振亚先生引荐入室蒋维崧教授学习书法篆刻,并得苏白、魏启后、宗惟成、陈梗桥、梁修先生指教。
先后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展、中青展、篆刻展、邀请展、国际展多次。
先后荣获西泠印社举办的首届全国篆刻评展优秀奖等一等奖、金奖6次。
先后在香港、日本、泰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举办个展,联展。
作品入编110多部大型书画专辑。
作品捐赠全国助残、助贫、助学及全国妇联、全国青联、中央电视台二十余次。
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多家政府机构、博物馆收藏。
为国内外著名书画家、学者治印甚多。
为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原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等5位将军和政府部长生日书写金文百寿图中堂及对联。
为济南籍奥运冠军李晓霞、马晋、高畅、辛鑫、张磊、张淼篆刻印章及赠送书法作品。
代表作品
出版《一勺斋印存》、《治印要略》、《贾鹏书画篆刻选集》(上下)。
拟出版《贾鹏书甲骨文集古诗联》、《贾鹏甲骨文印选》、《贾鹏诗草》、《贾鹏扇面书画小品》。
名家印象
我与贾鹏交往已近二十年,他为人诚实、宽厚、友善,给人一种学者风度。十多年后相见,他为人正直再一次得到印证。这是他不白之累的十多年间对人格的真实展现,这是他代人受过的十多年间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碑帖、古文字和文学书刊,写出诗词五百余首,临遍商周金文,创作草书和篆书等长卷,并积累了大量的扇面书画小品及甲骨文书法。
贾鹏暂离济南近十年,对山东书印坛是一个缺憾。他的无私奉献,认真敬业,不图名利的人格,已在从事《书法艺术报》的实践中凸现出来。人们心里都明白:实际贾鹏可以在山东书协的领导下携山东印坛走向更高的层次,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已早有口碑。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具有良好的学识,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底蕴。“汪伦情重恒古今,何必为官作忙人。我辈鼓刀风与月,青田三车留儿孙”。这种洒脱只有学养使然。艺术家,最好的方式便是用作品说话,挡是挡不住的。近几年,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商人订购他的书画、印章,就是最好的例证。
贾鹏主张“艺术家文人化、学者化”,“篆刻家,首先应该精通古文字学,否则是难以想象的”,“艺术家要靠知识学养行笔纵刀才能自出机杼,内涵丰富,不断出新”。正因为如此,当今海内外著名书画家、学者读其印、求其印、用其印者甚多。贾鹏多才多艺,却从不张扬,书画诗书皆显学者风范,有古,有今,有自己,使人赏心悦目。“自古丸泥乱分陈,断字残珠费探寻。欲觅真微脱换骨,全仗秦朱汉白神”。
贾鹏英年造就已如此,无疑,他是当今全国颇具实力的篆刻高手,现值春秋正旺,来日必将有所作为。
魏启后 (2001?新正于晋元斋)
元气沉厚磊落郁勃― 贾鹏先生的篆刻、书画艺术(徐恩存)
(摘自《中国美术》08年第3期)
作为颇具实力的篆刻、书画家的贾鹏先生,是一位勤勤恳恳的艺术耕耘者。
贾鹏先生在艺术上的发展令人瞩目,他始终坚持业余创作;坚持自娱自乐;坚持“什么东西都可以丢,千万别把自己丢失了”的艺术道路。
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的艺术因而也是沉郁和凝重的,其中还含有属于他个人特有的沧桑与静穆。
一、其人与清峻印风
贾鹏先生以性情本色从艺,以生命真率书写作品,把心灵的超然与平实转换为艺术风格的清峻与沉稳,而且,至今这一风格特点愈加明确。
人品与艺品的统一性,是贾鹏先生艺术历程的特点,在贾鹏先生的生命历程中,或许是命运的不公与嘲弄,竟使一向磊落坦荡的他,在不经意之间蒙受了10年的不白之冤,在代人受过中,他唯一的收获是历炼了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以心静如水、不乱方寸的态度分析并看待着世态炎凉;“人生已半翁,勺斋作书墉。人间多事事,难能看无惊。”当他终于洗却了不白之冤后,他的印风由初始的锋芒锐利转而为“百年心事归平淡”的清峻和成熟,内蕴着“一声渔笛在沧浪”的旷达与超然,作品愈加体现出“贾氏印风”,镌刻如心的特点。形成了“篆法独特,刀法洗练,章法典雅,自然、简约、明快、生动的艺术风格。”(刘江、余正语)
