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沛

时间:2024-01-12 20:57:15编辑:小简

沈云沛的个人简介

沈云沛(1854年-1919年),字雨人],又字雨辰,江苏省海州直隶州(今属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基本资料

姓名:沈云沛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54年

国籍:中国

时代:清代

籍贯:江苏连云港

民族:汉族

身份:政治人物

经历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第二甲第八十六名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

二十二年(1896年):翰林院散馆,授编修。

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二十四日授农工商部右参议,十二月十九日改左参议,右侍郎。

三十三年(1907年):农工商部左参议,正月二十七日升农工商部右丞,八月四日署右侍郎。

三十四年(1908年):农工商部右丞,二月九日署邮传部右侍郎[3],二月十三日帮办资政院开办事务。

宣统元年(1909年):农工商部右丞,署邮传部右侍郎,帮办资政院事务,帮办津浦铁路大臣。

二年(1910年):农工商部右丞,帮办资政院事务,七月十四日署理邮传部左侍郎,九月二十七日改以候选侍郎署邮传部左侍郎。十二月六日署吏部右侍郎、暂署邮传部尚书[4]。

三年(1911年):正月二十七日授吏部右侍郎,三月十二日病假,五月二十三日以病免职。闰六月二十日任奕匡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

民国后任参政院参政。

民国四年(1915年)9月1日参政院代行立法院开会,与周家彦、马安良、蔡锷等请愿改变国体。9月19日梁士诒等组织「变更国体全国请愿联合会」,沈云沛为会长,那彦图、张镇芳为副会长。9月24日请愿团向参政院总请愿,反对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体。

著作

《袁母刘太夫人墓表》

光绪丁未(1907)年作 喜雨亭

历史真相

年龄相差5岁之谜

1854年秋,沈云沛生于海州高桥巡检司恒兴号。时光荏苒,该地名消失近百年而鲜为人知。云沛于光绪20年(1894)恩科中进士,应为40岁,可同年4月8日,云沛在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之前,于太和殿向光绪皇帝奏其履历与身世却道:“臣沈沛,年三十五岁,江苏海州人……”云沛胆子也太大了,明明40岁却谎奏35岁,竟敢于金銮殿上撒谎以欺君!难道不知礼部存有他中举、中进士的具结案卷吗?更让我吃惊的是,第一历史档案馆在记录1894年保和殿殿试排位和进士案卷中,均赫然写着:“沈沛、海州人,35岁……”

百思不得其解。清史研究所告诉我,对此些具体细节,该所未作研究。我认定“此些具体细节”其中定有蹊跷,因为我没有低估云沛的智商。为弄清真相,便鬼使神差查阅张謇的档案。张謇生于1853年,年长云沛1岁,与云沛同年高中应为41岁,但档案中却记录他为36岁,和云沛一样少奏5岁!我惊诧不已,朝廷竟有这种荒唐事!于是接着查阅排在云沛后面的进士孙同康、袁桐、张其淦等,年龄竟然都少5岁―――就是说,年龄少5岁并非云沛个别现象,而是进士们集体“欺君”,那么,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5年的误差呀,我怎么在书稿中叙述?回来后苦苦思索月余而豁然开朗:科举考试三年一试,而在其三年中遇有皇帝登基、寿辰、庆典等,额外加“恩科”取士。光绪20年甲午,乃慈禧60诞辰故称“恩科”。进士每人减5岁为贡给“老佛爷”的寿礼。甲午恩科取士311人,每人贡5岁计1555年,这份独特的寿礼也许只有慈禧才能消受得起。然遗憾的是,这个穷奢极侈的咸丰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光绪帝的养母,并没有享用到云沛等进士们的“5岁贡”而活到1600多岁,73岁而亡无异于常人!这对云沛、张謇等进士们之寿礼真是个讽刺。更可叹的是,慈禧死后19年,即1927年7月11日,豪华万丈的东陵,被国民革命军的孙殿英掘陵抛尸,万千珠宝被掳掠一空!

“沈云霈”乃“沈云沛”之误

沈云沛乃清之名臣海州名士,其名误作“沈云霈”凡几十年,作为云沛故乡而舛误其名让人如鲠在喉,故于此饶舌一番:清季海州张恩沛之《黉序录》、相才之《朐阳纪略》中,有关沈云沛之记述、云沛亲撰之《序》,“沈沛”三字醒然;在其前的同治12年,云沛乡试第五十名举人的具结,其后于光绪20年恩科而中贡士、复试、殿试名册等,均作“沈沛”;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湾故宫馆藏档案,包括光绪、宣统皇帝之朱批、上谕、军机处铃章、沈云沛之奏折,国家图书馆馆藏沈云沛著作等等均为“沈沛”;1919年9月,云沛在天津逝世,《京报》所刊讣告亦为“沈沛”……总而言之,云沛从1854年生至1919年谢世,所有档案史料中均为“沈沛”而无“沈云霈”。

但其“霈”也非空穴来风,云沛进士高中后,海属地区民间盛传:沈云沛,字雨辰、号雨人,名、字、号都含“水”,此人命中多水方为大贵。然其前,云沛中举后赴京三试而不中,便有高人为其破解命理,言沈云沛命中仍缺水,需在“沛”字头上加“雨”而为“霈”,可大富大贵。云沛听其言便以“沈霈”之名赶考果然高中―――茶余饭后消食解闷不必较真,但其后民国时期的小说类却袭用了“沈霈”,便弄假成真三人成虎矣。而真叫人闹心的是大名鼎鼎的翰林院编修赵尔巽,1914年受袁世凯之命主编《清史稿》,此书在750、807、808页(缩影本)竟有4处谬书“沈霈”。但后人也不必苛求于这位清之遗臣:时值乱世,军阀混战,国力衰微,不仅编纂经费无着,300多编纂人员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赵老先生四处伸手无异于乞丐。《清史稿》洋洋800万言,岂能一一查档而无舛误?所幸的是清帝溥仪“逊位”多年了,否则,你赵尔巽即便是旗人,难免也要犯下篡改圣旨的弥天大罪,北京菜市口那是非去不可的了。

上一篇:萨斯特雷(自行车运动员)

下一篇: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