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耀庭(书法家)的个人简介
韩耀庭 男、1965年1月生。字颐朝,号松禅。山西省定襄县南关村人。1985年毕业于忻州师专英语系。2002年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先后从事教育、新闻、文秘等工作。2003年6月起任定襄县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专职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2008年7月起任定襄县政协书画研究院院长。
个人简介
韩耀庭 :男、1965年1月生。字颐朝,号松禅。山西省定襄县南关村人。1985年毕业于忻州师专英语系。2002年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先后从事教育、新闻、文秘等工作。2003年6月起任定襄县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专职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2008年7月起任定襄县政协书画研究院院长。
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特邀编审,北京紫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翰林书画院院长,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第一届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民俗协会会员,三晋毛主席像章研究会副会长,忻州市青年书协副主席。
艺术成就
2002年草书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敦煌杯国际书法大赛。
2003年临摹王铎草书获山西省首届临摹大赛三等奖。
2003年散文《魂系五台山》获全国难忘五台山散文大奖赛二等奖。
2003年诗歌《士的画像》获山西省首届诗歌大奖赛三等奖。
2003年论文《繁复圆转之表象与苍茫之意境》获傅山研究会主办的有奖征文三等奖。
2003年个人文学作品自选集《苍凉与温柔》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9年《张丑宏同志纪念文集》执行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
2013年《南关韩世家谱》主编。
2014年《西河头兰氏族谱》责任编辑。
2014年个人文学作品自选集《麦浪翻滚》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编编辑方面成绩。
2015年《王圣荣同志纪念文集》主编。
定襄县政协《定襄文史》季刊责任编辑担任十余年来,独立编辑书刊50余册。
艺术创作
磨砺孕雄篇苦难育华章
苏东坡黄州期间文学、书法创作浅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均有卓越建树,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很大影响。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并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苏东坡出生于一个文化气象浓厚的家庭,父亲苏洵早年就诗文名重乡里,母亲已很有文化修养,能教他读《汉书》。青年时期苏东坡在家庭的影响下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1057年参加欧阳修主持的礼部考试,苏东坡兄弟同科进士及第,名震京师。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从此踏上仕途。由于他忠君爱国,关心人民疾苦,既不赞同王安石新政,在司马光当政时又不附和旧党,仕途上屡遭打击,多次被贬,甚至被诬陷入狱。政治上的不得志,丰富的生活经历,促进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诗题材广泛、挥洒自如,他的词作突破了词必香艳的藩篱,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为词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散文文笔纵横恣肆,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现存2700多首诗,340多首词,4200多篇散文。
1079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于8月18日被捕入狱。12月28日释放被流放到黄州,名为团练副使,实则不得签书公事。开始了长达四年的黄州流放生活。在黄州期间,苏东坡垦荒耕作,深切体验到了民间疾苦、贫病交加,仕途失意,使他对世俗功名,人生悲欢离合产生了失意而伤痛、哀愁而达观的人生哲学思考。游历黄州附近山水,使他感悟到了宇宙、自然、生命的真谛,忠君爱国忧民与热爱生命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交融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儒佛道思想在他心中进一步融汇,使他从被贬谪的忧伤中走出来,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超越忧患,超然物外,从而使他的作品理性色彩、哲学意味越来越浓厚,使他的文学创作在黄州期间达到了高峰,为我国古代文学宝库增添了精品力作。苏东坡一生的诗、词、散文代表作均在被贬黄州期间诞生。词作方面,黄州期间共创作70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黄州期间主要作品,也是他一生词作的代表作。黄州期间东坡创作诗共200余首,《寒食雨诗》既是文学史上影响甚远,在书法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位置,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贬黄期间,东坡散文创作共500篇。内容广阔、文字清新、风格自然。《赤壁赋》《后赤壁赋》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也作于贬黄期间。东坡曾有诗云“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表明东坡自己也对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颇为自负。
