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贤达的个人简介
何贤达,男,197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南省平江县人,曾任96167部队69分队班长。
先进事迹
入伍以来,何贤达始终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夜以继日地学习专业知识,加班加点苦练武器操作技术,较快地成长为一名精通发射、转载、地测、液压等专业操作多面手。他最先接触的是转载专业,经过2年的刻苦训练,被战友称为"一吊准"。1999年国庆阅兵中,何贤达圆满完成了受阅导弹的转载任务,受到上级首长的高度评价。他业余自学地测发控专业,2000年8月,部队赴某地执行训练发射任务,在地测发控号手选拔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几年来,由于他技术扎实、素质全面,先后40余次为军委和总部首长进行实装操作汇报表演。
何贤达认真研究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原理,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2001年,他在生产厂家接收装备时,独自完成了多台主战装备的开箱检查,为了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他编写了1万多字的《特装维护保养操作规程》,并在部队得到推广。某次任务中,他根据上级要求,编写了《转载后测试规程》、《地测号手操作注意事项》等操作规程,为某型装备的训练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何贤达还非常注重钻研装备操作原理,经常向来部队授课的专家、教授请教维修技法。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指示灯状态快速识别"、"模飞数据快判读"等一系列维修方法。2008年3月,在装备验收过程中,他针对某系统存在的芯片读写故障,经过十多天的认真分析,成功排除故障。在他的建议下,部队对同类装备显示装订板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某型装备的可靠性。他先后参加重大军事行动十余次,研制出瞄准三脚架夜间照明装置、弹心指示器精确定位装置等4项科研革新成果,并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操作手。
荣获奖项
何贤达先后2次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被第二炮兵评为"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并入选"二炮士官专业技术尖子人才库一级库"。2006年10月,他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第四届"二炮十大砺剑尖兵"。他的先进事迹多次被《解放军报》、《火箭兵报》刊登,并被《中国青年报》誉为"发射场上的金手指"。2005年4月,中央军委郭伯雄副主席视察该班时对他作出了"你真不简单,的确是我们部队难得的技术骨干"的评价。2006年1月6日,他所带的班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人物评价
某部一营一连一排一班班长何贤达,是第二届福建省道德模范。他1997年底入伍,当班长已经10年了。走进某部,走近何贤达,说起他的故事,官兵们都能讲出一箩筐。
“天生是个当兵的料”
何贤达,湖南平江人,1979年出生。1995年高中毕业后,他曾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一家合资企业,他从流水线装配工干起,他埋头干活,深受赏识,后来学了电工。小何上中学时物理学得很好,很快就如鱼得水;后来他被当地一家大酒店聘为兼职电工师傅,薪资不菲。
一次,他陪姐姐回平江老家,正赶上县武装部搞预备役民兵训练。这回集训,负责训练的廖科长看上了何贤达。“你小子,天生就是个当兵的料!不去部队上穿回军装,可惜了。”打工仔何贤达无论是站军姿、走队列,还是射击、投弹,都练得那么严谨到位,一丝不苟,成绩也遥遥领先,所有课目都拿了优秀。
廖科长的一番鼓励,撩动了何贤达的心思。他当即表示说自己愿意去当兵。他果断辞去了广东那边的工作,等待军营的召唤。
新兵连的“火头军”
廖科长说话算数,果然在年底征兵季向接兵人员力荐何贤达,并且是向他认为最“牛”的部队推荐。就这样,何贤达来到训练团接受长达半年的新兵训练。
何贤达底子好,头三个月新兵训练,成绩优秀;后三个月学专业技术,他会电工,看电路原理图,轻车熟路;更复杂的控制原理和液压等知识,他刻苦钻研。
何贤达因为成绩优秀被分到某部。可是,部队临时驻在偏僻山沟里废弃厂区,武器装备未到位,用来练习的是一个个纸盒子,只在上面画了些按钮和指示灯,官兵们成天对着这些假的“仪器”训练。
这可真叫作纸上谈兵了。
这时,又一拨新兵入伍了,上级派他到新兵连,却不是去训兵,而是干炊事员。
来到炊事班,他才发现这行当不简单。他从小没下过厨房,得从最起码的烧火学起――部队当时用的是87式炊事车,得用鼓风机摇着生火,何贤达常被熏得一头一脸的烟灰,全没了训练场上的潇洒样儿。他又不能抱怨――班里只有他啥饭菜也不会做,只能烧火。等这关熬过去了,才慢慢“升职”到了切菜、做米饭馒头,有时老班长也“开恩”,亲手教他炒上一两个菜。渐渐地,大家发现他炒出的菜别有一番风味。他做的馒头也明显具有“何氏风格”:白俊整齐,松软适度,吃着喷香。
这就是何贤达的过人之处。干啥都不会甘于平庸,都肯下功夫动脑筋,能在最不起眼处给人一个惊喜。摇身变成“一号手”。
是金子,总会闪光!
2000年8月,一营执行任务。何贤达干的是普通号位。此前他多次完成任务,参加过1999年国庆阅兵,在阅兵村火线入党。
任务完成后,担任“一号手”的干部因家中有事,提前回去了。突然接到上级通知:任务在采集数据中遇到一些问题,还要再来一次。现场负责的谈副营长正犯愁呢,何贤达跑来“请战”:“副营长,他的位置我能干,能不能让我试一下?”“一号手”,可是难度最大、专业知识最复杂的岗位,向来由院校毕业的干部担任。何贤达能行吗?
结果,不论是理论考试,还是模拟操作、常见故障应对,何贤达都对答如流,手到擒来。谈副营长和几位资深号手又惊又喜。就这样,何贤达毛遂自荐,解了燃眉之急。
原来,何贤达的这些本事,都是悄悄学来的。他在普通号位任务不重、时间较多,又兼着营里保密员。于是他利用这些条件,自学了“一号手”所需的全部专业基础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这也是该部第一次由士官代替干部走上这一岗位。
“一班标准”
当兵第三年,何贤达就当了班长,这一当就是十年。
当年何班长带的新兵、如今已是上士的张国胜说,有一回轮到一班楼道卫生值日,战士们清扫厕所时以为够干净了,可是何班长走进来,一眼就看见墙壁瓷砖有水渍,“他没说话,回到宿舍把自己的洗脸毛巾拿上,愣是用它去擦瓷砖!”战士们赶紧乖乖地取来毛巾跟着擦拭。最后班长并没发火,而是语重心长地说他只是想让大家记住,在一班干任何事情,都得用一班的标准!
进了一班,训练要比别人苦,劳动要比别人累,熬夜也比别人多。为什么一班的士兵还那么“死心塌地”地愿意呆在一班,追随他们的班长?这当然跟何贤达的带兵方法有关,跟他的个人魅力有关。
战士小方曾在营部当通信员,因为恋爱问题未处理好,放到一班来“锻炼”。小方成天无精打采。何贤达介入这事,向小方问明情况后,主动和女方联系,劝说对方面对现实,感情这东西是不可强求的,当断不断,终受其害。女方终于被打动了。小方得知后,感激不已,振作精神投入到工作训练中,再也不拖全班的后腿,内务评比还拿过几回第一。后来复员回乡时,他搂着班长哭成了泪人儿:班长你放心,不论我到了哪里,一定要给咱一班争光,给大哥争气!
这些年为了当个好兵,为了带好一班,何贤达最感到对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父母。和妻子恋爱时只通过电话和书信交流,好不容易休假去了她在重庆的家,见面还不到两小时就接到部队急电,连夜赶回。定下婚期,还是因部队需要两次推迟。说起这些,何贤达眼睛含着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