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国安

时间:2023-12-11 00:16:12编辑:小简

汤国安的个人简介

汤国安,男,1961年6月出生,民盟成员,浙江宁波人。

1982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而后获西北大学地图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5年赴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留学并于1998年获该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从事高级访问学者研究,2001-2003年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研究方向

汤国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GIS空间分析技术、数字地面模型、空间数据不确定性以及黄土高原地形信息图谱等。

近年来,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数字高程模型不确定性、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城市表面建模及分析、平原微丘区高保真数字地形建模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1项国家863重点项目(空间分析子课题)、2项国家86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提出并实践了时空多尺度DEM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在DEM数字地形分析尺度效应、DEM不确定性、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地面坡谱、高保真DEM构建等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在德国Springer出版社和SCIENCEPRESSBeijingNewYork出版全英文科研专著两部,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中文学术专著7部,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两项。

在教学上,汤国安主持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编写的《地理信息系统教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三本教材2006年被遴选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获江苏省精品教材。他主持了多项教育部教改项目及江苏省教改重点研究项目。“基于精品化战略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2007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个人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团队2008年获国家级教学团队;他领导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被评为“地理科学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其个人获2009年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相关成果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任免信息

2018年1月17日,政协江苏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20次常委会议通过,汤国安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科研成果

主要科研成果主要表现在:(1)基于GIS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提出了一整套时空多尺度DEM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与方法;(2)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研究。对DEM地形描述误差的形成条件、空间分布特征、数学模拟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试验样区,深入探讨了DEM地形描述误差的成因、传输与空间分布的规律,分析了DEM分辨率及地形复杂度对地形描述及应用精度的影响。(3)黄土高原地形图谱研究。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形信息图谱与地形信息图谱的理论方法,并以地面坡谱为切入点,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地面坡谱的空间分异性特征。以高数据精度、多空间尺度、高密度实验样区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本信息源,运用数字地形分析方法,从流域及区域两种空间尺度,研究地形因子的空间分异,揭示黄土高原的地形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异格局,深化黄土高原地貌及发育规律的认识,为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重建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所得荣誉

汤国安教授先后主持了2项“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的科学研究项目。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4研究专著;其中2部英文专著在国外出版,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刊物与高等级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研究论100余篇。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先后获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汤国安教授还主持了6项国家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他主持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8部优秀教材。在他的主持下,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得了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2009年,他主持的“把握新兴学科特点,推进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本人2009年获教育部部长授予的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授予的“地理信息产业杰出人才”称号。

主要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字高程模型不确定性及其对应用的影响(2000-2002年),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同空间尺度数字高程模型地形信息容量与转换图谱(2003-2005年),项目负责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多源空间信息数据挖掘(2002.1-2003.12),项目第三负责人。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不同空间尺度数字高程模型地形信息容量与转换图谱研究(2001-2003),项目负责人。国家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信息容量研究(2001-2002),项目负责人。国家教育部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数字高程模型误差与不确定性及其对应用影响研究(2000年-2002年),项目负责人。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数字高程模型误差提取地形因子方法及其精度分析(2000年起),项目负责人。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基金项目:地面空间三维的表达与模拟方法研究(2001―2002),项目负责人。水利部黄委会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项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网络设计(2002―2003),项目负责人。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区域水土流失地形指标体系研究(2001-2003),项目负责人。陕西省教委科研基金:西安市城市灾害预报系统建立研究(1995),项目负责人。国家教育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基金:DEM地形描述误差及其对应用影响研究,项目负责人。

研究专著

汤国安等,《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科学出版社,2004.4汤国安,陈正江,赵牡丹,刘万青,刘咏梅,《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10汤国安,赵牡丹,《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0.10TANGGuoan,《ARESEARCHONTHEACCURACYOFDIGITALELEVATIONMODELS》,SCIENCEPRESSBeijingNewYork,2000.7汤国安,《计算机地学分析与制图》,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9

研究论文

汤国安,赵牡丹等,DEM提取黄土高原地面坡度的不确定性,《地理学报》,Vol.58,No11,2003汤国安,龚健雅等,数字高程模型地形描述精度量化模拟研究,《测绘学报》,Vol.30,No.4,2001.11汤国安,杨勤科,不同比例尺DEM提取地面坡度的精度研究,《水土保持通报》,第21卷1期,2001.2..(123)汤国安,赵牡丹,曹菡,DEM地形描述误差空间结构分析,《西北大学学报》第30卷4期,2000.8汤国安,杨昕,张茜,邓凤东,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太阳辐射模拟,《西北大学学报》(网络版),2003年7月,第1期刘爱利,汤国安,秦鸿儒,不同栅格分辨率数字坡度模型转换图谱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2.3汤国安,陈楠,刘咏梅,张友顺,陈正江,黄土丘陵沟壑区1:1万及1:5万比例尺DEM地形信息容量对比,《水土保持通报》,第21卷2期,2001.4汤国安,杨玮莹,秦鸿儒,GIS技术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应用,《水土保持通报》,第22卷第5期,2002.10汤国安,杨伟萤,刘咏梅,一种基于DEM的明暗等高线制图方法,《测绘通报》,2001年7期赵帮元,汤国安等,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1:25万比例尺DEM的建立方法,《水土保持学报》,第22卷,第2期,2002.4易红伟,汤国安,刘咏梅,河网径流节点及其基于DEM的自动提取,《水土保持学报》,第17卷,第3期,2003.9杨昕,汤国安,刘咏梅,基于计曲线的DEM生成与地形分析,《水土保持通报》,第23卷第3期,2003.6刘咏梅,汤国安,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数据结构DEM转换精度究,《水土保持通报》,第23卷第2期,2003年4月张勇,汤国安,彭H,数字高程模型地形描述误差的量化模拟,《山地学报》,Vol.21No.2,2003年4月刘新华杨勤科汤国安,中国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水土保持通报》,第21卷1期,2001.2汤国安,基于GIS的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第25卷专辑,2001.4汤国安,不同空间尺度下DEM的坡度转换图谱与数模表达研究,《西部大开发数字中国基础框架建设》,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汤国安,基于GIS的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研究,《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4期汤国安,DEM在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中应用的若干问题,《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陕西科技出版社,1999.12汤国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度图编制与精度分析,《神府地区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及制图》,科学出版社,1994汤国安,神木县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与研究,《神府地区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及制图》,科学出版社,1994

上一篇:水一亦寒(游戏解说)

下一篇:尚·莫里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