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荫(清末)

时间:2024-05-04 20:39:26编辑:小简

黄承荫(清末)的个人简介

黄承荫,以光绪丙子年(1876)出生于柏泉纱帽山村(清末隶属夏口县),派名火椿,幼年资质聪明,稍长,敦品力学,20余岁,举秀才,学名茂庭。

人物生平

晚清光绪年间,黄承荫已成婚立家,见科举无望,又有家室之累,经人引荐,遂到汉上大商行业主家,从事家庭私塾教育。这样,既可挣钱持家,又有条件自学深造,在那里一干就是几年。由于他旧学功底深厚,“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学成效明显,又兼作商行秘书工作,举凡商界书信往来、婚丧寿诞应酬文案,都出自他的手笔,游刃有余,精湛的文书制作也提高了商行的知名度,因之深得东家欢心,待遇丰厚。

当时,洋务运动已在全国兴起,清廷大量向外派遣留学生,黄承荫在一次公费留学生考试中成绩合格,但因顾念家室,遂中止留日之举。

在这以后,黄承荫目睹国事日非,外患频仍,民生凋敝。在此背景下,维新和革命运动相继兴起,时代潮流对他的思想冲击甚大。同时,塾师的社会地位每况愈下,他深感文章浮藻,既不能救国,也难以济家。要发奋图强,只有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于是,他毅然决然变卖部分家产,东渡日本,自费留学深造,入早稻田大学专攻土木工程,这时用名承荫。留学日本期间,他学习异常勤奋,他学习用的所有教材,“天头地角”都是密密麻麻的评注和学习心得,其听课笔记,更是端庄隽秀,全用工笔小楷写出。留学几年间,学业与思想并驾齐驱,突飞猛进。稍后,他与部分旅日学生一起,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

身处异国他乡,心系祖国和家庭,封封万里家书,表达了黄承荫对祖国的怀念和关切之情。他谆谆告诫子侄,要攻文习武,自强自立,以图报效祖国。

黄承荫赴日留学约在1902年,约于1906年学成归国。当时正值张之洞主持湖广军政,大力推进洋务运动,厉行实业,建工厂、修铁路、兴学校都在启动和筹备之中。多年筹划的粤汉铁路于1906年动工,黄承荫正好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遂应聘到铁道部门供职,任土木工程师,负责线路勘测和基础工程施工。他的住所就在夏口县劝学所(教育机构,在今汉阳区),他还协助地方兴办新式教育,并以此作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

据说,在粤汉铁路施工过程中,铁路延伸到蒲圻县境,须通过一座古庙。铁路当局同当地协商好后,准备拆迁庙宇,一尊大佛难住了大家。佛像由生铁浇铸,高达丈余,用铁索套住它的脖了,20余人怎么也拉不动。后来,他用了一个办法,下用粗圆木托着,再用铁杆撬拔,上面同时拉动。这样上下配合,佛像很快挪位了。黄工程师用杠杆作用的原理,很简单地解决了事情。可是工地上有人却迷信此事,说什么黄工程师禀告大佛,申明大义,大佛才得以开道。这反映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

黄承荫体质一向羸弱,又长期奔波在外,公务繁重,终于积劳成疾。1911年中秋节前后,即武昌首义前夕,染病医治无效,在劝学所去世,年仅35岁。

后代

黄承荫孙辈多人,萍飘各地。长孙宪民,系黄埔军校20期毕业生,解放后参加祖国建设,克绳祖武,从事基础工程工作,现为包钢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其余均能自强不息,为报效祖国和弘扬家声作出各自的贡献。

上一篇:黄方(中国科大教授)

下一篇:郭立文(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