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祥瑞

时间:2024-04-03 03:14:26编辑:小简

龚祥瑞的个人简介

龚祥瑞,1911年出生,中国法学家,中国现代法学先驱之一。浙江宁波人。

生平

1911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郊区,父亲是商人。1930年,赴上海入读沪江大学生物学系,后转入法律系。毕业获沪江大学荣誉优等学位。赴北京入读清华大学政治系。曾在英国留学。

任北京大学法学系教授,是现中国副总理李克强的老师。

著作

专著:

《欧美员吏制度》(与楼邦彦合著) 《比较宪法和行政法》 《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 《英国行政机构和文官制度》 《文官制度》 主编:

《法治的理想与现实》 《宪政的理想与现实》 译著:

《法与宪法》 (合译,詹宁斯 著) 《法律的训诫》 (合译,法学丛书之一,英国 丹宁勋爵 著) 《法律的界碑》 (合译,法学丛书之一,英国 丹宁勋爵 著) 《法律的正当程序》 (合译,法学丛书之一,英国 丹宁勋爵 著) 《法律的未来》 (合译,法学丛书之一,英国 丹宁勋爵 著)

追忆龚祥瑞

龚祥瑞先生191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城乡交接处的郊区,父亲是个小商人,生活上保持着比一般自耕农稍微高一点的水平。幼时所接触和受影响的人多为“小商人、小业主、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以及自耕农、船夫、裁缝、侍侯洋人的西蒽和厨子等那辈起早睡晚,挣扎苦斗的人们”。有句格言叫做性格决定命运,还有句应该叫做环境决定性格。一个人所接触的人对于他的成长往往是很关键的。龚老先生也承认正是这些身边的人物,“使我养成好气愤又爱激动的性情,以及敏感的特性”。龚先生一生都保持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与他父亲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他的父亲诚实、忠厚。――“他(龚先生父亲)的这种内心世界使我自幼相信:每个人除了各有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外,身上总还会有一些优秀的纯洁的和高尚的东西”。以致1930年离开家乡去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念书时,常常感觉“难堪和空虚”。按先生自己的说法,那就是因为“我失去了在家乡与左邻右舍田园诗般的纯洁关系,大城市把人的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

龚先生学习十分刻苦,荣获了沪江大学优等荣誉生(Higher Honour),在沪江大学学习一年后,他又进入了北平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学习。先生认为在自己的专业上有三次转折最难以忘怀,这次由自然科学而社会科学,“向往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铺设u2018民主轨道u2019”,是他坎坷路程上的第一次转折。在校学习期间,先生曾荣获纪念初任校长周寄梅先生奖学金,以及宁波同学会用来奖励本乡学生的奖学金。作为他第一次转折的一个表现是,在校期间,他和同学楼邦彦在钱端升老师的指导下,合写了一本《欧美员吏制度》(1934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倾注了“吏治救国”的幻想。在四年的学习即将结束时,先生又考上第三届留美公费生,但第二年却被派往英国伦敦大学的经济政治学院去专攻公务员任用制度。

三年后,也就是在抗战爆发时期,先生学成归国,回到抗日的大后方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从事教学。这段时间,先生开始了第二次转变,那就是由重视理论到关注实践,所谓“后来逐渐产生了书本知识无用的想法和要求u2018到大社会去u2019的愿望”。先生一直希望能够“学以致用”,将自己的知识用于祖国的建设,但是在青年干部学校任副教务长(1944年1月至1944年10月)的尝试,由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和腐败,最终流产。之后,他在重庆中央大学任政治学系教授一年。但是这次的失败并不能扑灭他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抗战胜利给人以建设新中国的激情,为此先生也雄心勃勃。他受当时南京政府资源委员会钱昌照先生邀请,*拟人事行政法规,同时还为考试院出力,率团出国考察文官制度。但是,回国之后,“国家的情况比出国之前更坏。我的理想没有实现”。这时是1948年夏天。

半年后,新中国成立,先生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三次专业上的转折。这不仅是他一个人所面临的转折,而是许许多多知识分子的共同任务----重新学习!此后,先生一直没有离开教育战线:在中央政法委员会学习结束后,1952年,他就在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落户了。1954年,又去了北大新办的法律系从事宪法学的教学工作。1980年,他被教育部派遣出席了国际法学中心在阿姆斯特丹所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学术会议。将新中国法学建设的动向带给了希望了解中国的国际同行们。老当益壮,先生活到老学到老,在1980年参加会议期间,他还不忘考察瑞典的议会司法专员制度。先生的青春再次迸发――“回国后,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勤奋努力,我的晚年是我经历过的各个时期中最佳的一个时期”。

先生一生坎坷,但是从来没有彻底失望和消沉过――我愿引用先生的原话,表示我对先生深深的景仰――他说,“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我深深感觉到一个人有错误可以改正,落后可以更新,只要始终不渝地热爱自己有益于人民的专业,精益求精,人民大众是需要我们的,是有u2018用武u2019之地的,这就是我近半世纪来经过多次转折的坎坷历程上的一点体会。我能焕发青春,继续不倦地从事培育人才的工作,其根源不是别的,正是那来自人民的,不可摧残的力量。”

上一篇:化卫东

下一篇:郭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