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萍的个人简介
秋萍、原名仇爱萍,笔名小语、乃文,1965年生于山东淄博,就职于淄博市文化局淄博剧院。现定居北京,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山东女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在线网站学术主持和艺术总策划,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简介
秋萍、原名仇爱萍,笔名小语、乃文,1965年生于山东 淄博,就职于淄博市文化局淄博剧院。现定居北京,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山东女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在线网站学术主持和艺术总策划,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受家庭熏陶在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同时,随著名花鸟画大家 齐辛民潜心学习中国画的花鸟画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
人物年表
1998年结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并多从事书画交流活动,不断有作品参展,发表主要作品《双鹤》、《荷塘之夏》、《萌春》、《秋野幽禽》等;
2000年开始运筹创办“秋萍艺术工作室”网站,2001年10月正式启动;
2002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高研班,同年作品《山乡之秋》入选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五十年全国美展;
2003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中国画高研班,同年作品《秋思》入编《淄博新风貌中国画写生大展作品选》并获奖,同时,作品入选中国画全国花鸟画大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高研班进修期间,作品被评为优秀创作奖。
2004年,网站成功的编辑出版《秋萍艺术工作室文集》两册――《秋叶之恋》主编;撰写文学游记《心路心语――西藏万里行》, 同年网站改名为《中国画在线》网站;
2005至2007年期间,创作了一大批源于自然、抒写性情的花鸟画作品系列――《秋之语》、《荷之舞》、《四季之歌》等有代表性的秋萍画语之作;
2008年,与江文湛夫妇、张锦平夫妇、贾平西夫妇等,一起应邀参加第五届山东国际美术博览会――六伉俪《琴瑟丹青》展;
2009年,被邀与祝涛、贾平西、颜泉夫妇在北京东方盛景画廊,举办“当代中国画名家伉俪花鸟画作品邀请展”。《秋萍写意花鸟》画集,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1年,与高世尊、贾平西夫妇在宋庄当代水墨空间举办“当代名家伉俪展”。
2012年,11月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美学文学专著《艺道天成》――著名花鸟大家齐辛民艺术人生。
2013年,3月,参加北京“嫣红姹紫”迎“三八”女画家邀请展;7、8、9月,创作《瓶花语系》之系列作品。
2013年10月中国画名家作品集《秋萍花鸟画专辑》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开始创作花鸟画作品《青花细语系列》。
2014年、1月,旅游卫视拍专题《人生有梦不觉寒》
2014年,9月主编《齐辛民浙江大展纪实》出版。
2014年11月,作品《迎春》人选首届山东(国际)美术双年展,并获优秀奖。
艺术评价
性情本色现代语境
――秋萍和她的大写意花鸟画
文/贾德江
在当代花鸟画坛中,女画家秋萍是引人注意的特例。这不独是她笔下的花鸟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卓异而立,以性情本色入画,无法至法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清新的现代气息,还在于她与众不同的从艺道路和奇特的人生轨迹。在我的印象中,秋萍落落大方,是一个热忱、豁达、宽厚、能干的贤内助,她的精力、心智、体能几乎都放在对她的先生――著名花鸟画家齐辛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上。关心齐老的饮食起居,牵挂齐老的健康养生,整理齐老的艺术经验,总结齐老的艺术人生,似乎是她的全部生活。她风趣、睿智,她勤劳、善良,是一位把欢乐带给别人的人。
