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桑

时间:2024-03-14 04:29:04编辑:小简

桂桑的个人简介

我国唯一两次登顶珠峰的女运动员,一位普通的藏族妇女,瘦削的身材,黝黑的脸蛋,典型的藏族。若是在大街上,很难相信她就是享有“世界巨人”美誉的著名登山女杰。在桂桑21年的登山生涯中,令她最为自豪的是将自己的光荣梦想镌刻在了珠峰之巅。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她苦苦等待、执着追求了整整15年。

基本内容

桂桑,一位普通的藏族妇女,瘦削的身材,黝黑的脸蛋,典型的藏族。若是在大街上,很难相信她就是享有“世界巨人”美誉的著名登山女杰。在桂桑21年的登山生涯中,令她最为自豪的是将自己的光荣梦想镌刻在了珠峰之巅。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她苦苦等待、执着追求了整整15年。早在1975年3月,桂桑曾有过一次攀登珠峰的机会。那年,她随中 国登山队毫不费劲地攀登到了8600米的高处。当准备登顶时,不料珠峰风云突变,浓密的乌云笼罩了峰颠。于是只能撤到大本营待命。在大本营,她和队友们仰望着山顶焦急地等待了三天三夜。到第四天,珠峰顶上云开雾散,大本营一片欢腾。殊料桂桑却在为 队友们烧开水时烫伤了,双脚红肿不堪,无法行走。眼看着队友们举着五星红旗向顶峰进发,桂桑急得直落泪。次日传来中国登山女将潘多首次登上珠峰的消息,全国上下一片欢 腾,而桂桑却躲在帐篷内暗自哭泣。离成功仅一步之遥,却与之失之交臂。悔恨之余,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珠峰踩在脚下。

再次攀登

1990年4月,中苏美三国联合组织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桂桑当之无愧成为中国队的 唯一女队员。人们纷纷把目光集中在她身上,因为她代表着一个国家妇女的荣誉,成功与否全在她身上。桂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要实现自己15年的理想,无疑是对生命的超越。 而她凭着顽强的毅力,一步一步向前迈出坚定的步伐,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女人。而此后她又荣膺中国“十大女杰”,面对这一切,桂桑感慨地说:“我的身后也有u2018高山u2019,是他托起我步入事业的巅峰。”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伟大的女性,而桂桑则认为,一个成功的女人后面更需要一个胸怀博大的丈夫。结婚十多年来,丈夫总是怀着深深的爱,每次都会将她送上新的征程。

雪山蒂莲

在西藏,吉吉和她的丈夫被亲切的称为“雪山并蒂莲”,因为她和仁那是惟一一对同时 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夫妻。在吉吉家里,最惹眼的就是她们在珠穆朗玛峰顶相偎在一起的合影。这也算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照片之一了,因为夫妻双双登上珠峰的仅此一对,而这世界之巅的合影就更是绝无仅有了。

在吉吉的记忆中,最难忘的还是1999年同时登上珠峰的情景。那年她俩同时入选民运会火种采集队,从“地球上离太阳最近”的珠穆朗玛峰顶上采集民运会圣火火种――“中华民族圣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回忆道:“第一次登上珠峰,看到国旗,采到圣火,很激动,但那时主要想的是如何安全撤离下来,毕竟有许多人登上珠峰后却在下撤时出了意外。”可 让人特别惊讶的是,5月27日登顶成功后,吉吉跟着仁那直接下到6500米的前进营地。那天,他们连续行走了17个小时,上下海拔高度差达3000米。这样艰苦的行程,登山者都很难达到,更何况一名女子。 仁那作为“中国西藏攀登世界十四座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的一员又向新的高峰进发了,此刻要强的吉吉还是那句话,“我等着你凯旋归来!”

后起之秀

2003年5月21日,在人类成功登顶珠峰50周年之际,鲜艳的五星红旗再次在“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迎风招展!中韩联合登山队首次合作,成功登顶珠峰,而其中的两位女性无疑成为珠峰顶上最靓丽的风景。

提及仓木拉,记者有幸和她一起登顶启子峰,印象中的她,温文尔雅,腼腆的外表透着一丝刚强。她曾说过:“刚与山接触时,就和山产生了感情,从来没有觉得山有恐怖的感 觉,或许山对我也很宽容,雪山冰峰可以把我磨炼成坚硬的钢铁,但无法磨去我与生俱来的对山的柔情”。在采访时,她激动地说,在攀海拔8700米的第二台阶时,是我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我在号称“中国梯”的地方曾三次放弃了登顶梦想,但顶峰的诱惑又使我重新站了起来,继续前进。当我的双脚站在世界之巅的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成功背后的无数艰辛和痛苦,也领略到胜利的巨大乐趣和享受到认识世界的欢愉,我会用生命永远铭记那一刻!

