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烽的个人简介
黄烽(1916年5月――2001年9月1日),1938年他投笔从戎加入新四军,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随叶挺率团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黄烽将军戎马一生,战功显赫,参加淮海、渡江等战役,解放后历任空军十一师政委、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等职。黄烽是闽东仅有的2位共和国将军之一。黄烽 - 简介
黄烽,原名黄宝澄。福建省福安县人。一九三八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技术书记、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政治处副主任,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苏中军区高宝团政治处主任,高宝团副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二旅五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五十九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八十九团政治委员,第十一纵队三十二旅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二十九军八十六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群工部部长,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军区空军军事法院院长,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黄烽 - 生平
成长
黄烽,1916年5月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黄晋望是满清的秀才,当地有名望的绅士;母亲刘静兰是勤劳贤惠的家庭妇女。
黄烽有5个哥哥、3个姐姐、2个妹妹,童年时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继承祖业收取地租和做茶叶生意,生活还算富裕。
黄烽7岁时人村塾,11岁进穆阳小学读书,虽然还是以读《三字经》、《干字文》、《四书》、《左传》等文言文为主,但开始接受白话文和英语等新学教育。家人中对黄烽童年时代影响最大的是三姐黄双惠,三姐读过进步书刊,多才多艺,思想进步,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她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黄烽的进步、成长。
学生时代
1930年,黄烽到福安城关中学读书,语文老师郑眠石(又名郑楚云)是中共党员,他生活俭朴,待人诚恳,刚正不阿,上课时联系生活实际,讲解社会问题和革命道理,教育学生将来要为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幸福。在郑老师的引导下,黄烽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黄烽投身抗日救亡宣传,参加演出和示威游行等活动。
1936年黄烽前往上海,住在五哥黄宝润家中,入英语夜校补习一年,1937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会计科学习。在上海,他意外地遇见了被捕释放后的郑眠石老师,结识了林烈(林默涵)、周立波、黄秀秀等革命同志,五哥黄宝润是上海国际无线电台的中共地下党员,经常向黄烽推荐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高尔基的小说等进步书刊,帮助他从理论上提高认识,接受革命道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黄烽即结束了上海沪江大学的学业,于同年9月回到家乡福安,在棠溪小学当教员。后来范式人建议,为避免连累家人,将黄宝澄改名黄烽,取参军时正值抗日烽火连天之意。从此,黄烽开始了革命军人的戎马生涯。
革命生涯
挺进茅山 东进作战
黄烽人伍后暂分配在新四军军部特务营二连,随部队北上抗日。长途行军到达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安徽省太平县后,黄烽调往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任团政治处文书,做党务工作;1938年6月升任技术书记,同月,由政治处主任张友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秋,黄烽随六团奉命从杨村出发开赴茅山地区,在南京附近的句容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兄弟部队一起创建了江南第一个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1日,黄烽随六团从深阳出发东进作战,目标是常州以东的江阴、无锡、苏州、常熟和太仓等地区(东路地区)。为不暴露东进的军事意图,部队沿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番号,简称“江抗”。
英勇“江抗” 浴血阳澄
1939年9月下旬,“江抗”部队奉命全部西撤。西撤时留在后方医院一批伤病员,有刘飞、夏光、黄烽、童袭予、吴立夏等36人。当时黄烽任六团政治处总支书记,因患虐疾住院,被留下帮助工作。
由于敌人频繁下乡“扫荡”,搜索中国军队“江抗”留下的人员。后方医院虽然不断转移,仍难免遭敌袭击。这36个伤病员,大多是闽东红军老战士,经历过许许多多战斗和艰苦环境的锻炼,是一批坚强的武装力量。新“江抗”和以后的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就是在这几十个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洪》就是根据黄烽等36个伤病员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1939年11月,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成立,夏光任司令员,杨浩庐任副司令员兼政治处主任,黄烽任政治处副主任。1940年春,“新江抗”成立了第一个支队(相当营,番号叫二支队),有400多人,陈挺任支队长;黄烽这时也下到二支队负责党政工作,任二支队政治干事(执行教导员职权)。1940年5月,黄烽调东路司令部政治部任组织干事。