我知道她曾经是一位文学青年,发表过不少的散文、诗歌、小说,还学过四年二胡,擅长扬琴、电子琴等器乐和演奏;她也曾参加过书画函授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高研班的学习,还筹办运行了一个艺术网站。她能力很强,才智过人,但对于绘画,充其量也不过是个爱好者,我从未把她和画画联系在一起。因此,当她把近两年创作的几十幅作品摆在我的面前时,我不止是惊讶,感到意外,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
她告诉我,这些花鸟画作品都是她近两年“瞎画”的,是由对齐老的感佩而引发的情不自禁的心追手摹的产物。她参与创作的时间并不长,几乎都是在齐老休息之后或齐老外出不在家时偷闲画出来的。我一幅一幅认真地看着这些“瞎画”出来的作品,“体韵遒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谢赫语),引人注目的是画中非同凡响的情趣与格调,是浑然大气的笔墨张力透出的才情与智慧,是生意盎然的表现物象洋溢的性灵色泽和审美境界。画面中激情涌动,笔墨点线充满乐感,旋律跌宕,节奏铿锵,用笔粗放、生涩、豪健、痛快,泼泼洒洒,勾勾点点,以率性而为为特点。她的艺术取向在有法与无法之间,但她似乎更钟情于后者,在看似朴拙的点、线、墨、色之间,在看似率意与不经意之间,传达的却是花鸟世界别开生面的艺术感受与生命体验。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她不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不以别人的笔墨表达自己的感觉,执意于齐辛民创造的“齐家样”的继承和拓展。即以出奇制胜的构思、巧妙奇崛的构图、夸张有度的造型、放逸豪壮的笔墨,在得意忘形中显示出鸟之如生而多姿,花之妩媚而多态的朴拙美质。她企图以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去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以自出机杼的方式摆脱了传统绘画的窠臼,让大写意花鸟在现代语境中重现魅力。在秋萍看来,画家的感觉就是主题,画家的情感就是形式,像西方艺术大师凡?高那样,以颤动的油画笔触与色彩表现性地抒写生命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展示了心灵与自然的交流与沟通。秋萍也同样没有理法的约束,而以反技术化程序、规范为标志,以直觉想象为基本特质,从传统绘画的旧有技术程式中寻求突破,以自己的生命感悟去追求艺术的天真平淡与自然天成。秋萍并未有心地去创造独特的面貌和风格,她只着意于在“似与不似之间”驰骋情感,在天真的心态下驾驭笔墨,以稚拙、随意甚至荒率的笔墨语言去表现内心的向往与体验。因此她的作品一洗矫情与做作,不在于表象的审美愉悦,而在于强调表象背后的情感意味,从有形到变形,从变形到率性,其实质是因为受自然与生命的双重启示,使笔墨符号挣脱了“物理”的属性,尤重心灵与外物相交的一种感发作用,强调运笔与施墨新鲜活泼的性情化与灵感性。秋萍是一位极有悟性的思想者,当她零距离感受到齐辛民先生艺术造诣的博大精深之后,她看到了齐先生源于传统的深厚笔墨功力,看到了齐先生师法自然的创造力,看到了齐先生在笔墨质量、色彩美感、造型特色以及意境营造诸多方面对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的推动和贡献。由于她生活在齐先生的身旁,使她有机会在家中接触到来访的诸多大画家,不仅使她长了见识,开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和欣赏水平,也使她找到了自身的差距――自觉要狠狠地给自己补上传统这一课。她不仅在中国画内在的艺术规律中去研习,还在成就卓著的画家经验中去探寻,当然更受到齐辛民先生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思想的直接影响。可以说,秋萍步入花鸟画领域的起点是很高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登攀,这是她的写意花鸟画得以突飞猛进的重要原因。借助于传统力量来超越传统,并吸纳西方的审美取向和现代绘画因素,以经过锤炼的笔墨语言有感而发地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另铸新意,是她对传统的深刻领悟和继承发扬所作出的抉择。秋萍不否认大写意花鸟画对物象原型特征的再现性,但她更强调主观情感意味的介入和强化,从不放松捕捉与写生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生态意韵。她把自己置身于乡土田野,在亲和自然中找寻最能令人产生感性生动的审美意象,注重神与物游,画为心画。在她的眼中,花鸟与人的气息是相通的,花鸟与人之间存在着同形同构相互感应的东西,那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缘情致韵”的审美意境,恰是秋萍大写意花鸟画立意行意、以意造型的写照。
我们注意到,秋萍的大写意花鸟,多是源自大千世界的自然景象,尤其心仪于田园风情的描绘。她并不回避传统花鸟表现的内容,历代画家惯于表现的梅、竹、松、芭蕉、荷塘、秋菊、牡丹、柿子、葫芦、丝瓜等意象在她的画面中都有所表现,但已不是前人的面貌,而是以新视觉、新观念、新构成把传统主题演绎成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世界,透露出的是当代人的心理层次与审美感受。
