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骢的个人简介
宋文骢飞机总体设计专家。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籍云南省大理人,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评选2010年2月10日揭晓,宋文骢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2016年3月22日13点10分,宋文骢飞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6岁。
我国飞机设计战术技术论证、气动布局专业组的创始人之一,在先进气动布局、航空电子综合技术、数字式飞行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取得了多项创造性成果,研制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技术。荣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重点型号设计定型一等功、重点型号首飞特等功。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介绍
宋文骢(cong)(1930.3.26-2016.3.22),男,飞机总体设计专家,歼10飞机总设计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籍云南省大理。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院士,198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在航空工业战线奋斗了50载,先后参加过东风113号机、歼七、歼八、歼九、歼-10飞机等多个飞机型号研制,担任过两个国家重点型号歼七C、歼-10飞机的总设计师,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重大成果。
2009年10月1日的盛大国庆阅兵典礼上,由宋文骢担任总设计师的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歼-10,编队越过天安门城楼,是本次阅兵大典后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几大亮点之一。
从解放昆明时的一名侦察兵成长为共和国的“蓝天骄子”,如今年近八旬的宋文骢,被云南读者推举为央视2009“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
人物经历
出生宋文骢原籍大理,1930年3月26日出生于昆明。苍山洱海赋予了他智慧和灵气,旧
中国家乡的贫瘠和落后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学时代,他就加入了共产党外围组织,17岁时他参加革命,成为游击队员。
1949年,当共和国曙光初现,19岁的他已经成为云南边纵部队的一名侦察员。在云南和平解放过程中,他冒着极大的风险传送情报,立下战功。
1954年8月20日,宋文骢跨进哈军工的大门,从此与飞机设计结下不解之缘。哈军工的生活给他留下难忘的记忆:领导是身经百战的将校,老师是调自各大名校的最好的老师――所谓“八国联军”(从美英法德意俄等国留学过的新中国最早的海归派)再加上苏联专家。
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无与伦比的教学条件,造就了一代又红又专的哈军工人。1960年,宋文骢30岁时终于走上了飞机设计的岗位。 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
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就和同志们一同首创了中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
80年代中后期,上级发文提出要研制一种适合中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
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当年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1984年4月26日,由中国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的歼-7C歼击机首飞成功。总设计师宋文骢由此从幕后走向台前,而更大的辉煌等着他去开启。
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此后的工作中,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宋文骢很快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迅速成为领域中的科研带头人,历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成都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总设计师、副所长兼总设计师,一航成飞常务副总经理兼总设计师,成为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气动布局专业组创建人之一。如今的宋文骢,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歼-10在国庆阅兵中大显身手,让世界瞩目。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具备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战斗机。随着歼-10 飞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中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
