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福生

时间:2024-03-07 23:00:47编辑:小简

霍福生的个人简介

从清代算起,霍福生是霍窑的第八代传人。1982年就和人一起组建霍家钧窑,然而,直到2005年才正式打出宇航瓷业有限公司的牌子。 2007年,他又在“中国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中,荣获“2007年度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称号。2008年,他的《高足杯》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永久收藏。

简介

霍福生,他个子不高,看起来很精明。接触之后发现,他很直率,也很有思路,似乎是在钧瓷界的争论之外生活。

企业

霍家钧窑位于神镇灵泉北一路,也就是由东向西穿过神镇的标志性牌坊之后,逢着一个路口向北拐不足百米即是。对于神的钧瓷企业来说,这里应该已经算是有路有名了,更多的窑口则是位于巷子里、胡同中,找到它们是要靠记忆、靠印象的。

在灵泉北一路,有两个有名的钧瓷企业,一个是金堂钧窑,一个便是霍家钧窑。这里给人的感觉有些不同,很大的院子里零星地散落着一些大瓶子,不是钧瓷,而是一些刻画的磁州窑大瓶和其他一些瓷种。在上釉车间,一批已经上釉的素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霍福生说,这些是蛐蛐罐,是别人定制的。走过生产车间,我们来到了二楼。

出乎意料,二楼全部为钧瓷展室,由一窄窄的楼梯进入,有豁然开朗之感。两个展厅,面积共有1000平方米。这里的钧瓷作品,应该是霍家钧窑的钧瓷精品,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华美。北边的展厅,件件钧瓷都让人驻足流连。我们一边观赏,一边听霍福生讲解。奇特的窑变,原生矿石的使用,钧瓷生产技艺的提高等等,让我们透过这些华美钧瓷的背后,了解到一个钧瓷企业的追求。从这里陈列的钧瓷中可以看得出,霍家钧窑的钧瓷造型仍以传统为主,釉色凝厚,变化自然,一些作品窑变奇特。所谓钧瓷的神奇妙韵,在此也都一一领略。

每一个展柜,都是一种记忆。黑唐钧的萌动,宋钧的顶峰,元钧的粗犷,作为古代钧瓷发展的一个脉络,让我们在同一个空间中触摸到,这实际是霍家钧窑的有意为之。霍福生告诉记者,这种展示,不仅是钧瓷文化脉络的展示,也是钧瓷技艺的对比,因为它们是钧瓷技艺传承的一个最好的载体。的确,一个残罐,一块碎片,都是钧瓷技艺生动的注脚,那里边有太多的钧瓷语言,可以一代代传递下来。

在这个展厅里,还有一个特殊的展柜:海棠花盆,无论器型还是釉色,仿佛得宋钧之神韵;天青色的钧罐,一抹红斑,似有元钧之神采;一个小巧玲珑的脂粉盒,透出时代之久远。实际上,这些都是当代生产的仿古钧瓷,但在技艺上,已经可以和古代钧瓷相媲美了。这也正是霍家钧窑的特色之一。霍福生告诉记者,钧陶瓷修复与复制烧制技艺,是霍家钧窑最为显著的特点。从某些方面讲,这也是霍家钧窑钧瓷技艺水平的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钧瓷技艺水平,霍家钧窑正在积极对钧瓷技艺进行整理,希望能够成为“历代钧瓷技艺传承基地”。

历史传承

“霍窑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过去以烧白瓷为主,还烧制过琉璃瓦等,现在的钧窑遗址u2018霍洞u2019,与霍窑有很大关系,而神的钧美二厂,过去就属于霍家。清代的u2018陶瓷官署u2019,现在产权还属于霍家家族。霍家曾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霍窑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而父亲霍中奇,继承了钧陶瓷这一行。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一直在地方国营禹州瓷厂做技工。”

说到这些,霍福生很难说是自豪还是无奈,反正,这种渊源,让他无法摆脱钧瓷,人生绕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钧瓷行。从水文地质到矿业,从职专到函授,想着离开了钧陶瓷,但他的选择也许就是冥冥中的注定,在外地待了几年后,他又回到了禹州。上世纪80年代,他们几个兄弟以小作坊的形式开始烧钧瓷。2005年,霍家钧窑才重新有了名号,成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钧瓷企业。