一、词境高远,豪迈奔放
词是配合音乐的一种文学,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而后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古代的词都合乐而唱。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末,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亦称长短句。词的全称为曲子词或词曲,简称为词。在歌唱中,词创立了许多词牌,又称词调。北宋统一后,以“花间派”为代表的西蜀词和以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对词坛影响最大,大都以表现词人个人生活。到仁宋时,晏殊、柳永所做词影响较大。在此之前及柳永、晏殊的词大都表现相思离愁别绪,闺房幽怨,伤春悲秋。
苏东坡在整个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将词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苏东坡的词写得豪迈奔放,大大突破了词的传统藩篱,一扫柳词情绪消沉的余风,使词从“花间”“樽前”走向较为广阔的社会。山川景物、农舍风光、纪游咏物、感旧怀古等等,都是苏词的重要题材。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最能代表他的革新成果,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派,为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坡通判杭州时,词作尚未形成独立风格,至任密州、徐州太守时,词作日趋成熟。贬谪黄州后,词作出现高潮。其题材、词境大大开拓,诸如政治、农村、友谊、爱情、风物、游览等都进入了他的词作之列。这是他黄州词作的一大特色。东坡贬黄词作有近70首,后世学者对苏东坡黄州词评价很高。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苏东坡来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发生地赤壁,他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起自己一生坎坷,少年壮志皆已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词的开篇即以雄伟的魄力,展开了一个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的宏大场景。大江波涛汹涌,千百年来一如今日,在如画的壮美江山边,曾有多少英雄人物辉煌一时,最终又如沙砾一样,被时光之水所淘汰。词的下篇展开对周瑜形象的着力刻画,写他的美满姻缘,写他的少年英俊,尤其是赤壁之战中,他的服饰表示了风度的闲雅,他的淡笑显示出胸有韬略,樯橹灰飞烟灭仅仅六个字概括了一场恶战,突出了战事的顺利和战果的辉煌。“故国神游”以下则转写自己的感慨,和周瑜相比,自己年近半百却蹉跎人生,白发已生而功业全无。但是,人生虚幻犹如一场大梦,即使象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终究也一样淹没在不息奔流的时光长河中,自己又何必因碌碌无为而悲伤呢?凭吊古迹,触物感伤,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多情。只有江水、明月才是永恒的存在。诗人举杯祝月,领受这夜静时分的无边美景。诗人的灵魂与亘古长存的自然融合在一起,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化境。
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破碎的悲哀,但是他将这种悲哀融会在壮阔的江山与久远的历史中,写得气势恢宏。这是强者的悲啸,而不是弱者的悲泣,它不会使人落泪,而使人油然产生苍凉悲壮的崇高感。“人生如梦”的虚幻充满了消级色彩,但在苏东坡身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他在逆境中不被沉重的失意、悲苦压垮,而是始终保持着旷达乐观、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胸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样是词人坦荡旷达人生态度的自我表白。当肆虐的风雨扑来而来时,他自有“泰山崩于前面色不变”的勇气;当风雨骤去,斜照相近时,他也不会得意忘形,阴晴晦明,进退得失,皆不足道,他完全超越于外部影响之上,履险如夷,宠辱不惊。同样《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同样也表达了苏东坡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在被贬黄州时,贫病交加,仕途失意,从欧阳修、皇上都赏识的重臣跌落到权力的边缘,东坡词中没有涟涟血泪,没有在潇潇暮雨中哀叹寡欢,也没有在万里悲秋时节独自伤感,旷达、坦荡,昂扬向上的精神感染着千年来无数读者,人生之路谁能一帆风顺,坎坷不平事难以预料,但面对挫折他们心中有明亮的圣象――苏东坡用优美清新的词句激励人们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在《临江山?夜归临阜》中描述东坡夜饮醉归临幕亭的情景。他和朋友在雪堂饮酒,不知醉过几回。回到临幕亭时守门家童鼾声如雷,敲门不应。他索性站在江边欣赏水天相接、风露浩然的江景,听江中传来的微微的江涛声,但是怎能忘却生存之苦果啊。真想像范蠡一样乘小舟遁入江海渺茫处,虚幻而空灵。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这时东坡这时的词作已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夜幕下,江天一色,浩渺迷蒙,其实跟桃花源没有什么两样。