科研经历
故事1上万次风洞试验
上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就和同志们一道首创了中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
1970年,宋文骢带领同志们着手某新型歼击机的气动布局研究
。
三个月后,第一套带鸭翼的高、低速模型风洞试验就开始进行。
为了取得精确的气动数据,设计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宋文骢亲自带领布局专业人员,进驻现场,实行三班倒,边试验,边画曲线,边分析,边修改。
高速试验风洞安装在山洞里,试验现场气温很低,寒气逼人,遇上抽风机出故障,洞内空气不流通,令人昏昏沉沉,大热天还需要穿着厚厚的大衣,试验环境十分艰苦。他们没有退缩,一心扑在方案设计和论证上。
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被成功运用到歼-10飞机的研制中。
1983年冬,歼-10飞机第一期高速风洞试验在四川进行,而低速风洞试验也在千里之外的冰城哈尔滨进行。
一年之中,宋文骢带领气动专业的设计人员转战在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处理、绘制曲线、结果分析、布局改进等繁重的设计试验中。疲惫和伤病无法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亲情和思念没有让他们留恋忘返。在一年的时间里,为选定气动布局方案,他们完成了两轮试验,如此快的速度在国内自行研制的型号中尚属首次。
经过对不同方案的多次论证、研究和评审,新式气动布局方案被确定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总体方案。
80年代中后期,上级发文提出要研制一种适合我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 同年7月,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正是有了上万次的风洞试验,有了百万个气动力数据的分析处理,正是他
和同志们无数次面对试验曲线苦思冥想,无数次设计图纸到深夜,才有新式气动布局方案的一举成功。
故事24小时报告确定新战机雏形
在负责新战机任务之前,宋文骢还曾担任过国家重点项目歼-7C型飞机科研的设计师。他和参研人员一起,仅用了6年时间,歼-7C飞机就顺利上天,按期设计定型,并批量装备部队,受到部队好评。歼-7C型飞机的研制成功,完成了我国轻型全天候歼击机装备更新一代的任务。
当今,宋文骢要面临全新挑战,其中的关键一步就是如何确定先进的空气动力布局。
歼-10研制初期,宋文骢就清醒地意识到,新机研制必须充分应用当前国际航空领域的先进技术――鸭式布局。经过对不同方案的多次论证、评审,新式气动布局方案被确定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总体方案。当时,他们和国外同步开始研究,没有相关数据可以参考。但已经有了百万个风动实验数据的宋文骢还是迅速明确了方向。
几个月后,在新机方案论证会上,宋文骢从战术技术要求讲到飞机使用性能、系统结构、武器火控,4个小时的报告赢得满场喝彩。很快,他的全新思路就被确定下来,我国新一代歼击机有了雏形。
空气动力设计的大方向确定下来了,另外一个新挑战却摆到面前――新的时代里,数字技术的运用在战斗机上必不可少,可数字式综合航空电子系统设计与综合,在我国还是一项全新技术,数字式电传飞机控制设计技术在我国航空领域更是空白。
宋文骢发现,要实现研制突破,最关键的是缺乏掌握高技术的人才,我国的研制体制和部分专业设置也不健全。“自力更生,填补空白”,下定决心的他又朝这个方向努力起来。
经过努力,宋文骢终于主持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室。他带领同事一边组建,一边学习,逐渐形成了航空电子系统组、航空电子系统动态模拟仿真组、机载OFP软件开发组等多个核心专业组。新一代航电系统、飞控系统设计研制有了新的战场,为歼-10飞机研制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故事3为歼-10瘦身:26公斤的承包“减负”新纪录
歼-10飞机的研发,是一项涉及全国100多个参研单位、20多个部委和行业的国家重点工程,投入在其中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作为总设计师的宋文骢需要总揽全局。在设计开发上,宋文骢有办法;在研发过程的管理中,宋文骢也想出了新招数。
在新飞机的研制中,重量这个词时刻挂在每个人心头。因为哪怕飞机重上一两,都会消耗新飞机的机动性能。
宋文骢深知这一点,他想了个新办法叫“重量承包”――负责各个体系设计的部门,都要为自己设计的那部分机件的重量立下“军令状”,只能“减肥”,绝对不能超重!结果,歼-10飞机的最终实际重量比原设计目标重量还减轻了26公斤,这甚至创造了重量控制的最优纪录。
就在这样的一步一步中,歼-10走向完善,走向成熟。
正是宋文骢坚定及时的重大决定和生产单位的积极配合,给型号飞机的果断“减肥”,才保证了歼-10飞机得到更好的性能,并按期实现设计定型。
回想当时的情景,有同志感慨:“如果没有宋总这个重大决定,今天我们可能无法为歼-10飞机设计定型庆功。”
故事4歼-10首飞他不紧张
2004年春,在北方某机场,最初试生产的一批歼-10装备部队后,要进行部队飞行员首飞。那天的9点30分,只听一阵轰鸣,新机像箭一般冲出起跑线,“500米,600米,拉起来了!”第一架新机由试训基地李副司令员亲自驾驶飞上长空。紧接着,第2架新机05号由空军某团严团长驾驶也呼啸升空。4分钟后,01号新机作通场低空表演。