第一眼看到普布卓嘎,已是登顶归来,所有登顶的艰辛都已刻划在她那被阳光灼伤的黝 黑皮肤上。29岁的她,一说起珠峰,就热泪盈眶。她说:“珠峰是我心中无可替代的圣 殿,生长在雪山脚下的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能走向珠峰,投向它的怀抱,去体会它的粗犷和柔情。”今天,在她实现这个伟大梦想的同时,她用一位登山家的话说:“不是我征服了珠 峰,而是珠峰向我展示了温柔的一面。” 正是这样两位柔中带刚的女性,在这伟大的纪念日子里,为世界献上了一份厚礼,也为加深中国与韩国登山界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推动两国的登山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她们的名字会永远镌刻在中韩友好联合登山的史册里。

相关介绍

毕竟是45岁的人了,登山的艰辛岁月在她脸上刻下道道皱纹。但在布满积雪和砂石的高山上,背起沉重的背包,手撑雪杖,她的步伐依然是那样的矫健。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西藏著名登山运动员、国际级登山运动健将桂桑正在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脚下,指挥西藏女队员与日本女子登山队联合攀登。她们将再次在雪山之巅谱写中日友谊的新篇章。

她说:“十年前我就想登卓峰,但一直没有机会。如果我还年轻,我肯定要上去。但现在我是中方队长,最主要的已不是考虑我自己如何登顶,而是只想着整个队伍能上去。”

作为一位职业登山运动员,登上三座海拔8000米高峰,其中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已经是亚洲女性中的第一人,应该说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但桂桑说起自己的这些经历,总感觉做得还远远不够。

桂桑1957年生于西藏地区南木林县拉布乡拉布村一户农民家里,从小跟着姐姐放牧。9岁时,她来到那曲姨妈家当养女,开始上学读书。1973年,她参军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当了一名护理员。

她说:“我原来的愿望是想当医生。入伍后我是卫生员、护士,我很喜欢这个工作。我从小羡慕当兵的,一直希望留在部队工作。”她根本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登山运动员。

1990年中国、美国和苏联联合组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协议规定每个国家只能有一名女队员参加,桂桑无可争辩地入选。

5月9日上午11时30分,历经艰难后的桂桑第一次登临珠峰顶上。她说从来没有站得这么高过,只觉得以前登顶的章子峰太小了。在茫茫云海中,四面八方有许多无名的雪山露着个头,簇拥着珠峰。面对美景,极度缺氧、疲惫的桂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她的第一感觉是:“我是怎么上来的?”然后就担心:“怎么下去?”这次登山,她被授予“国际级登山运动健将”称号。

9年后,桂桑迎来再次攀登珠峰的机会:西藏登山探险队要在地球之巅采集第六届全国民运会圣火火种,有两位女队员参加。已是42岁的桂桑有点心虚:“上了年纪,还能再次登顶吗?”

5月27日,在8300米突击营地,桂桑夜里1点钟就起床,3时出发,经过5个多小时的艰难攀登,当天早上8时30分,终于再一次站在地球之巅。她感到莫大的喜悦,兴奋地与队友们合影留念,扔下氧气瓶东张西望,然后和队友们忙着采集离天最近的火种。不久,活动过多的桂桑感到手指一阵酸麻,仿佛很快就要失去知觉,这才赶紧拾起氧气瓶。

两次登顶珠峰,一次登上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桂桑成了名人,几年中先后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西藏十大女杰”、“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十行百佳妇女”,还当选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

与山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桂桑说:“登山时间长了,和山也有了感情,从来没有觉得山有恐怖的感觉,或许山对我们也很宽容。”

雪山冰峰可以把一位女性磨炼成坚硬的钢铁,但无法磨去她与生俱来的柔情。在登山的过程中,对亲人的牵挂总会萦绕在桂桑的心头。

她说:“有了家,心里压力就不一样,什么都要考虑。但我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只要有任务,就把家里放开不去多想。好在我们不是一年四季都去登山,任务完成了就可以回家。”

桂桑的大儿子今年17岁,在重庆读高二。二儿子11岁,在拉萨师范附小上学。两个儿子现在都能理解母亲所从事的事业。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桂桑每次去登山都不敢给他们讲,总是偷偷地走。谈起这段往事,桂桑的心中依然充满苦涩。

桂桑81岁的老母亲现仍住在老家,老人家至今不知道女儿在登山,桂桑也从来不告诉她。

1999年登上珠峰时,是别人从收音机里听到后告诉母亲的。后来母亲对桂桑讲:“珠峰登了,就再也不用登了。”现在每次出来,桂桑就只对母亲说:“我只是到山上看看。”“到山上看看”,或许就是桂桑无意间对自己的人生做出的最精炼的概括。

相关资料

桂桑,三次登上8000以上的高峰.当今中国最杰出的登山女将。

桂桑,1957年5月10日出生,西藏南木林县人。1973年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当护士。1974年4月参加国家登山队集训队。1975年中国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登达8600米高度.因脚被开水烫伤被迫下撤,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一枚。1977年,随中国登山队登上7743米的托木尔峰。1986年中日合登7543米的章子峰时登顶,获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1990年,参加中国、前苏联和美国珠穆朗玛峰和平联合登山队,胜利登上顶峰,荣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一枚,被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992年被分别授予全国和西藏自治区的“三八”红旗手称号。1994年,参加希夏邦马峰国际女子联合登山队,最终成功登上顶峰,获运动荣誉奖章一枚。1995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和全国“十大女杰”。1996年被选为“西藏十大优秀青年”。1999年春,参加西藏探险队采集第六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圣火火种行动,并且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从而成为中国唯一登上三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女性,现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

上一篇:胡静庵

下一篇:贾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