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彦公的个人简介
师彦公,字槐三,号朴园,清乾隆时人,家居井溢村。曾任常州府通判、徐州府丰砀通判,主管过河防及水利等事,后被提升为铜沛同知。
在任期间,一天早晨,人们传说黄河水位骤降,他便想到下游可能决口,于是立即率领满载堵水器物的船只百余艘,顺流而下。至桃源境,大堤果然溃决,急需堵河材料。对彦公的及时援助,众人无不感激。
此后,他又调任外河同知,升转淮徐道,调淮阳道。在任期间,当地千里河堤,数年无虑,两岸百姓,安居乐业。乾隆四十三年(1778),韩城遭灾,师彦公拿出500石粮食救济灾民。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帝南巡,曾召见师彦公,设宴款待,并赐以厚礼。乾隆五十二年(1787),担任徐州云龙书院扩建总指挥(总其事)。《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载: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一月癸未,谕曰:原任淮徐道师彦公、淮扬道赵载元,前于失察高邮州书吏假串冒徵案内革职,咎有应得。本不应送部引见。但念该二员系河员出身,尚能熟悉河务,师彦公、赵载元俱著加恩送部带领引见。
人物生平
清乾隆末年,观察师彦公利用法王庙古柏售价,又得乡里相助,于西庄兴建古柏书院,建有讲堂、灶房、宿舍等。北原寒士肄业称便,状元王杰撰《古柏书院碑记》。
师彦公以老辞官后,回居乡里。嘉庆十二年(1807),给文庙捐银5000两,资助举贡生赴试。在本村购置义田,举办义学,还为黄河龙门岸石壁补置铁桩、铁环,以利船手沿攀上行,今尚有遗迹。《大清仁宗睿皇帝(嘉庆朝)实录》载:嘉庆九年(1804)正月戊午,予陕西故江苏扬州同知师彦公,入祀乡贤祠。
作品
龙门大石上原有“奠高山大川”五字,系师彦公手书,惜已不存。
西庄法王庙砖刻“救封法王之墓”,亦为其手书,尚保存完好。
“看路滑”是师彦公致仕后应邑人之邀而题写的,见于西庄镇井溢村一砖建拱门。路滑含世路艰险之意。身居道台之位的师彦公,写出如此白语警句,可以说是其为官多年的心得体会,看似浅显,实则深奥。奉劝乡邻时常保持戒惧心理,谨慎从事。
子孙
生有五子:长子师亮采,嘉庆戊午举人,江苏海州知州;次子师志鹏,海南卫粮通判,出嗣其叔;季子师慕祖,上海河厅同知;四子师得运,江南江防营守备;五子师兆熊,宣化府知府。
孙十一,皆仕宦,长灼,任户部郎中,名尤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