有人问他:“您曾经参加过歼-7C的首飞,如今又参加这种新飞机首飞,感觉如何?”宋文骢一笑:“这两次首飞,我的心情各不相同。歼-7C首飞时,我心情非常紧张,担心着各种问题,两眼紧盯飞机不敢移动。但现在这个新飞机首飞,心情非常激动但并不紧张。按理说新型飞机采用了新布局、新系统、新成品、新技术,难度大得多,但我知道我们的方案是先进的,设计是严密的,技术是过硬的,元器件、子系统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综合,进行了反复的地面试验。”
说这些的时候,宋文骢谈笑自如,那沉稳,来自于他和同事们这么多年的心血沉淀。
其后,歼-10的双座型等改进机型不断推出,性能不断完善。2007年,一航集团发布权威消息公开歼-10研发过程,实现了中国战斗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人为有了这样一种性能先进的战机而自豪。而“宋文骢”这三个字,终将与歼-10飞机一起,闪耀在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光辉史册上。
追梦云霄间
三月春光里,一位老人却没能赶上他“孩子”的18岁生日。
3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歼-10飞机总设计师、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宋文骢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旅程,错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3月23日,歼-10飞机首次试飞成功的日子。
最早与飞机的结缘,并不是美好的记忆。1930年3月,宋文骢出生在云南。他的童年是在防空警报和硝烟战火中度过的,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飞机对昆明没完没了的轰炸。
“防空警报,警报什么呢?――中国飞机跑了,日本飞机来了。我们没有抵抗力啊!”宋文骢扼腕,一个国家如果落后,那挨打起来是没完的。
“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梦想如同种子般在他心底萌芽。
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1949年,19岁的宋文骢成为一名侦察员。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宋文骢成为一名空军机械师。回国后第二年,他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始了他的飞机设计生涯。
在祖国的航空工业体系里,宋文骢不断成长,儿时的梦想也越来越近。1980年,宋文骢任歼-7C飞机总设计师,领导了第二代战斗机从设计到定型装备部队全过程,填补了我国轻型全天候战斗机装备的空白,使我国跨入自主研制第二代战斗机的国际行列。
1986年,时年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肩负起了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历史重任。歼-10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当前唯一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战斗机,技术跨度大、难度高,其战技要求集中体现了西方先进国家着手开发的2000年左右装备第三代先进战斗机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航空领域研发了一大批高新技术,而那时,我国的航空工业可以说才刚刚起步,甚至在某些领域还是空白。
“技术、人才和实验条件等方面,和第三代先进飞机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漫长的研制过程中,宋文骢领导广大设计技术人员,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地向目标迈进,先后攻克了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电武器系统、CAD/CAE/CAM等关键技术。
一埋头就是12年。
1998年3月23日,歼-10飞机终于做好了所有首次试飞的准备。当时已经68岁的宋文骢知道,国外第三代飞机无一例外都发生过坠机事故,这如同一个魔咒,笼罩在团队每一个人的心头。
“这种飞机没有不摔的,所以他当时压力很大。”歼-10战斗机副总设计师戴川回忆,“宋老的方法就是反反复复、反反复复把工作做到位。”
一项项试验顺利通过,飞机终于平稳着陆。成功了,有人欢呼,有人落泪。歼-10战斗机设计师杨伟说:“在那之前从未见过老头流泪,但是在那一刻他哽咽了。他毕生的精力,最终化作了一种战斗力。”
那一天,宋文骢执意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日――歼-10成功首飞的日子。“我想的不是说一架飞机首飞就完了,我考虑的是我们的飞机出来后它在什么层次上,最终一定要使我们的飞机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
生日成为又一个起点。经过数千次的定型试飞,歼-10战斗机于2006年正式列装空军航空兵部队。
“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那一年,宋文骢76岁,离他受命为歼-10总设计师之时,已经过去了20年。
在他的影响和培育下,以歼-10双座飞机和枭龙飞机总设计师杨伟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航空新人,一大批站在航空科技前沿、全面掌握了航空高新技术的飞机设计师,航电专家,飞控专家和机械、软件开发等优秀人才,已经成长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和栋梁。
