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诒鼎

时间:2024-02-01 20:33:56编辑:小简

孙诒鼎的个人简介

孙诒鼎(1899年―1986年),字贡九,偃师人。自幼熟读经书,17岁丧父,参与编写《洛阳县志》。

人物生平

其父绍康曾学于洛阳周南书院,贡九幼随其父读《四书》、《五经》,旁及子史骚选,立定国学根基。1915年,其父病故,先生仅17岁。父死前曾嘱其从孟津许石衡(鼎臣)先生为学,盖其父与许为旧友,慕其为人且心折其学也。次年,贡九遵父嘱访许先生于孟津龙嘴山馆。然仅半年,学辍于贫,乃归家耕读。所幸其父藏书甚丰,使先生得以博览群籍。但每隔数月,他总要携习作就教于许先生,辨疑质难,许先生未有知而不告者,贡九由是学业大进,时与万宝桢、孙思齐名。先生身材修长,美仪容,洛阳书法家李振九先生曾赠一联:“作者乃大方家数;望之若神仙中人”,对其褒颂有加。?

贡九23岁时,任教于偃师道湛村王氏家塾,先后8年。1930年,嵩县李纯如长省民政兼代省主席,念先生之父系旧交,特邀先生至汴任民政厅秘书室主任。后南军入汴,省府改组,遂归乡家居。1934年,先生业师许石衡先生在洛阳县城修孟津县志,设志馆于豫西救灾会院内,邀贡九与其事,担任职官、宦迹、艺文、文征的纂修任务,历时3年,志事告成。这部志书收集、保存了历代与洛阳有关的文献和诗词,在“金石”篇中,收集记载了洛阳历代出土的文物,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后来,许石衡先生在洛创办河洛国学专修馆,贡九又应邀到馆任教,与前清举人杨恭斋、叶连三、周维新、万宝桢共同传灯国学。1941年,洛阳县志馆成立,贡九先生应县长王法舜之聘,任县志总纂,此延绅士之有道而文者也,另因先生治学谨严,修志如修史,仅有文才是不行的。这是先生一生中最可矜许的事。志书于1946年完成,未及刊印,至今60年,仍为稿本,且为海内孤本,这本民国《洛阳县志》,上承清代嘉庆魏襄志,下继今洛阳市志,是洛阳地方文献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全志不分卷,共分25门类,装订32册,宣纸墨笔工楷,分舆图、疆域、大事、山川、物产、建置、食货、政治、帝王、后妃、礼俗、祠祀、学校、科举、乡官、人物、寓公、列女、职官、政绩、古迹、金石、艺文、文征、杂记,记录了民国时期洛阳政治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允称详备,可谓当时洛阳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一方全史。

历史评价

据今市志办王倩先生介绍,这部民国《洛阳县志》有一个巨大的缺憾,即其中政治部分5分册在“文革”中被驻洛某军代表借去未归还,1983年市志办成立时,曾据借条找到了这位已经转业到山东的军代表,其称离开洛阳时并未带走,仍存洛阳,但至今却下落不明,使这部志书成为一部不完整的志书,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部志书共160万字,市志办曾委托张纪伦、杨载东二先生标点注释,现存市第一档案馆。然而令人关心的是,这部上承清代,下继今日的志书,时至今日,为何还未能出版,对于今日热心洛阳史志研究的专家学者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况此书孤本存放,万一有失,又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作品著述

孙贡九先生建国后赴陕甘行医,1983年,洛阳市志编纂委员会曾聘其为特约撰稿人。1986年先生病故于原籍。遗著有《大谷山房诗集》、《大谷山房文集》、《大谷山房诗话》、《拜楔室医录》等。

上一篇:朴舜优

下一篇:昙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