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

时间:2024-02-01 21:48:21编辑:小简

秦孝公的个人简介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人物简介

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君。姓嬴,名渠梁,于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是战国时代秦国一位有名的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后不久就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用。经过商鞅的两次有力的改革举措,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

人物生平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初立,对穆公以后秦国的落后现状痛心疾首,他能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孝公十二年筑咸阳城,十三年(前349年),乃自栎[yuè]阳徙都咸阳。进一步实行变法。从此秦国日益富强,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孝公利用秦地远离中原战场积蓄力量,他布施恩德,救济孤寡,修治德政,讲究武功。孝公即位之初,为富国强兵下令求贤,以改变秦落后于关东六国的局面。并东向进攻。

公元前359年,他出师伐韩,至于怀(今河南武陟[zhì]西南),筑城于殷(今武陟东南)。前356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变法革新。制定严厉法令,以法治国,奖励军功,鼓励耕织。不久,秦乘魏攻赵,大败魏师于元里(今陕西澄[chéng]城东南),拔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

公元前352年,孝公升卫鞅为大良造,出师拔魏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次年,秦筑关塞于商(今陕西丹风西南),秦师围魏固阳,攻赵蔺[lìn](今山西离石西)。

公元前350年,卫鞅开始第二次变法,迁都咸阳,废井田制,统一度量衡,设县置。同年,孝公诏令卫鞅营咸阳,筑冀阙。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咸阳县东15里。次年,孝公迁都咸阳。不久,秦国初在县置有定额之秩吏,即规定县令和县长的俸禄,按户按口征收军赋,其郡县组织日趋完备。秦孝公积极支持卫鞅变法,前346年,太子驷犯法,刑其傅公子虔,于是“法大用,秦人治”。此后,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使秦迅速成为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军力强盛的强国。公元前341年,秦军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卫鞅策划下复攻魏,欲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成帝王之业。同年,卫鞅诱执魏军大将公子n,大败魏军,迫魏王献部分河西地以求和。孝公以卫鞅功大封其于商(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商镇,属丹凤县辖),故称商君或商鞅。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卒。秦孝公初立,对穆公以后秦国的落后现状痛心疾首,他能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卒。

主要成就

求贤纳才

二十一岁的秦孝公即位后,又该怎样呢?

《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于是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了论功行赏的法令(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并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下令国中曰):

“从前,我们缪公在岐山、雍邑之间,实行德政、振兴武力,在东边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疆土达到黄河边上;在西边称霸于戎狄,拓展疆土达千里,天子赐予霸主称号。诸侯各国都来祝贺,给后世开创了基业,盛大辉煌(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但是就在前一段厉公、躁公、简公、出子的时候,接连几世不安宁,国家内有忧患,没有空暇顾及国外的事,结果晋国攻夺了我们先王河西的土地,诸侯也都看不起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安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想要东征,收复缪公时的原有疆土,重修缪公时的政令(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我缅怀先君的遗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我将让他做高官,分封给他土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于是便发兵东进,围攻陕城,西进杀了戎族的x〔huán〕王(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x王)。

卫鞅听说颁布了这个命令,就来到西方的秦国,通过景监求见孝公(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变法图强

在战国七雄中,秦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当时秦被称为西戎。公元前361年,新国君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秦孝公为了寻求改革贤才,上任伊始,就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当时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商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国求见孝公,得到重用。因此,秦孝公的发愤图强是商鞅变法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秦孝公的图强图变,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商鞅变法。 商鞅到了秦国之后,很快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但他并不了解秦孝公的真实意图。一见孝公,说了些“帝道”之类不实在的空话,以致孝公“时时睡,弗听”。二见孝公,说得更多,但也是“王道”之类的大话,均不中孝公之意。三见孝公,因言及“霸道”,孝公终于感到“可与语矣”。四见孝公,“以强国之术说君”,孝公“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孝公四见商鞅,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态,也表现了他的宽容和耐心。同时还可以看出,秦孝公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不喜欢那种空洞无物的大道理。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秦孝公没有采取强制压迫的办法,而是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辩论,以理服人。既让主张改革的商鞅说话,也让反对改革的甘龙、杜挚说话,各自把自己要说的东西都讲出来,看看谁更有道理。直至商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反对派哑口无言,才称之为“善”,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这说明,秦孝公是民主的,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也是善于统一思想的。