和其他钧瓷人相比,霍福生虽然也很敬重钧瓷,但是没有非要把钧瓷摆在陈设的位置上。正因如此,霍家钧窑就显出与其他窑口的不同来。这里有许多实用的钧瓷,如茶具、蛐蛐罐、酒瓶等等。按传统观念,如果说陈设用瓷是阳春白雪,那实用钧瓷就是下里巴人了,也许正因如此,钧瓷界一直在为此争论。不过,霍福生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钧瓷无论是陈设还是实用,钧瓷技艺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要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做墙面镶饰,面的平整是必须的,就会要求成型工艺的提高;而做茶具、酒具,就要对开片进行控制;而做食用器皿,则必须保证釉料没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这些,都对钧瓷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确,会做实用钧瓷的,从技艺上看做陈设钧瓷应该不成问题;而由陈设钧瓷向实用钧瓷转变,则可能会遇到意料不到的难题。因此霍福生认为,钧瓷技艺的传承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根本的核心,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的创新,才能保证钧瓷的本质,而陈设与实用,是钧瓷发展的不同选择。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陈设瓷向实用瓷的转变,只是一个理念转变的问题。

发展历程

从清代算起,霍福生是霍窑的第八代传人。

不过,从霍福生的父亲霍中奇开始,霍家就已经家道中落。父亲霍中奇早已沦为普通的自食其力的陶瓷艺人。1959年霍福生降生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随后又遭遇“文化大革命”的急风暴雨。由于家庭出身不好,霍福生处处感到低人一等,抬不起头。刚刚五六岁就挎着篮子到窑上捡炭渣。后来又天天给在地方国营瓷厂上班的父亲送饭。上中学时边上学边打工,就在父亲工作的国营瓷厂一车间选料,选一天料挣一块二毛钱。1975年,霍福生下乡了,一下就是5年。但霍福生天生不是循规蹈矩的人,他没有老老实实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是背着纸箱跑出去卖钧瓷。

1976年,霍福生和另外两家合伙,每家兑150块钱,开了家钧瓷店,一天最多挣过138块。霍福生还曾拉着架子车到禹州卖钧瓷,一来一去两天,最多挣60块钱,最少挣40块钱。1978年,霍福生曾考上许昌八技校,但因专业离钧瓷太远,没去。后来,他果断选择了水电部天津设计院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地质专业,而后又在中国矿业大学函授学习3年。自幼受钧瓷熏陶的霍福生长大后的所有选择都是为了钧瓷,都是为自己将来从事钧瓷制作作准备、打基础。

在当知青期间,霍福生经常回国营瓷厂打工,跟着父亲学烧钧瓷。把霍福生领上钧瓷之路的老师除父亲之外,还有温清立,还有钧瓷界的重量级人物任坚。当时还是毛头小伙子的霍福生不可能知道任坚日后在神钧瓷界的地位,在他眼里,任坚永远是那位小时候经常带他玩的和蔼可亲的任伯。因为任坚和他父亲既是老表又是换帖朋友,两家还住过邻居。从任伯身上,霍福生学到的不仅是钧瓷技艺,还学到了如何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如何为钧瓷事业不遗余力奋斗终生。

霍福生跟任坚之子任星航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十几年前,任星航就是在霍福生的再三劝说下才决定下海创办自己窑口的。霍福生还曾到星航钧窑实验室当主任,重点研究宋元钧瓷传统生产工艺。

霍福生下海更早,1982年就和人一起组建霍家钧窑,然而,直到2005年才正式打出宇航瓷业有限公司的牌子。

这期间的坎坎坷坷,一言难尽。

正式打出宇航瓷业有限公司牌子的第二年,霍福生的《吉利瓶》就在“超越杯”中原陶瓷文化艺术与设计大赛上获得银奖。2007年,他又在“中国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中,荣获“2007年度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称号。2008年,他的《高足杯》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永久收藏。2009年,参加河南省艺术陶瓷作品展,获珍品奖8项,精品奖13项。2010年,他的《鸡心罐》在上海世博会展出,《钵》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上获银奖……霍福生现任河南古钧研究所所长、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中国名瓷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同时,他的宇航瓷业有限公司还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

霍福生前几年编印过一本他的珍品钧瓷作品集,取名《中国钧瓷猜想》。我问他为什么用“猜想”二字。

霍福生回答,钧瓷红中透紫、紫中藏蓝、蓝中泛青、青中寓白、白里透红的神奇窑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让人捉摸不透,只能猜,只能想。

官、哥、汝、定、钧,全国五大名瓷,为什么独有钧瓷长盛不衰,历久弥新,也是个令人费解的谜,也只能猜,只能想。

“展卷当有益,赏钧眼更新。夜深人静时,开片亦惊心。”“钧瓷天下奇,釉彩世无比,雨湿海棠红,云开天飘碧,茄皮葡萄紫,冰片鱼子粒,孰能为此巧,神功由人力。”……历代文人骚客为什么这么酷爱钧瓷,留下这么多赞美钧瓷的诗篇,同样是个谜,同样只能猜,只能想……

那么,烧出这么多只能让人猜想的钧瓷作品的霍福生本人,自然也是个谜,也只能让人无尽地猜想了。

上一篇:顾庆良(东华大学教授)

下一篇:加藤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