二、诗作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诗作有近200首。在长达四个月的被诬入狱之后贬谪黄州,他所作的《寒食雨诗二首》集中表现了他在贬黄期间心境愁苦的一面。寒食节来临时,“破灶烧湿苇”,双重的打击、困挠,让人联想起屋漏偏逢连阴雨。他按照惯例和别人一样想给自己的逝去的亲人祭奠一下,可是怎奈“坟墓在万里”,表现了苏东坡在贬黄期间的愁苦与悲凉。遇到打击,肯定会产生负面心理反应,心烦意乱,愁苦不堪。《寒食雨诗》告诉我们苏东坡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也充满了风风雨雨,甚至承受的打击要远远大于常人。但苏东坡没有沉沦,他努力耕作,节衣缩食,过着典型的中国古代乡间文人亦耕亦读的生活。
《东坡八首》就是描写苏东坡在贬黄期间在郡城东门外大约五十亩的山坡上耕作生活的典型写照。《东坡八首》其一描写“东坡”的土地瘠薄,难以耕作。“废垒、颓坦、蓬蒿、瓦砾、草棘”通过这些词的重叠、组合,描绘了那块山坡地的荒凉,东坡体验了耕作劳苦,他怅然而叹,我家的仓库里何时才能堆满粮食啊。而当等来一场大雨,水涨泉流,他又兴致勃勃地在《东坡八首》其四中畅想稼穑的欢欣和田垅间的四季变化,从“种稻清明前”到“秋来霜穗重”,诗人联想到“新春便入甑,玉粒照筐_”仿佛已嗅到洁白如玉的新米的香味,没有躬耕田间的体验,没有对作物四季变化的烂熟于心,根本写不出这样的诗句。而《东坡八首》其五中则讲述了东坡听从当地老农劝告,“纵牛羊入田”,以使麦苗不致因过分稠密茂盛而减产,说明东坡已由一个被贬官员转变为乡间一农夫,和当地农民融洽相处,渐渐学会了种田的许多窍门。“得饱不敢忘”,诗句流露出东坡在耕作时对吃饱穿暖这些基本生活条件也不易垂手可得。
东坡诗作在黄州时出现了新的变化。空灵、广阔、奔放、酣畅,做到了情与义的有机融合。他的农村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富有清新气息。许多黄州诗作都从不同侧面抒发了东坡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亲密感情。
一天,他在朋友陈造家里看到一幅《朱陈村嫁娶图》。朱陈村位于徐州丰县一座偏僻的深山之中,那里民风淳朴,一村仅有朱陈两姓,世世互为婚姻,村民安居乐业,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桃花源。苏东坡担任徐州知州时曾去过朱陈村,然而在黄州看到这幅画时没有沉浸在画中祥和的气氛中,他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与农民亲如兄弟,深知民间疾苦。“如今风物哪堪画,县吏催祖夜打门。”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体味到东坡关心民间疾苦,心中牵挂农民,把农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我们也就理解东坡为什么既反对王安石新政,又不赞成司马光的主张完全废除新法。
以名花自况,咏物言志,是东坡黄州诗歌创作的又一大特色。他在黄州期间撰写了许多梅花题材的诗作。《梅花二首》描述东坡在赴黄州途中偶见梅花满山遍野,心中感慨万千,欣然命笔。梅花,这幽独、高洁的花中君子,触动过无数文人雅士的落寞孤寂的情怀。梅花在幽谷、草棘中盛开,随着飞雪散落荒野,深情细腻的描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清高之志与失意之悲。《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描绘的是一幅恬静、优美,多少有些凄清的月下赏梅图。在《次韵陈四雪中赏梅》诗以斗雪之寒梅暗合东坡不畏人生旅程上的凄风苦雨,奋斗抗争、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贬黄期间,东坡作咏梅诗十余首,有的也流露出他穷愁潦倒、心灰意懒的心路历程,但大部分咏梅诗借梅之高洁喻己之志趣,永不屈服,傲霜斗雪。在长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中,东坡展现的是一株名贵的海赏被杂树丛草包围的画卷,和繁生的草木、粗俗的桃李相比,名贵的海棠更显得高洁非凡,细雨纷纷,清相婆娑,月下孤独,怀抱着无穷的愁思。它的孤独与高洁正是诗人自身境遇与品格的写照。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将海棠比作一位高贵清淑、独拔流俗的佳人,又以海棠自喻,寄托深沉的身世之感。
三、散文随物赋形意蕴深厚
东坡在黄州期间,耕作之余,交友、游历,所作散文题材众多,数量较大。共有500余篇。尤其是纪游散文,记事散文最为突出。