高邮斗争 兴化反攻
1942年1月,黄烽调回十八旅五十二团,仍任政治处组织股长,5月升任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同年12月,为执行精兵简政,部队整编,五十二团和五十四团合并为五十二团,黄烽任团政治处副主任,参与指挥了江、高地区的反“扫荡”战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对我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和推行“伪化”。
1942年12月,整编后的五十二团随即南下,为了进一步打开江(都)、高(邮)、宝(应)地区局面,十八旅领导电请军部批准,将五十二团留在该地区坚持斗争。1943年1月,为实行主力地方化,五十二团的三营编入高宝独立团,随后改称高邮独立团;黄烽任团政治处主任。1944年,任高邮独立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并参加高邮县委。
1943年至1945年,黄烽率高邮独立团在高邮水网地区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战斗,领导群众性的打霸运动,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945年3月,配合兄弟部队参加车桥战斗,攻克车桥敌据点,共歼日伪军1000余人;1945年4月,协同兄弟部队参加三垛河伏击战,共歼日伪军1800余人。
1945年8月,高邮独立团和第一军分区特务营合并,编为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特务二团。同年9月,编为苏中军区二旅五团。黄烽均任团政治委员。1945年8月,苏中军区部队集中兵力向日伪占领城镇据点进行猛烈的攻击,在军区首长统一指挥下,黄烽率高邮独立团(后编为特务二团、二旅五团)参加攻克三垛、河口战斗,切断兴化与高邮之间的联系。继而北上参加攻克宝应城,这是苏中部队从敌人手中解放的第一座县城。随即挥戈南下攻打兴化水城,之后又参加盐城和高邮战役。
三战邵伯 激战淮海
1945年11月,新四军二旅五团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七纵队五十九团;黄烽任团政治委员。12月下旬,黄烽率五十九团首战邵伯。
1946年5月,黄烽所在的七纵队五十九团改编为华中野战军十纵队八十九团,黄烽仍任政委。8月,黄烽率八十九团三战邵伯。
1947年3月,黄烽所在的部队调归野战军十一纵队建制,5月,改编为十一纵队三十二旅九十五团,黄烽任政委,9月,升任二十二旅政治部主任。在淮海战役中,黄烽参加了激战运河桥、黑山阻击战、堵截南昌北援之敌、围攻陈官庄等战斗。
1948年11月,十一纵队奉命从宿迁以南地区沿运河西线向北挺进,攻击运河车站,配合华东野战军南下中路大军南北夹击,堵截敌黄伯蹈兵团,切断其西逃之路。黄烽所在的三十二旅奉命从运河铁桥以南地区向铁桥发起攻击,激战一整日。11月16日拂晓,二十二旅接替三十一旅在山王、鼓山阵地,继续阻击敌邱清泉兵团前进,激战3日,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淮海战役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人。
解放福州 进军厦门
1949年6月底,十兵团奉命进军福建。7月2日,黄烽初\十六师从江苏出发,先由铁路输送,后冒烈日酷暑徒步翻山越岭,一路上克服了宿营难、吃粮难、土匪多、语言不通等困难,历时24天,于7月25日抵达闽北地区集结。福州战役于8月11日发起,历时13天,至23日结束,歼敌40000余人,中国军队解放了福州市和周围县城9座及三都、马尾两个军港,控制了福建省中部,为迅速解放福建全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福州战役后,十兵团马不停蹄挥师南下。黄烽率八十六师进驻涵江一线,为渡海解放厦门做好作战准备:征集船只,教育船工,教育部队,进行战术技术训练。9月12日,厦门岛外围战开始,八十六师十五日攻占南日岛后沿福厦公路南F,19日攻占刘五店,20日攻占澳头。至23日,厦门岛外围战胜利结束,共歼敌2万余人,形成对金、厦两岛三面包围之势。10月15日晚前后发起渡海作战,至17日午前,残敌向海上撤逃,厦门岛登陆战胜利结束,厦门解放,歼敌2万7千余人。10月20日,厦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同时成立厦门市警备司令部,黄烽任警备司令部副政治委员。
解放后
1957年12月黄烽调空军政治部任群众工作部部长,期间群工部被评为先进单位,黄烽被评为先进个人。1960年12月,黄烽调福州军区空军任政治部副主任,兼任福州军区空军军事法院院长。1969年12月起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20多年间,为军区空军领导机关的建设,为提高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为保卫祖国东南沿海的领空安全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病逝
2001年9月1日,黄烽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逝世,享年85岁。生前留下遗嘱,丧事从简,不举行任何仪式,不进行遗体告别,不写生平,不留骨灰,不设灵堂,不收一切祭品,事后函告有关单位及亲友。
黄烽 - 书籍
1982年黄烽离职休养。离休后,他用了6年时间,编写英语工具书:《汉英常用语词汇》,于1989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29个方面、6000多词条、14万多字,《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对此作了报道。
他撰写了大量的革命战争年代的回亿录,国内7种刊物和6种报纸登载过他写的回忆文章(有些是记者对他的采访报道)。他与原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陈挺合著《闽东健儿征战录》一书,于1992年1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黄烽 - 荣誉
1955年,黄烽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57年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