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轶凡的个人简介
民国七(1918)年四月二十六日生。青年时就读于贵阳一中,受进步思想影响,向往新生事物。民国二十六(1937)年冬,在贵阳与中共地下党员唐树楷(后改名唐范宇)等组织“息烽留省学生寒假宣传工作团”,任书记兼壁报组组长,不畏严寒,回到息烽,在永靖、养龙司、九庄等10余个集镇进行抗日宣传,召唤家乡人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当看过唐树楷传给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时,对唐说:“思想不通,去找毛泽东。”不久,唐被秘密派往延安,即失去联系。民国二十八(1939)年春,考入昆明航校,学习飞行。在校因鼓动抗日,被逮捕关押。后经同学设法营救,获释返家。民国三十一(1942)年,被选为息烽县参议员。是年秋,筹积资金,购进汽车引擎一台,带动发电机,在息烽县城创办第一个发电厂。民国三十四(1945)年春,加入中国国民党,任息烽县党部宣传科长,主编《实业简报》,宣传抗日救国,揭露官绅弊政,尤其是第三期第一版以大字标题《大家弹驰禁区:天堂地狱,为人自择;生死两途,权操我手》的文章,揭露息烽集中营残杀爱国人士的内幕,被视为“泄露党国机密”,怀疑是打入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分子,被开除国民党党籍,解职回家。人物简介
孙轶凡,名思敏,字轶几, 息烽县(今 遵义县)养龙站人,小商家庭。
人物生平
民国三十五(1946)年夏天,轶凡经成都到宝鸡,欲去延安,由于国民政府封锁甚严,又无法找到共产党地下组织联系,囊资不敷,返回息烽。是年冬,按中共地下党员吕品的建议,发起成立“息烽精益读书会”,对外提研究古代文化、提高知识水平,阅读时事杂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内容分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文学5类,各类均有人担任指导教师;对内则提阅读进步书刊,研究马列著作,开阔视野,寻找真理。在读书会少数成员中,暗地传阅过《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和《俄国革命始末》等书籍。先后参加学习的青年有孙思鲁等40余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次年夏天,县党部书记长薛吉谦、县参议长王位一均认为读书会属“异党活动”,呈报县政府取缔,查办首要人员。县长李树猷认为证据不足,置之未理。民国三十七(1948)年四月,许芳媛接任息烽县长。七月,轶凡召集读书会成员,就许氏为政情况开展讨论,并搜其劣迹,拟稿刻印,上送下发。许得知,大为恼怒,以“戡乱救国,稳定地方秩序”为由,下令解散读书会,逮捕孙轶凡。孙逃往盘县李树猷处,被任命为盘县县政府指导员。是年冬,轶凡回到息烽,按中共地下党员邵冠群建议,在飞越(今养龙司)、养龙站等地组织“农友协进会”(简称农友会),开展抗粮、抗苛捐杂税、抗拉兵派夫的“三抗”斗争。成立时,写有对联,贴于城隍庙内殿,其中两联为:“廿二省庶民,瞬将解脱缧绁,无贫富,无贵贱,趁此赴汤蹈火快上两步;数千年历史,看来不禁酸辛,有奸佞,有强梁,值斯良辰美景痛饮三盅。”“中而不正何足镇;总之无才终必裁。”从此,飞越、养龙站一带的农友会迅速发展,“三抗”斗争日见成效。民国三十八(1949)年五月,轶凡按邵冠群“开办实业,筹积资金,组织武装,策应解放”的建议筹措经费,在湄潭永兴购脚踏绞花机和手摇纺纱机各1台,运回仿制,招青年男女工20余人,在养龙司城隍庙办起息烽县第1个纺纱厂,以此掩护农友会活动。1949年10月2日,转凡召集农友会骨干,在纺纱厂成立“乌江纵队”,与吕君杰同任纵队负责人,将200余名队员分别编为3个中队,18个小组,明确了各中队正副队长、小组长和后勤、文书等人员。纵队纲领为:打倒蒋介石,推翻反动政府,拥护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保护乌江大桥,保住养龙站粮仓,迎接息烽解放;以乌江两岸、西望山、南望山为游击隐蔽地,坚持武装斗争。暴动日期另伺机决定。lO月8日,轶凡在高坡吕家祠堂召集会议,决定暴动时间为10月10日晚1 l时。由轶凡等率l中队攻飞越乡公所,袁仍光等率2中队攻养龙乡公所,吕君杰等率3中队攻黑神庙乡公所。具体行动方案是:事前侦察3个乡公所乡长的下落,突然绑架,令其命令乡兵缴枪,不从则就地枪决,强攻夺取武器;晚10点50分截断电话线。11时打响,速战速决;12时转移西望山,在瞿昙寺集中,并令人提前1日去西望山筹办给养。轶凡部署完毕后,宣布纪律:一、临阵脱逃者杀;二、泄密叛变者杀;三、烧杀掳抢,奸淫妇女者杀。但孙轶凡的行动,已被许芳媛所注视,次日,由高坡回到养龙司,在纺纱厂被捕。同日被捕的还有孙思鲁、吕君杰等10余人。经许芳缓多次审问,后又交警察局长李子山等轮番刑讯,轶凡均昂首公堂,慷慨陈词,宁死不屈,终未审出结果。11月14日凌晨,与其弟孙思鲁等在息烽县城南郊大型地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