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平

时间:2024-01-27 20:37:52编辑:小简

彭秋平的个人简介

彭秋平,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10月1日,是开平塘口龙和村人。1988年4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广州起义

彭秋平,在兄弟中排行第十,曾用“彭十郎”作笔名。他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10月1日,是开平塘口龙和村人。

1926年,彭秋平在广州参加了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受训。在受训期间,他接触进步人士,先后参加过中国国民党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国民党当局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彭秋平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当时叶剑英兼任该团团长。同年11月,他随教导团南下广州。

1927年12月11日,彭秋平跟随叶剑英的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参加广州公社起义。他和另一位共产党员各率领一个连的士兵进攻长堤肇庆会馆的国民党第四军司令部。

由于敌人早有防备,加上停泊在白鹅潭的美国军舰“沙拉克明施号”和“莫丽翁号”的炮击,强攻未克。12日晚,国民党军队开始反扑,战斗异常激烈。在战斗中,彭秋平中弹负伤,叶剑英用他的专车将他送回西关陈家祠的老家养伤,摆脱了敌人的搜捕。彭秋平自广州公社起义失败后,于1928年3月20日得日本友人河村夫人惠津子舍身掩护,从广州沙面的地下室出走香港,后东渡日本。

流亡日本

彭秋平从1928年到1931年,先后在日本大学研究院、日本陆军步兵专科学校、日本陆军大学战略班学习,结识日本名士吉川幸次郎(日本著名汉学者)、凡山传太郎(东京日华学会董事长)以及当时旅居日本的文化名人罗翼群、丰子恺、郁达夫等,交往甚密,诗词唱和,思想受到一定的影响。

回国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彭秋平立即从日本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战斗中去。彭秋平回国后,先后出任过东北抗日义勇军第十九路支队的副司令兼参谋长、热河抗日救国军第一师的副师长、西北抗日同盟独立师的师长,直接在冯玉祥将军和吉鸿昌将军的统率下,带领军队驰骋于山海关内外,打击日本帝国主义。

1932年,继东三省沦陷后,日寇乘机向滦东、天津、热河等地进犯。1月28日,日军突然进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当时,全国人民要求抗日救亡的呼声风起云涌。冯玉祥将军激于义愤,毅然率军出关抗日,派出王炳勋与彭秋平先后出关布置工作,招集旧部,做好抗战的准备。王炳勋与彭秋平是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肝胆相照。是年5月,彭秋平与王炳勋分头在热河省会承德的平泉活动,把零星的东北军、义勇军旧部招集整编,不到1个月,就招集起800多人,组成一个支队,称“辽、锦、热抗日义勇军支队”,公举王炳勋为支队司令,彭秋平为副司令兼参谋长,后改称“热河抗日救国军新编第一师”,王炳勋为师长,彭秋平为副师长,率部转战于长城线上。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出“一?一七”宣言,声明愿意在3个条件下与全国军队共同抗日,以维护中国的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彭秋平、王炳勋率全体战士首先通电响应,奈何蒋介石仍坚持其“抗日必先剿共”、“先安内后攘外”的反动立场。当年3月,日军联合伪满军队分三路进攻热河,国民党军队全线溃退至赤峰、建平、凌源一带。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奉蒋介石命令,弃城让敌,省会承德被日军占领,蒋军全部瓦解。惟是56万平方公里的热河国土,仍然为彭秋平等抗日救国军所控制,牵制日寇。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推动,抗日名将冯玉祥、吉鸿昌等于同年5月26日在张家口作抗日会盟。彭秋平代表热河抗日救国军第一师出席,席间彭秋平结识了吉鸿昌将军。吉鸿昌非常器重彭秋平的军事学识。他在会上慷慨陈词:“人生在世,不能只吃饭、睡觉,要有心、有胆,有作为,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用之人。要像历史上的英雄、烈士那样有气节、有骨力?共产党主张为国为民,我吉大胆是为救国才当兵的。日本鬼子侵略我中国,我就要抗日,蒋介石要卖国,我就要带头讨蒋!蒋介石如爱国,我们就团结他!”这番话,使彭秋平印象深刻。