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苏东坡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回来后写了一篇仅有八十四字的短文,看似漫不经心地渲染了在幽静的月夜里两位贬官恬淡、寂寞的心绪,充满了诗情画意。简练的叙事,精妙的写景,耐人寻味的抒情和议论,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短文中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弥漫着人生与艺术的哲学意蕴,令人反复玩味而愈品愈醇,令读者相案叫绝。既寂寞又自悦,生命遭际上远甚于他人,精神品格上却远超出常人。这篇短文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真耐人寻味。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在政治漩涡中受伤的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在清冷皎洁的月色中获得了精神的慰藉。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创作的《赤壁赋》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两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情韵致和散文的透辟理意,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苏轼和朋友夜游赤壁,给文学史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赋》。夏末初秋的晚上,泛舟于水上,歌《诗经?陈风》之句,吟孟德之句,文采类于汉赋而清新,全篇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运用主客对话这一赋体传统手法,表明了苏轼的内心世界,展示他思想的波折、挣扎和解脱的过程。先写苏子陶醉于清风明月交织而成的江山美景之中,触发起“羽化登仙”的超然之乐;继而写客对曹操等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跌入现实生活的苦闷;最后写“苏子”从眼前水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月夜泛舟的陶醉,悲凉箫声的伤感,人生失意的悲情,随缘而安的态度,忘情尘世的洒脱,均在这篇赋中得到了优美的体现。这篇赋是东坡在极端愁闷的境遇下写作的,自然会有消极情绪的印记。但是在苦痛之中,吟唱的不是无尽的伤痛和怨恨,而是通过苦难了悟人生大道,在苦难中勃发出对生命、自然的更深切的钟爱。
《赤壁赋》不能不说是苏东坡外儒内道的思想反映,也可以说是他融汇运用儒佛道思想而探索人生之路的产物。东坡以为宇宙与人生都存在着变与不变的辩证两个方面。阴晴、圆缺、荣辱、得失,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然而又处于不变状态中。这种齐生死、共荣辱、同欢忧、无是非的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东坡在逆境中自我遣闷的精神支柱,在清风明月中找到出路。苏轼的功业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一方面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入世抱负;另一方面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遗世绝俗的人格理想。但儒道又有互补的一面,二者相互调和、补充,共同构成了苏轼既心怀苍生兼济天下又狂傲自负遗世独立的伟大人格。
如果说《赤壁赋》以说理为主,阐明诗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的真实了悟,《后赤壁赋》写景叙事为主,两赋相映生辉。《后赤壁赋》所表现的是一种随缘任性、清澈无涯的自然之境。划然长啸的诗人与戛然长鸣的孤鹤一样,都是得道超然的自然之子,物我合一,我为何而哀,为何而羡。
《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调子完全不同,后者悲怆慨慷,前者则澄澈空明、超然物外。
赤壁三咏,是苏东坡在黄州期间文学创作的高峰,也是苏东坡一生文学创作的最高峰,成为东坡的代表作,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黄州期间他体验到人生的苦难绽开为一朵朵绚丽夺目的花朵。是他以超凡的理性、过人的坚忍从逆境中重新站起来的崇高宣言。虽然历经苦难,但他对现实、人生、幸福始终持肯定态度,所以他能从极度悲怆、烦愁的恶劣心境中走出来,把人生一切悲痛,不快扫除干净。这与东坡博采儒佛道学说,圆通灵活运用有关。他常受儒学思想影响,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理想矢志不渝,所以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很快就和农民交成好朋友。但他信儒而不迂腐,以其积极入世思想来务政;谈禅但不认为人生虚幻,用佛家的观点来看穿忧乐贵贱的出世思想来处世。芝道但不厌弃人生之路,采道家所长修身养性,调节情绪,修练自我。三者融为一体,就能闯越一切政治腐难和人生困苦。使东坡不仅在被贬黄州期间摆脱恶劣情绪的影响,积极地垦荒种田,过着乐观超然的生活,而且在反作用意时写下了一大批为后世称颂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进行学习借鉴。