既用商鞅,孝公对其信任始终如一。在变法前商鞅曾要求秦孝公答应他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国君对变法主政大臣必须深信不疑,不受挑拨离间。否则,权臣死而法令溃。秦孝公欣然答应,并说:“三百年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国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一世,绝不负君!”孝公言行一致。在商鞅改革之初,“百姓苦之”;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王者”,秦孝公始终没有动摇对商鞅的信任,甚至孝公在病重时,曾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正是因为这样的信任,才使商鞅能放开手脚推行改革。

孝公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以实际行动支持商鞅的改革。改革前,孝公就允诺商鞅,执法不避权贵。新法一旦推行,举国唯法是从,即或宫室宗亲,违法亦与庶民同罪。新法实施以后,遭到了一些旧贵族的强烈反对,这些旧贵族暗暗串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挑动太子驷犯法,企图打开一个缺口,破坏整个变法事业。商鞅毫不动摇,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秦孝公完全同意。考虑到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不能用刑,便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新法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此皆乱化之民也)”,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称霸天下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其后民莫敢议令。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或称大上造,商鞅分爵位为二十级中的十六级,以下既是爵位名称又是官职名称,其上有爵无职〕。率领着军队围攻魏国安邑,使他们投降(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筑宫廷城阙,把国都从雍地迁到咸阳(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把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设置了县令、县丞,总共合并划分为三十一个县(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除井田重新划分田塍的界线,鼓励开垦荒地,而使赋税平衡(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平斗桶权衡丈尺)。

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处劓刑(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各国诸侯都来祝贺(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55年,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会盟(七年,与魏惠王会杜平)。

公元前354年,秦国与魏国在元里交战,取得胜利(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

公元前352年,卫鞅任大良造,率兵包围了魏国安邑,使安邑归服了(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公元前350年,修造咸阳城,筑起了公布法令的门阙,秦国就迁都到咸阳(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把各个小乡小村合并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全国共有四十一个县(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开辟田地,废除了井田制下的纵横交错的田埂(为田开阡陌)。这时秦国东边的地界已经越过了洛水(东地渡洛)。

公元前348年,开始制定新的赋税制度(十四年,初为赋)。

公元前343年,天子赐予霸主称号(十九年,天子致伯)。公元前342年,诸侯都来祝贺(二十年,诸侯毕贺)。秦国派公子少官率领军队与诸侯在逢泽会盟,朝见天子(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

公元前340年,卫鞅攻打魏国,俘虏了魏公子昂〔áng〕(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秦孝公封卫鞅为列侯,号为商君(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国与魏军在岸门作战,俘虏了魏国将军魏错(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虏其将魏错)。

人物评价

秦孝公是秦国在危急存亡之秋适时而生的天才领袖,是秦国国政变法图强的最大推动力,是夯实整个大秦帝国的基石君主,坚决的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取用军功爵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国民的征战热情,较为彻底完成了对秦国的封建体制改革和封建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使秦国国势蒸蒸日上,为其后代秦始皇 赵政 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

秦孝公初立,对穆公以后秦国的落后现状痛心疾首,他能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诸侯年表

