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渝生的个人简介
华渝生,男,汉族,1953年出生,重庆市人,中共党员,MBA硕士,高级经济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个人简介
华渝生 男,53岁,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重庆市城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南岸区委、区政府推荐。该同志担任现职以来,公司总资产从80多亿元增到440亿元,净资产从13亿元增加到170亿元。先后投资建成石桥铺立交等10多项重点工程,启动菜园坝长江大桥等5座世界级特大型桥梁建设。曾获重庆市劳动模范、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筹办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2人物事迹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渝生 2007-05-22来源,重庆日报在百度或者GOOGLE里输入一个单词,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会蹦出你所需要搜寻的N种结果。
或许通过搜索引擎搜罗的这些信息并不确切,但却足够迅速。在这种快餐式拼图里,很容易地构建出对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景的初始印象。
但从认知到了解的过程决非迅速。就像要了解这个城市,除了到处矗立的建筑塔吊,不断冒出的大楼,以及不断延伸的道路,两江凸现的桥梁,一切都是无声息的记录。
有谁知道这些标志性建筑如何建成的?有谁知道这些桥梁是如何架起来的?有谁知道这些修桥筑路的投资业主如何应对市场?有谁知道这些企业的掌门人如何运筹帷幄?
了解一个城市很难,了解这个城市里的卓越者又谈何容易!
当GOOGLE用0.34秒搜索到610000条关于“重庆城投”的信息、2000多条关于“华渝生”的信息时,当一则则故事铺展开来时,一家助推这座城市发展,6年之内迅速成长为中国西部地区资产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城建投融资公司的形象慢慢清晰,作为重庆投资旗舰的领航人华渝生的名字也成为耀眼的符号。
“没有缺钱的政府,只有办法不多的政府。”按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的思路,重庆的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当然不可能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因“用资本的眼光看问题,用投融资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为探索重庆投融资体制改革,城投诞生。那是1993年,资本金2000万元。1995年城投增资到3.27亿元。1997年重庆直辖时公司总资产大约有40亿―50亿元,但负债率很高,净资产也就不足5亿元。
2001年,华渝生来到难以为继的城投公司,当年城投必须偿还的到期债务高达18.44亿元,而公司基本没有偿债资金来源。每年财政拨款的两个多亿和每年需投资下去的20多亿元根本不成比例。
按照华渝生的说法,当年到重庆城投任职时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债权人上门追债。“那时公司的确很困难,由于贷款结构极不合理,很快形成了偿债高峰期。公司在银行的信誉跌落到了历史最低点,已到了破产的边缘。”
“城市建设一定要和资本运作、资金来源、发展目标相联系,从发展的空间,从未来去考虑,才能找到突破口。”华渝生的深思熟虑和城投员工的群策群力为城投寻到了一条摆脱困境、走出低谷的道路。
2001年底市政府将投融资体制改革列为西部大开发的10件大事之一。此时的城投公司也被市政府赋予了新的战略定位:“成为城市建设筹融资的总渠道;主城区路桥建设的总账户;城建资金筹措所需要土地的总储备。”
理顺产权关系、剥离债务、盘活存量、资产重组、扩充主营业务。华渝生把“九五”期间城投投资13亿元建成的两座水厂的债务和资产一并划转到水务集团,将主城区和城乡结合部道路纳入囊中,同时启动近万亩土地储备整治。
资本运作就是拼智慧的攻坚战。他到城投公司任职不久发现账上的一笔难以应对的巨额外债,更似一场不可回避的艰苦的战役。1997年底,重庆市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以出让重庆李家沱长江大桥50%经营权引进香港中信泰富公司1亿美元,偿还期是20年。按照约定,城投公司每年要向中信泰富支付14.5%的固定回报,这意味着每年重庆向港方支付的外币将达到1450万美元。