就在这次会议上,抗日志士歃血为盟,誓死抗日,坚持团结,反对分裂。会上成立了西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推举冯玉祥为同盟军总司令,吉鸿昌为第二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抗日将领方振武为第一军长,原作战于热河、辽东的热河抗日救国军第一师改编为抗日同盟军独立师,彭秋平被任命为独立师师长,原地作战不变。西北抗日同盟军成立之日,同时宣布对日开战,坚决收复失地。平地一声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抗日同盟军的队伍,也从初时不到2万人扩大为10多万人,威震遐迩。

当时蒋介石慑于抗日同盟军的声势,妄图扼杀抗日力量,对抗日救国军、义勇军施加压力,甚至使用威迫和利诱的手段。他派出特务向彭秋平施行反间计、美人计,遭到彭秋平的严厉拒绝和抵制。由于彭秋平指挥作战,有勇有谋,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在东北战场上与日寇作战,屡获胜利,还配合吉鸿昌劲旅连续收复多伦、克沽源,取下独石口要隘,势如破竹,挺进冀北,长驱直下热河。

抗日同盟军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蒋介石施行各种阴谋,离间分化,竟以莫须有的罪名,要胁冯玉祥下野。彭秋平与王炳勋走访冯玉祥,力谏冯玉祥勿中蒋饵,为抗日尽节尽忠。无奈冯玉祥以“前路为艰、急流勇退”为辞,去志已决。当此消息传播至军中,遽然发生动乱,内部分化,各走极端。

在此关键时刻,只有吉鸿昌与方振武二将军意志坚定,决不动摇。彭秋平率领独立师官兵紧随吉鸿昌、方振武誓死坚持反蒋抗日,患难与共。后来经过整编,抗日同盟军番号改称为“抗日讨贼军”,彭秋平所领导的独立师亦改称为“讨贼军独立纵队”,彭秋平任纵队司令,马勤农当副司令兼参谋长(马原是吉部的团长)。纵队下辖4个梯队,官兵合共约2000人,纵队归北路军前敌指挥官吉鸿昌指挥。纵队编成后,得到东北抗日后援会会长朱子桥将军拨给武器装备和给养,充实了力量。

为了配合吉鸿昌北路军作战,彭秋平率兵偷渡黑河,直迫千家店、永宁,为迷惑敌人,还奉命以轻骑绕过延庆,挺进沙城,每日以100里至200里的高速,越过崇山峻岭与急湍河流,同西进之敌赛跑,先于敌军占领阵地。

不料吉鸿昌将军竟因“抗日有罪”于1933年10月与方振武被蒋囚禁。西北抗日讨贼军在日、蒋夹击下,难以开展抗日。为了南进,彭秋平奉命入关,在北平不幸被国民党宪兵拘捕,后经冯玉祥设法营救,并通过朱子桥将军出面说项,又商请吴佩孚出面保释(因当时北平日、蒋双方都极力拉拢吴佩孚),彭秋平方得以获释,只身南回。

南下广州

1934年1月底,彭秋平抵香港,晋见胡展堂、方叔平、李任公等人士,共商国是。

彭秋平留在香港期间,曾晋谒宋庆龄。宋庆龄谆谆叮嘱彭秋平回到广东要好好地把《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落实到基层中去。1935年至1937年,彭秋平卸下戎装,先后在广州广南中学任校长和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任副校长,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影响下,从事教育工作。

从1939年到1945年,他先后在广东第四战区第五游击纵队任指挥官、第七战区挺进第七纵队任参谋主任兼军官教导总队长、第七战区挺进第五纵队任参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5年至1949年,彭秋平先后在广东省保安司令部任参议,广东省第十区保安司令部任少将高级参谋。这时,全国已面临解放。

起义新生

当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全国已成定局之际,彭秋平毅然于1949年10月在开平率领六邑地区国民党部队的官兵起义,并参加了追剿国民党残匪的战斗。1949年底,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独立第一团参谋长,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0年至1951年,彭秋平曾任粤中专员公署建设处处长。嗣后彭秋平先后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和反革命分子,但他相信共产党、相信人民一定能实事求是,分清是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得以平反了冤假错案,被委任为广东省参事室的研究员。彭秋平是江门市第五届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晚年因患肺气肿病在北街医院留医,1988年4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上一篇:舒遥

下一篇:史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