贾鹏先生早年入室名师蒋维崧先生并得亲授,他的篆刻以自己的聪慧颖悟打下了古文字学和金石学的基础,与此同时,多方面的文学修养,都使贾鹏先生在艺术上奠定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在保持书生意气和本色的同时,并在此中传达出“新、精、厚”的清峻静穆的品格。
“一勺斋”是贾鹏先生的斋号,一勺虽小,却有着无穷堂奥,颇有些禅味玄机在里头。经过数年潜心的爬梳与实践,贾鹏先生养成严谨不苟的治学之道,在旁观古今印史风格、流派经验与得失中寻到了自我的定位与方向。“自古丸泥乱纷陈,断字残珠费探寻。欲觅真微脱换骨,全仗秦朱汉白神。”早在十几年前他就以简洁明快的章法,涉刀成趣的陌生化布局,凌利爽快、典雅脱俗的鲜明风格独步齐鲁印坛,给当时的山东印学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他的作品,有古人、有今人、有自己,并最终形成了灵动大气,自然清新,既有传统文脉,又具现代气息,既有韵致内敛,又有凝重清峻的“贾氏印风”,正如他的诗中所写“守住静土一片天,学养造印细心研。返朴归真寻如性,率意鼓刀任自然。”他为中外学者,书画名家治印甚多,其中赵朴初、启功、欧阳中石、王学仲、黄琦、沈鹏、季羡林等用印均出自贾鹏先生之手。没有对千百年文化传统与精神的理解、认知与把握以及对前人精神遗产的了然于心,是难以达到如此艺术高度的。
艺术的高度,必然也是精神的高度。
阅读贾鹏先生的篆刻是一种享受和满足,不能不被他高蹈独标的理想追求所折服,刊石劲爽清正、平实朴素、气息贯通以及从容自然,不急不燥的印风境界让我们领略到生命精神的品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也。其印风之“新”,在于他选字巧,用字新,篆法协调、把握文字的变化规律与本质,灵活运用,且在章法布局中,注意上下、左右的呼应,在形式结构中,强调不对称的统一,都以独辟蹊径与独具匠心的方式,达到浑然完整的美感;其印风之“精”,表现在他对篆刻美学精深的理解,对古贤时人的精心取舍,刀法上的精准、精炼,浓缩的刀笔线条在方寸之间的艺术质地和美感,他以对入印文字造型的把握,在篆刻中体现出多边结构的追求和变化丰富的空间分割的魅力;如驱刀如笔,用线、用刀极其爽利,分寸恰到好处,印面中的虚实,繁简在参差、错落中形成统一体,使贾鹏先生的篆刻艺术在因文造势、因文求形,以形用文,以势取文中保持着灵动,潇洒的动感与活力;其印风之“厚”,是一种内敛的“厚”,含蓄的“厚”,积淀之“厚”,源于篆刻家的学养使然和“以技入境”的艺术把握能力,我们看到,线条在抑扬顿挫与波折凝重的变化中,体现出力度、厚度感;在贾鹏先生的作品中,因而漾溢着高雅的气格、高古的气息,使“贾氏印风”在总体风格上焕发出扑面而来的元气和生动的韵致。
先哲有云:“借鉴愈深,则其自创也愈高”,在篆刻生涯中,贾鹏先生除却在先师蒋维崧先生那里得到耳提面命的教诲外,还悉心研究,汲取了吴让之、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的方法与经验,消化于己,特别是黄牧甫印风与其精神中的险绝峭拔的刀法运用,乃至其刀尖、刀锋、刀背的善变与灵活运用,在法度与自由之间的个人精神、风格呈现,都使他获益匪浅,使他的作品逐渐形成洗炼、和婉的表现方式和清峻中含古意、自然中见法度的艺术特色。
积长期的艺术实践经验,贾鹏先生鉴别并比较了古今印风之别,潜心研究了明清篆刻大家的用刀之理,他早在90年代初就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古人篆刻技法三要素,即章法、刀法、篆法、今天应为篆法(字法)、刀法、章法,可能更贴切,其间,我们发现因为序列的不同,说明的都是古今审美理想、意趣与要求的不同,因而,其内在精神与气息的表现也绝不相同。在贾鹏先生看来,一枚好的印章,首先要靠篆法打破俗套、成规,以标新立异,在有法中实现无法与创新;其次要靠刀法的节奏、韵律、力度来表现字的神采,刀爽气厚,刀法被精神化,精神转换为刀法的变化,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高度而直入化境,最后用章法营造韵致和形式意味。他所用刻刀,长约15厘米,宽1厘米,大若10厘米巨印,微若5毫米小章,全凭一刀为之;每每石握掌中,驱刀如笔,刀、线则全凭心性使然,节奏韵律流畅,刀下朱白相间,游刃有余,失衡、错位、虚实、繁简等布局、配置,成竹在胸,印风因而别具一格,自成逸品,体现了贾鹏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东坡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今观一勺之作,新意不离法度,妙理兼具豪放”。(沈鹏语)可谓切中肯綮,入“印”三分!