到了2001年,这桩“赔钱的引资”让城投公司在此项目偿债上矛盾非常突出。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华渝生带着两个助手,多次奔赴深圳与港方进行艰苦的谈判。几经周折,反复磋商,最终决定由重庆城投以9.07亿元人民币,一次性收回港方所拥有的经营权。此方案使支付期整整缩短9年,节约财务费用近14亿元。
这几番运作虽称不上“妙手回春”,却也使得城投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由80.56%降低到了60%左右。华渝生回忆说,到2002年上半年,城投的信用等级被评为AAA级。诚信的举债机制和偿债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公司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
城投的“起死回生”并没有让华渝生放弃创新思维,城投始终紧跟市场,畅通资金运转的渠道。在投资路桥建设时,华渝生牢牢把握住对该路桥周边土地地储备优先权。因为这些低价储备的土地必然会因为交通的便利而升值。他的这一明智举动为城投储备了1万余亩的土地,而这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将是重庆市三大CBD之一的核心区域。
城建拉动土地升值,储备土地的利润用于投资新的城建项目。城投的发展已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如今城投已是拥有440亿元资产和数万亩土地的身家。
在这个山水相连的山城和桥都,华渝生带领着他的团队又作出了一个中国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重庆城投在他的领导下,2004年底,在主城区同时启动了菜园坝长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复线桥、嘉华嘉陵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鱼洞长江大桥等5座特大型桥梁的建设。5座大桥规模之大,投入资金之多,技术含量之高都是很多人不敢想象的。这几座大桥建成后,曾经被两江隔断的重庆主城各地之间的车程,将缩短1/3―1/2。
2003年底,筹备亚太市长峰会,在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形势下,华渝生向市政府立下军令状,全身心投入,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与时间赛跑,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高质量完成总投资13亿元、建筑规模20万平方米、常规需3年才能完成的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建设,确保了举世瞩目的亚太市长峰会在重庆顺利召开。
做好本业的城投开始瞄准金融市场。在华渝生看来,城投做大做强,必然要有金融控股能力。他认为只有进入金融市场,资金运转才会更灵活畅通,筹融资渠道才会更广阔。于是,2004年5月,他提议由重庆城投主动承担起牵头筹建法人在渝保险公司的工作。通过两年多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2006年12月29日,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中国保监会严格审核验收,成为我国首家专业性安全保险公司,也是首家注册地在重庆的全国财产保险公司。该公司的成功组建,填补了西南地区中资财产保险公司总部的空白,标志着城投公司作为金融控股集团的框架基本形成。
华渝生成就了城投的光彩。对别人来说,看到了最光彩的华渝生,却没看到伤痛时的华渝生。
刚到城投就职不久,正是华渝生腿部伤痛最严重的时期。他知道自己的腿上的伤只有做手术才能得到彻底的根治,而当时城投债台高筑、难以为继的现状令他丝毫不敢懈怠,手术时间一推再推。直到医生下达最后通谍――― “再不手术,腿病将有可能不能治愈”,华渝生才抽了一点时间去医院做了手术。然而刚下手术台,他不顾医生的劝告,拄着拐杖去上班。
2002年,主城区路桥收费改革,华渝生带着尚未痊愈的病腿,领着几名强将精兵,深入调研,精心策划,参与谈判,用筹集的40亿元资金,一桥一策,一路一策,回购和租赁了主城区7桥1隧及24条收费公路,撤除40多个收费站,改善了主城交通,提升了重庆形象;他克服病痛,精心组织实施四大银行对城投的151亿元综合授信和20亿元企业债券发行,扩大城投筹融资规模;他拄着拐杖,作为党代表参加了市第二次党代会……华渝生被同行和他的部下誉称为“工作狂”、“拼命三郎”,在职工心中树立起当代铁人的形象。
2007年,华渝生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样的荣誉,他当之无愧。如今,重庆城投在他的领导下已成为重庆投资领域的旗舰。这艘旗舰将迎着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导航定向,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