宋文骢的梦还在继续。
个人荣誉
中国飞机设计战术技术论证、气动布局专业组的创始人之一;
在先进气动布局、航空电子综合技术、数字式飞行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取得了多项创造性成果,研制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技术。
荣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重点型号设计定型一等功、重点型号首飞特等功。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感动中国候选人之一。
重要贡献
实现关键突破的关键人士
随着歼-10飞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中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而实现这一关键突破的关键人士之一,就是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
宋文骢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毕业后,他历任一航成都所研究室主任、副总设计师、副所长兼总设计师,一航成飞常务副总经理兼总设计师。
宋文骢先后参与了歼-7、歼-8、歼-10等多个飞机型号研制,是我国惟一担任过两代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研制并走完全程的总设计师,此外还先后主持和参与研制改进我国轻型全天候中、高空高速歼击机和轻小型全天候战斗机。
先进的气动布局是自主发展先进战斗机的基础。歼-10飞机研制初期,宋文骢就清醒地意识到,新机研制必须充分应用当前国际航空领域的先进技术。他提出必须攻克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他带领气动专业的设计人员投入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分析、布局改进等繁重的设计试验,转战南北,进行了上万次试验,采集并处理上百万个气动数据。
几个月后,在新歼方案论证会上,宋文骢从战术技术要求到飞机的使用性能、系统结构、武器火控等讲起,4个小时的报告赢得满场喝彩,我国新一代歼击机有了雏形。
在这之后两年多时间里,经过多次论证、研究和评审,新的方案被确定为我国新一代战机歼-10的总体方案。随后,歼-10飞机项目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但是,数字式综合航空电子系统设计与综合在我国是一项全新技术,数字式电传飞控设计技术在我国航空领域更是空白。要实现研制突破,最关键的是缺乏掌握高技术的人才,我国的研制体制和部分专业设置也不健全。
自力更生,填补空白。1985年,宋文骢主持组建起了我国第一个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室。一边组建,一边学习,逐渐形成了航空电子系统组、航空电子系统动态模拟仿真组、机载OFP软件开发组等多个核心专业组。新一代航电系统、飞控系统设计研制有了新的战场,为歼-10飞机研制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歼-10飞机是涉及100多个参研单位、二十多个部委和行业的国家重点工程。针对新一代战机的研制特点,宋文骢大胆地进行管理创新,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飞机系统工程管理体系和措施,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例如,他建立起严密的重量控制体系,在国内飞机研制上首创重量承包先例,使歼-10飞机的实际重量比原设计目标重量减轻了26公斤,创造了重量控制的最优记录。
几十年来,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他长期隐遁幕后,甘于寂寞、默默奉献,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祖国航空工业腾飞的伟大事业之中。他的严谨求实,他的创新精神,他的技术造诣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宋文骢”这三个字,将与歼-10飞机一起,闪耀在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光辉史册上。
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他:五十载春秋风华,二十年丹心铸剑,他的心血和灵魂全部默默倾注给了共和国的蓝天卫士,熔做了他的体,化作了它的魂。
纪宝成:终于,中国的蓝天上翱翔着可以与先进国家水平媲美的战斗之鹰,这是中国制造。他以赤子之心,蕴持伟力,铸就祖国蓝天的龙魂。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 。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
人物逝世
2016年3月22日13点10分,宋文骢飞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6岁。
遗体告别仪式于2016年3月26日在 北京举行,习近平、胡锦涛、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刘延东、范长龙、许其亮、赵乐际、李鹏、朱F基、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等 同志对宋文骢院士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亲属表示亲切慰问,或送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