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章事的个人简介
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其后,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佗官居职者犹假佗名如故。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远ㄊ汤赏魈ㄈ罚巴贰比胂危晕沫肌S来驹辏曰泼攀汤晒佟⒈渴汤舍べ坏韧惺槊畔缕秸率拢捌秸率隆比胂危源俚仁肌W允且院螅仗浦啦荒芨摹同平章事历史沿革
唐朝唐初,以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综理政务。 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 三省长官( 中书令、 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其本 官阶品较低者,则用“ 同中书门下三品”或“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武周时改称为“同 凤阁 鸾台三品”或“同 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 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 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 贞观十七年(643年), 李绩为 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 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 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受此衔者,是唐代非 中书令,门下 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史载贞观四年(630年), 戴胄以 民部尚书同平章国计;八年,左仆射 李靖以疾辞位,诏令其病稍痊愈,三两日一至 中书门下 平章政事。这都是此衔出现的早期记录。至高宗 永淳元年(682年),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始成为四品以下知政事者的头衔,其位在“ 同三品”之下。
“同三品”及“ 同平章事”都属差遣性质,本身并无品秩,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街。凡五品以上 职事官经过皇帝授权即可充任,不受资历限制,这便于皇帝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同三品”一衔,高宗、武后、中宗时期使用最多, 玄宗时已逐渐减少。 肃宗 至德二载(757年) 李麟为 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衔最后一次授任。“同平章事”则自 永淳以后逐渐增多,至肃宗 乾元元年(758)以后,成为以他官知政事者的唯一头衔。而原为当然宰相的 三省长官之中, 尚书仆射的 相权自 贞观末年即已开始削弱,到 唐玄宗时,已完全被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 中书令、 侍中在 安史之乱以后,经常用来加授给元勋、上将,也逐渐变成虚衔。于是唐代后期及 五代,“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此外,以 节度使等而兼中书令、侍中或 同平章事的也是虚衔,被称为 使相。“同平章事”虽通常自五品以上官员中选拔,但拔充此职时,多转为 中书侍郎或 门下侍郎,这是因为中书、门下两者始终是政府枢要机构之故。
宋朝宋代 节度使加 同平章事者,仅为虚衔,非实职。《新唐书?百官志一》:“太宗尝为 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 尚书省长官,与 侍中( 门下省长官)、 中书令( 中书省长官)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贞观八年,仆射 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 中书门下平章事,而u2018平章事u2019之名盖起于此…… 永淳元年,以 黄门侍郎 郭待举、 兵部 侍郎 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u2018平章事u2019 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宋史? 职官志一》:“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 三师为之。”又《张浚传》:“绍兴五年,除尚书右仆射、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 枢密院事。”金代的 尚书省和元代的 中书省、尚书省均置平章事,位在两省丞相下。
北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枢密院事(或 枢密使)主兵,称为“二府”或“两地”。 神宗 元丰五年(1082) 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 门下侍郎,右仆射兼 中书侍郎为宰相。以后,除 南宋孝宗时期外,不再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代的尚书省和元代的中书省、尚书省均置平章事,位在两省丞相下。
宋太祖为了削弱 相权,旨令 同平章事只管行政,其衙门 中书门下称为 政事堂。
北宋以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主政事,知枢密院事(或枢密使)主兵,称为“二府”或“两地”。 度支、盐铁、户部 三司掌财务;尚书、门下两省在宋朝已式微,宰相的权力较唐朝稍小。神宗 元丰五年(1082年) 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 门下侍郎,右仆射兼 中书侍郎为宰相。终南宋一朝,除 宋孝宗时期外,不再设置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一职,就此结束。
越南古代官制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越南语:ng trung th? môn h? bình chng s?),简称 同平章事( ng bình chng s?), 越南古代官制,与中国同。
交趾本是中国领土。秦时, 秦始皇派军队征服 百越,越南置于 象郡( 越南语:Tng qu?n)辖下,自此,越南置于中国 封建王朝统治长达十多个世纪。越南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
公元905年, 静海军节度使(T?nh H?i quân Ti?t s?) 独孤损被贬职,流放到 海南岛。与此同时,中国境内 藩镇割据,政局混乱, 安南土著豪族 曲承裕则凭着他“宽和爱人”的性格及地方豪族身份,受到当地人支持,自称 静海节度使治理安南。唐朝朝廷被迫承认既成事实,公元906年正月曲承裕获唐朝认可其官职,并加封 同平章事( ng bình chng s?),虽然名义上还是唐朝的官员,实际上曲承裕已建立起自主的政权。 造成了 交趾的割据倾向越来越明显。 939年 吴权称王,从而交趾(Giao Ch? )脱离中国统治,越南最终自立为国。
越南独立后,更是大量引进中国的先进政治制度。公元1007年(宋景德四年) 黎庄宗(Lê Trang Tông) 黎龙铤在政治机构上推行“定文武 官制,一遵于宋”,在中央到地方实行 大宋中央君主集权制度,并继承父志将 专制君主制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越南 胡朝皇帝 胡季釉诔鲁本偷H我埃鲁 绍庆二年(1371年)农历五月,朝廷委任季游 枢密院大使。在陈朝昌符四年(1380年)农历五月,季右蚧魍 占人之功,得以“专领元戎,行海西 都统制”。陈朝昌符十一年(1387年)农历三月,上皇命季油秸率拢 ng bình chng s?),赐剑一把、旗一只,还题字“文武全才,君臣同德”,表示毫不怀疑胡季拥牟拍苡胫页稀;瓜蚝犹岬剑骸 平章亲族,国家事务,一以委之 ……胡季佑纱耸导收莆樟 陈朝大权。
公元1409年,陈朝后裔 陈季扩在支罗县(在今越南 河静省)被拥立为帝(史称重光帝Trùng Quang ),封阮帅为 太傅(thái phó),阮景异为 太保(thái B?o), 邓容为同平章事(ng bình chng s?), 阮章为 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