二、 其人与书画精神
贾鹏先生历经人生的潮起潮落,在代人受过的10年中,他不得不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泉城济南,去外地飘泊谋生。据我所知,是其老师一方印章的丢失,使他受到误解,长达10年之久,面对恩师,他没有辩白,只有沉默以对,对自己清白的坚信,使他能在多年的忍辱负重中,没有放弃对艺术的坚守。2001年盛夏的一个周日上午,山东大学一位教授专程赶到贾鹏先生家,告诉他和爱人一个迟到的,但却是期盼已久的消息:“贾老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蒋老丢失的印找到了,是山大一个老先生拿去了,你也不要问他是谁,反正现在已经水落石出了。不过蒋老一再嘱咐:此事到此为此,千万不要再说了!千万不要再说了!”当一切终于真相大白时,他依然如故。每当回忆这件事,贾鹏先生对这位教授都充满感激之情!
其实,熟知他的人,都知道他为人忠厚、生性稳重,且耿直率意,这一切都折射并反映在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之中。贾鹏先生善篆书,他从容自然地直入篆书本源,而未取捷径于唐人李阳冰,清人钱坫、邓石如等,而是直追商周铭文,并力避了前人金文虽工稳匀整、却呆滞僵直;力避了前人效铭文刻石的颤笔、枯笔的过度矫情与难以得心应手;力避了草书在行笔放纵、线条狂怪中的失之粗率姿肆。因此,在贾鹏先生的篆书中,注意用墨的温润和用笔的高古意味及不温不火的驾驭,充分发挥笔的特性和水墨的张力,注意行笔的清新,线条的细微变化,一改金石铭文的“刻铸”式笔墨特点和审美定势,而立足于“写”,发挥“写”的优势与功能,在书写的点、划、笔、线中,既体现“古风”、“古意”的丰厚与沉郁,又体现出现代人对形式,美感的把握和创新。
他的甲骨文书法,也不乏新意,用笔如刀,两端尖锐,点画瘦挺,结构简约,充分表现了用墨书写的特点,使人观后顿有“枯木逢春”、“柏生新芽”之感。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字形的安排富于结构和艺术性,在章法与笔法中,其简练里存有古质,生动中见情趣,既不失古意,又洋溢着现代风采,而且在章法上力求体势一致,做到字字有出处来历,却都体现着自己独到的领悟和创意;因此,贾鹏先生的书法艺术,以篆书、甲骨文形成气象,言其心声,恰到好处的总结、把握了“甲骨在角度,金文贵弧度”的特点,既具古代铭文的浓重、沉郁、静穆的凝重感,又清峻、流畅、稳健,神完气足,自成一家,展示出特有的文化韵致和魅力。一位日本画商以4万元和6万元买走了贾鹏先生的金文6尺和8尺手卷;以5万元买走两方印章。
贾鹏先生的绘画,完全是书心写性之作,不拘定法,信手拈来,笔法自然、墨色随意,且诗、书、画、印在有意无意之间呼应配合,而在逸笔草草与寥寥数笔间,间以点、线、墨、色的变化和补充,使画面趣味盎然,生机无限。
在点、线、墨、色的交织、配置与书写中,画家笔下的人物、花鸟、山水与案头清供等题材,体现出一种属于他个人的感怀方式,同他的篆刻、书法一样,都是一种出于直觉的、生动的感性生命的表现,因此,这样的作品抒写的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是生命感受最自然的流露。
贾鹏先生书画艺术,是以自我心灵感受,去表现事物之美的本质和抒情之美的和谐一致的,重要的是,贾鹏先生的书画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为之,所以,他的书画作品中节、中理、不激不历、和谐适应,本乎天地之心,使人性之美与艺术之美得到统一;而作品的和平简静、温雅洒脱、趣味无穷,体现的正是主体、客体两相契合产生的生动气韵和生命的活力。贾鹏先生的《甲骨文印选》、《一勺诗草》和《贾鹏书画扇面小品》拟在出版中,愿我们先睹为快!
贾鹏先生说的好:“艺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的作品和为人能够成为长久的话题,始终被大家关注着,谈论着足矣!”贾鹏先生的艺术,是生命与艺术历炼、磨砺的结晶,在清峻、静穆的整体风范背后,是历尽屈辱,痛苦后的省思与冷静,这使他的艺术在一种代价中获得了提升,内涵更加深遂,气度更加超脱。
应该说,贾鹏先生的艺术是在波澜不惊中铸就的,也是宠辱皆忘的结晶,这样的艺术,无论到何时,都经得起推敲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