前361 庚申周显王八年 鲁共公16年 秦孝公元年 宋剔成九年楚宣王九年 齐桓公14年

魏惠王十年韩庄侯十年 赵成侯14年 燕文公元年卫成侯元年

前360 辛酉 周显王九年 鲁共公17年 秦孝公二年 宋剔成十年 楚宣王十年 齐桓公15年

魏惠王11年 韩庄侯11年 赵成侯15年 燕文公二年 卫成侯二年

前359 壬戌 周显王十年 鲁共公18年 秦孝公三年 宋剔成11年 楚宣王11年 齐桓公16年

魏惠王12年 韩庄侯12年 赵成侯16年 燕文公三年 卫成侯三年

前358 癸亥 周显王11年 鲁共公19年 秦孝公四年 宋剔成12年 楚宣王12年 齐桓公17年

魏惠王13年 韩昭侯元年 赵成侯17年 燕文公四年 卫成侯四年

前357 甲子 周显王12年 鲁共公20年 秦孝公五年 宋剔成13年 楚宣王13年 齐桓公18年

魏惠王14年 韩昭侯二年 赵成侯18年 燕文公五年 卫成侯五年

前356 乙丑 周显王13年 鲁共公21年 秦孝公六年 宋剔成14年 楚宣王14年 齐威王元年

魏惠王15年 韩昭侯三年 赵成侯19年 燕文公六年 卫成侯六年

前355 丙寅 周显王14年 鲁共公22年 秦孝公七年 宋剔成15年 楚宣王15年 齐威王二年

魏惠王16年 韩昭侯四年 赵成侯20年 燕文公七年 卫成侯七年

前354丁卯 周显王15年鲁康公元年 秦孝公八年 宋剔成16年 楚宣王16年 齐威王三年

魏惠王17年 韩昭侯五年 赵成侯21年 燕文公八年 卫成侯八年

前353 戊辰 周显王16年 鲁康公二年 秦孝公九年 宋剔成17年 楚宣王17年 齐威王四年

魏惠王18年 韩昭侯六年 赵成侯22年 燕文公九年 卫成侯九年

前352 己巳 周显王17年 鲁康公三年 秦孝公十年 宋剔成18年 楚宣王18年 齐威王五年

魏惠王19年 韩昭侯七年 赵成侯23年 燕文公十年 卫成侯十年

前351 庚午 周显王18年 鲁康公四年 秦孝公11年 宋剔成19年 楚宣王19年 齐威王六年

魏惠王20年 韩昭侯八年 赵成侯24年 燕文公11年 卫成侯11年

前350 辛未 周显王19年 鲁康公五年 秦孝公12年 宋剔成20年 楚宣王20年 齐威王七年

魏惠王21年 韩昭侯九年 赵成侯25年 燕文公12年 卫成侯12年

前349 壬申 周显王20年 鲁康公六年 秦孝公13年 宋剔成21年 楚宣王21年 齐威王八年

魏惠王22年 韩昭侯十年赵肃侯元年 燕文公13年 卫成侯13年

前348 癸酉 周显王21年 鲁康公七年 秦孝公14年 宋剔成22年 楚宣王22年 齐威王九年

魏惠王23年 韩昭侯11年 赵肃侯二年 燕文公14年 卫成侯14年

前347 甲戌 周显王22年 鲁康公八年 秦孝公15年 宋剔成23年 楚宣王23年 齐威王十年

魏惠王24年 韩昭侯12年 赵肃侯三年 燕文公15年 卫成侯15年

前346 乙亥 周显王23年 鲁康公九年 秦孝公16年 宋剔成24年 楚宣王24年 齐威王11年

魏惠王25年 韩昭侯13年 赵肃侯四年 燕文公16年 卫成侯16年

前345 丙子 周显王24年鲁景公元年 秦孝公17年 宋剔成25年 楚宣王25年 齐威王12年

魏惠王26年 韩昭侯14年 赵肃侯五年 燕文公17年 卫成侯17年

前344 丁丑 周显王25年 鲁景公二年 秦孝公18年 宋剔成26年 楚宣王26年 齐威王13年

魏惠王27年 韩昭侯15年 赵肃侯六年 燕文公18年 卫成侯18年

前343 戊寅 周显王26年 鲁景公三年 秦孝公19年 宋剔成27年 楚宣王27年 齐威王14年

魏惠王28年 韩昭侯16年 赵肃侯七年 燕文公19年 卫成侯19年

前342 己卯 周显王27年 鲁景公四年 秦孝公20年 宋剔成28年 楚宣王28年 齐威王15年

魏惠王29年 韩昭侯17年 赵肃侯八年 燕文公20年 卫成侯20年

前341 庚辰 周显王28年 鲁景公五年 秦孝公21年 宋剔成29年 楚宣王29年 齐威王16年

魏惠王30年 韩昭侯18年 赵肃侯九年 燕文公21年 卫成侯21年

前340 辛巳 周显王29年 鲁景公六年 秦孝公22年 宋剔成30年 楚宣王30年 齐威王17年

魏惠王31年 韩昭侯19年 赵肃侯十年 燕文公22年 卫成侯22年

前339 壬午 周显王30年 鲁景公七年 秦孝公23年 宋剔成31年 楚威王元年 齐威王18年

魏惠王32年 韩昭侯20年 赵肃侯11年 燕文公23年 卫成侯23年

前338 癸未 周显王31年 鲁景公八年 秦孝公24年 宋剔成32年 楚威王二年 齐威王19年

魏惠王33年 韩昭侯21年 赵肃侯12年 燕文公24年 卫成侯24年

秦国历史

秦国为嬴姓,伯翳[yì]之后。在夏朝、商朝两代皆为贵胄。商末,周武王伐纣,秦国祖先恶来效忠商纣被 杀,嬴姓中衰。

直至西周中期,嬴姓造父一系善于御戎[róng](驾驭马车),为周穆王所幸。周穆王17年,徐偃[yǎn]王为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为周王室平乱立下大功,周穆王因此次战功封造父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造父族于是为赵氏。