她也毫不掩饰自己对近现代某些画家的偏爱。她曾迷恋过王雪涛小写意花鸟的端丽秀雅,也曾陶醉过吴昌硕大写意花鸟画的苍辣凝重;她喜欢过李老十画中那种孤高自傲的伤感与自怜,也钟情于周思聪离世前画荷的那种素雅淡逸的平和;她研究过张桂铭将抽象形式推向极端的构成与色彩规律,也探讨过周京新、朱新建新文人画的夸张变形的语言特征。她似乎崇尚新潮的东西,更珍视翻腾在胸中的情感,那种意由心生、笔随意转、得意忘形的状态,形成了她融会诸家之长又与诸家画风面目全非的意态神韵。她的笔墨,出于性情本色;她的形式,源于情感的流露;她的气息,朴拙而单纯,致使她的花鸟文本结构是依据于自身的感觉流程来设计的。或者说,画家似乎不去做先行的结构设定或有意识地组织章法,而是主观无目的地却又客观合目的地达到作品结构的浑然一体,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个性化与独创性。其中情感化了的笔墨符号在虚拟与真实之间,她不取“唯美”一路,而是追求朴拙的真率风格,反璞归真,舍弃藻饰,不尚浮华,而注重自然从容的本色流露,注重生命情感与形式语言的合一性产生的节奏、韵律。也许是画家有着太多的经历,有着难以忘却的情感记忆,她笔下的花鸟都带有理想与憧憬的色彩,在看似不尚“成熟”的“生涩”之中,智慧地留下了给人遐想的空间,耐人咀嚼,余味未尽。
她常常心存感激。她感激上苍对她的厚爱,给了她美好的姻缘,使她得以与艺术相伴,在艺术的天堂里享受人生的苦与乐;她也由衷地感激音乐,是音乐的美妙给了她开启心灵的钥匙,让她的花鸟画随着音乐的旋律,在时强、时弱、时激越、时舒缓的节奏声中,吟唱一首首自然之歌、生命之歌;她感激生她养她的那片土地――也是蒲松龄的家乡,不仅以桃花山下、金沙河畔的美景陶冶着她的情操,还使她受到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浸染,塑造了她的心性与品格;她还感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以博大的胸怀孕育着万物生灵,使她的艺术生命永远不会干涸枯竭。秋萍就是这样一个富有宝贵品德的人。她的画都深深打有她的人的印记,真的是画如其人,并由此形成了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她的作品正是融进了她的思想、感情、精神、理想和意志等,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就变得有了灵性。于是,当这些花鸟作为艺术形象呈现在画家笔下时,一个个便都成了有感情、有个性、有生命的活物。秋萍所追求的不是脱离现实人生的精神虚无与抽象,她不是忘我之后的绝对自由,而是有感于现实人生,有感于生存体验之后的精神升华。体现在她的花鸟画中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是现代的,有时代烙印的,所以她的画不仅充满情感意味,而且属于现代语境下的性情本色的诉说。
2009年10月15日于北京
看《艺眼看世界――女画家秋萍》节目随笔
――康征
我长期思考一个问题文学修养是不是对绘画艺术有所补益,怎么补益?我到现在也不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今天,我看了秋萍君的专题,我因此又想起了这个问题。多年来,她潜力于艺术的同时,不断感悟着心灵与自然的对话,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实践,让她才思敏捷,风格独具。无论是交流,还是文字表述上,她总是有她自己的方式。
当她从事丹青的时候,我相信她改变的仅仅是艺术的形式而已,从文字语言转化为了视觉语言,但是她的审美内涵是永恒的。她的绘画走到今天,她解决了自然物象与形似的问题,她的绘画在艺术的层面达到了自我放怀的境界,在她的绘画艺术中,我能够看到她文学的灵光。
中国文化是心学艺术,诗词歌赋和画面在这一高度上是相通的。文学意识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给她带来思索和想象。她绘画中形象也是形象中的“这一个”。
秋萍君的绘画是她心灵的一片馨香,多年来她耐心呵护着一切,家庭、爱情、亲情、友情、艺术、真诚。。。呵护对这个柔情似水同时又侠肝义胆的女人形容的是那么贴切。她前期的绘画也许是嬉戏的,依然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在田野里摘取了一朵嫩黄的小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她遇到了心灵的折磨、生活的坎坷、眼泪和忧伤,甚至凄凉,渐渐地,她赋予于这朵小花以性情,她开始与小花的对话。猛然间当她从庄周梦蝶的境界中走出来的时候,她的画面上闪烁是她的品格和情怀。当我们面对他的情怀和品格流泪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苛求她的技法呢?秋萍君的绘画有富贵的色彩,这是她的心胸再现或外化,同时她的绘画也富有野逸精神,这是她的品格所在,是他遥远的依恋,也是她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