四,书法精美,流传千古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在书法方面也创作出了《寒食诗帖》和《赤壁赋》等文书俱佳的经典之作。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寒食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力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寒食诗帖》其独特的抒情手法,渲染了一种萧瑟、灰暗、愤懑的氛围,作品格调深沉,前缓慢后激变,帖书前小后大,前平后恣肆放纵,整篇章法随意起伏,奇正相交参差错落,轻重粗细于顿挫中见抑扬,于纤丝中见情结。《寒食诗帖》共二首。第一首诗写苏轼来黄州已过三春秋,这年又到寒食节,抒发了无限感慨之情。第二首诗写苏轼谪居黄州生活极其困窘。这悲剧性的诗意,似一幅清冷的水墨画,情调上凄凄惨惨,那悲悲戚戚似乎能听到作者的叹息。可以想象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是何等深沉负重,对面临的一切尚在无可奈何中。诗的节奏、韵味从作者的思想感情中流出同时也形成了书法上的节奏感和一唱三叹的气韵。其实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作者自身修养和情操的真实传递与表达。再观《寒食》帖,可以看到作者用笔随意境而转换,即兴生发,气贯其中。最后四句由无可奈何的凄凉而转入郁愤,在书法表现上也采用了突变手法,故气势较前恢宏。作者情绪的波折,使每一结体斜势所造成的冲击度形成了内敛外张无法平衡的动荡感和自然萧散的艺术效果。《寒食诗帖》之所谓“神品”,是因其充分体现了苏字的风格、面貌,是苏氏书法之“魂”的代表作。《寒食帖》字字清晰,不枝蔓,不急就,它的最大特点是遵法度而不拘格。它在每个字的用笔用墨上都极细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悲涩凄凉充盈于字里行间,如“灶”、“烧”,每遇“]”便是涌在作者心底酸楚的“勾”,倔倔地有棱有角。“纸”字一笔拖长,以我写字的体验去感受,这是作者发出悲叹的长鸣:“寒食乌鸦衔纸”,这“纸”是作者心底发出的悲鸣!多么不适意也。紧接“君门深九重”以“君”字始五字均收紧,犹见作者多么紧缩无奈。“纸”字一笔拖长,使沉闷的书写节奏得到了调节,作者的苦闷之情也得到了畅快淋漓地宣泄。《寒食》帖把东坡的沉郁顿挫尽化于笔墨之间,难怪黄庭坚观后题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悲”。若说《寒食诗帖》之美,美即美在“悲”中之味也。
《寒食帖》虽不能说是东坡的唯一代表作,但至少是东坡书法史上的重要阶段,重要内容。东坡翁乃性情中人,自以为:吾书虽不甚佳,然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我们赏析东坡书法,仍应着眼于“神”、“韵”、“味”的传统审美上。
大凡上乘作品无一不和作者的才学涵养有密切的联系。书法一说,有“形而下”、“形而上”之分。“形而下”即有形有法的技巧、规矩训练――是谓后天之功;返及先天,忘怀驰骋,无间心手,所出便谓“形而上”――是笔墨形态之上的精神。从字幅流出即为感觉中的“气韵”、“神韵”、“灵气”等等。臻于“道”而入化境,便不仅仅于技巧修练上,还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修练陶冶上。观东坡书法,必须在更高的境界仰视他,应循“道”而刮目看之。古代人的“情”、“韵”“味”,古代人的拙朴典雅,及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情性都只是“形而上”的体现罢了。东坡一生多次被贬官遭流放,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出仕后的东坡向往陶渊明的生活,也最崇拜陶潜,而入仕后的东坡又往往率真地固执地“犯病”(指上书皇帝批评指责新旧党争之弊端。这些纯诚的品气习性无一不反映在东坡崇尚自然、“妙在笔画之外”的法书中。他的超迈和气度,他的天真与灵动已融为一体,表现了传统书法的生命意味。
黄庭坚在此诗后跋题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实为此卷的写照。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赋》,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两文传涌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
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本书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赋》,自识:“去岁作此赋”,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书卷前有缺行。曾经贾似道、文徵明、项元汴、梁清标等收藏过,后入清内府。此赋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纯绵裹铁”。这种力又往往从锋芒、挑踢、转折中闪烁出来,就像宽博的相貌中时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观顾盼。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苏轼选用行楷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明董其昌赞扬此赋“是坡公之《兰亭》也”。试作剖析: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诗情画意,又渗透玄理,《前赤壁赋》的内容与之相近。苏轼的旷达胸襟、高洁灵魂与羲之亦有相似之处。王羲之将他风神萧散、不滞于物的襟怀在行书《兰亭序》中表现出来,而苏轼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心神也在此赋中显现。董氏还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苦难是人生不可拒绝的风景。一些人把苦难视为无法逾越的苦海,任凭自己的生命之舟随波逐流,他们吟唱的曲调只有感伤、绝望、愁苦的重复。而苦难对于那些强者来说却是孕育生命华章的酵母。苦难激发出他们不可摧毁的刚强的意志,他们擦干泪水,摈弃了个人的得失,将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融合在一起,奏响了时代的强音。苏东坡在黄州期间的文学书法创作就是在苦难、失落中获得解脱,更深刻地体会到宇宙、自然、人生的真谛,从而创作出享誉千古的文学艺术精品,其中的奥秘永远值得后人研究、学习,效法。
200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