造父得幸,其旁系家族连带受宠。周孝王时期,造父侄孙非子被安置于F[qiān]、渭之间管理马匹,马畜蕃息,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别出大骆之族,作为周朝的附庸,继续嬴姓的祭祀,号曰秦嬴。

非子始建秦基,至其子秦仲因功位列大夫,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秦之力与日俱增。

前771年,犬戎之乱,西周灭亡。周王子宜臼号召诸侯勤王,秦襄公与诸侯联军共驱犬戎,力保周室。周平王始封秦为诸侯,秦国正式建国。襄公之后,秦国进一步强大,至秦穆公时,独霸西戎,称雄一方。公元前621年,即秦缪[miù]公三十九年,春秋五霸之一的“西霸天”秦穆公去世,安葬在雍。穆公太子[yīng]继承王位,这就是康公。在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在位期间秦国达到了春秋的鼎盛时期。然秦国虽强,却不及晋,晋文公、晋襄公、晋悼[dào]公以及权臣赵盾、栾[luán]书等一致抑制秦国,晋国长达百年的称霸使秦国无法涉足中原。

此后,234年间,秦国历经了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厉共公、躁公、怀公、灵公、简公、惠公13个君主后,公元前387年惠公一岁的儿子出子继位。

秦国在这以前频繁更换君主,君臣之间关系不协调,国势日衰,民生紧迫,士无斗志,国无进取。几乎同时,中原的超级大国――晋国被卿大夫韩氏、赵氏、魏氏三家所瓜分,韩、赵、魏合成“三晋”,经常军事联合,共同进退,势力极其强盛,三晋中的魏国乘机夺去了秦国河西的土地。面对三晋咄咄逼人的气势,秦国前途暗淡。

史籍记载

秦之先,帝 颛顼[zhuān xū]苗裔孙曰女[xiū]①。女织,玄鸟陨卵②,女吞之,生子大业③。大业取少典之子④,曰女华。女华生大费⑤,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⑥。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⑦,赞禹功,其赐尔皂游⑧。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⑨。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⑩。舜赐姓嬴氏?。

注 释

①“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女为嬴姓女祖先。据《封禅书》,秦出嬴姓,奉少[hào]为上帝,兼祭太、炎帝、黄帝,但不祭颛顼。这里不提少,而从颛顼的后代女讲起,是采用《世本》等书的帝系。《史记》叙事起自《五帝本纪》,各本纪、世家追溯族姓来源,均归统于《五帝本纪》。《五帝本纪》所叙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kù]、尧、舜,其中不包括少。

②“玄鸟”,燕子。女吞玄鸟卵生大业,与殷简狄吞玄鸟卵生契是同类传说。

③“大业”,嬴姓男祖先。古书或以皋陶、益(即下文大费)为父子,皋陶为大业。梁玉绳《史记志疑》已辩其误(详见《陈杞世家》“伯翳之后,周平王时封为秦”下梁氏案语)。

④“取”,同娶。“少典”,古氏族名。传说黄帝、炎帝都是少典氏之后。

⑤“大费”,是柏翳因居费地而得氏名。《史记》所记古史人物往往用氏名为人名,如下文“咨尔费”,

省称“费”,就是作人名。古代今山东境内有两个费:一是西周初鲁东郊地名(即《书·费誓》之“费”,春秋时为鲁季氏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是春秋时为鲁大夫费[qín]父的封邑(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南,见《左传》隐公二年)。

⑥“帝”,指帝舜。“锡”,同赐。“玄圭”,赤黑色玉圭。

⑦“咨”,叹词。

⑧“皂”,黑色。“游”,同[liú ]、旒[liú],旌旗上下垂的饰物。

⑨“姚姓”,舜为姚姓。“玉女”,美女。指舜族所出美女。

⑩“柏翳”,下文作“伯翳”,即《五帝本纪》舜所命二十二人中的虞官益,古书一般作“伯益”。《陈杞世家》分伯翳与益为二人是不对的。虞官掌山泽苑囿[yòu],柏翳为舜调训鸟兽,子孙多以养马御车著称,

是有一定传统的。

“舜赐姓嬴氏”,先秦姓、氏有别,姓表示血缘所出,氏则是以封地和官职等所获家族称号,实际上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逐渐合一,司马迁已不能分辨,常常混淆二者。其实这里的“嬴”是姓而不是氏。一般古书记载皆谓嬴姓出少之后,但这里却把嬴姓归于舜赐姓。

当时之势

三晋之首――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人的耕耘,独霸中原,至魏惠王时,魏国达到鼎盛。三晋攻伐诸侯,天下震惊,皆欲图强,前385年,庶长改从河西迎接灵公的儿子在外流亡长达二十余年之久的公子师隰回国,立他为君,师隰就是秦献公。秦国人杀了出子和他的母亲,把他们的尸体沉入深渊(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秦献公即位后,面对秦国的衰败落后,大胆的将其在魏国所学得的政治经验用于秦国,秦得以迅速停止下滑的颓势。献公元年即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废止了从秦武公时代起的殉葬制度。

四年即公元前381年正月庚[gēng]寅[yín]日,秦献公的嫡长子出生,起名“渠梁”,这就是秦孝公。

十一年即公元前374年,周朝太史檐[yán],拜见献公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与秦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后来秦分了出去,分开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后,将会有称霸统一天下的人出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二十四年即公元前361年,献公去世,儿子孝公继位,这时孝公已经二十一岁了。

孝公元年,黄河和肴山以东有六个强国,秦孝公与田齐桓公午、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且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

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修筑长城,从郑县筑起,沿洛河北上,北边据有上郡之地。

楚国的土地从汉中往南,据有巴郡、黔中。

周王室衰微,诸侯用武力相征伐,彼此争杀吞并。

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加之贫困积弱,国势多艰,被天下诸侯象对待夷狄一样对待

秦孝公即位,受任于秦国兴亡的关键历史时刻,承担起复兴秦国的重任。

史书记载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後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於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x王。

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二年,天子致胙。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其事在商君语中。

七年,与魏惠王会杜平。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东地渡洛。十四年,初为赋。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

二十一年,齐败魏马陵。

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n。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虏其将魏错。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

文学形象

长篇小说《大秦帝国》的第一部《黑色裂变》出场人物――秦孝公渠梁。 该小说中塑造的秦孝公渠梁,是力挽狂澜的天才领袖,是变法图强的第一推动力,是整个秦帝国的基石君主。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一特质是沉雄勇略。

该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侯勇饰秦孝公。

该剧对秦孝公的塑造,以西汉贾谊《过秦论》之评价为根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沉雄,胸怀大志而坚忍不拔也。孝公之志(雄),第一段在求变图存,第二段在变法强秦,第三段在雄霸天下。也就是说,其志向是逐步明确的。不能一开始便过度张扬其势,堕入“神”的泥沼。惟其雄志在心,孝公之忍耐力(沉)极其罕见。就其长期性与目标性而言,远超此前之越王勾践。孝公忍耐力之表现,以其戏剧结构分为两个时期两种表现:第一时期,压制复仇欲望,疏导复仇浪潮;此时之忍耐多见于公开冲突,形式表现相对外在,相对容易表演。第二时期,疏导朝野变法阻力,斡旋变法带来的必然动荡,同时引领秦国闪避列强灭秦之灾难;此时之忍耐力,主要表现为内心的种种巨大冲突煎熬。

勇略,大勇而有主见也。孝公为战时领袖,少入军旅久经沙场,勇略是其威望的第一根基,不正面表现不足以显示其战时领袖的特质。孝公之勇略,剧中有三层表现:其一战场勇略(敢死敢言),其二救国勇略(明耻敢变),其三人生勇略(生命最后关头的冷静清醒)。三勇之戏剧表现层层递进,直达人的生命状态的最高峰(与商鞅同)。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二特质是亲厚结人。

秦孝公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一则在于超凡的政治品性,二则在于对人际关系的洞察力与亲和力。这方面剧中多有情节,最须注意的是“戒伪”二字。也就是说,不能将秦孝公的亲厚结人表演为临机做秀,而是要充分体现其发自内心的真诚。亲而不伪,和而不同,厚而不木,重而不拙,此间分际也。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三特质是权谋无痕。

孝公权谋,是以正大功业为基础的正当权谋,所以不着机谋痕迹。剧中表现为两个层面:其

一,前期对甘龙等老世族的引而不发;其二,后期对反对派首领的断然处置;其三,病逝前对各种善后事宜的缜密安排。至大无痕,不得不为,是秦孝公权谋的根基状态。

孝公是沧海洪流中的搏击风浪的本色英雄。孝公是燃烧生命以挽救劫难的殉国烈士。

上一篇:邵氏兄弟

下一篇:苏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