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

时间:2024-01-27 20:13:04编辑:小简

秦晓的个人简介

秦晓,前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47年4月生于山西吕梁山区,1966年毕业于北京四中,高中时即成为中共党员,此后下过乡、插过队、牧过马,1975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机械工程系,1983年于中国矿业大学获经济管理硕士。 自1976年起,先后在煤炭部、石油部工作;1986年加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5年4月至2000年7月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其间还担任中信实业银行董事长、亚洲卫星公司董事长;2000年7月任中信公司副董事长;2000年底,秦晓离开了奋斗15年的中信公司,出任香港招商局集团董事长;2010年8月卸任。秦晓还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词条概要

秦晓,中国企业家、高级经济师。1986年在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工作;2001年担任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主席;2002年出版学术专著《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

个人履历

1947年,秦晓在山西的359旅旅部医院出生,王震将军的夫人王季青送来一百个鸡蛋。

很多年之后,王震的儿子王军成了秦晓事业上的领路人。

小学和初中在干部子弟寄宿制的北京育才学校受业,毕业时获北京市“金质奖章”,被保送进入北京四中高中。

文革前曾担任团支部书记,并成为极少数的中学生党员。

文革初期,成立了四中红卫兵组织,这个以高干子弟为核心的派别后来被称作“老兵派”。

参与发起、组织了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后被打成反中央文革小组分子,是文革中最早觉醒者之一。

后在内蒙牧区的插队,走入工农兵大学的学堂。

改革初期,曾任中共元老宋任穷的秘书,接触高层。

1975年山西矿业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

1976年在煤炭部、石油部工作(1983年获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硕士学位)。

1986年在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工作。

1995年4月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中信实业银行董事长、亚洲卫星公司董事长。

2000年7月任中信公司副董事长。

2000年10月任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2001年主席。

2001年至2010年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和招商银行董事长。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

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会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兼职教授。

在任职于招商局集团之前,曾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中信实业银行董事长。

秦晓博士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日本丰田公司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并于2001年担任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主席。

社会任职

秦力生后作为南下干部转战西南,担任西康省委副书记,之后调任北京,担任中科院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与张劲夫、杜润生成了同事。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会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兼职教授。在任职于招商局集团之前,曾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中信实业银行董事长。秦晓博士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日本丰田公司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并于2001年担任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主席。

观点主张

能源运输

问题背景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能源消费迅速上升。一国的能源安全,是该国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前提。在过去的10年间,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6.66%;而受国内资源及开采条件的约束,同期中国石油的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75%。石油消费与石油生产关系的消长,使得中国在1993年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中国石油的产量为1.689亿吨;而石油消费量达2.457亿吨。两者的差距,必须由石油进口来弥补,2002年的净进口需求7680万吨。

根据预测,中国石油的净进口需求在未来10年,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长,至2010年达到1.5亿吨。

(二)石油进口增长凸显中国能源供应链安全的风险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作为保障。而大量的石油进口,将中国能源的供应链暴露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的格局之中,从而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提出严峻的挑战。

一般认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有三部分内容:一是投资和控制境外石油资源;二是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三是通过控制能源运输确保石油供应链的安全。

相对而言,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能源运输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石油供应链的安全,有可能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隐患。

(三)能源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的生产、储运和消费,与国民经济运行息息相关。从中国的石油进口来看,除极小部分从前苏联进口采用铁路运输之外,绝大部分?约占全部石油进口的93% 是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的。

海上石油运输都是由油轮来承载的。而一国油轮运输业的发展,不仅能确保该国能源运输的需求;同时还带动相关的生产和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发展油轮运输,具有扩大投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和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从上、下游关系来看油轮运输的整个产业链,它涉及钢铁、冶金、机电、造船、港口等部门。仅以造船业为例,每1万载重吨的船舶能力的建造,就能创造10―20万个工时的就业机会。除此之外,海上石油运输体系还涉及相关的人才培养、法律法规的建立、国际组织和国际关系等方面。

中国现状

(一)中国船队所占中国进口石油运输市场的份额

2002年,中国进口的原油为6941万吨,其中通过油轮运输的约为6450万吨,而中国船东所承运的进口原油约为680―700万吨,仅占中国进口原油的10%左右。从航线结构来看,中国2002年的6941万吨进口原油中,来源于中东的原油为3439万吨,占49.55%;来源于西非的原油为1580万吨,占22.76%;来源于东南亚的原油为1049万吨,占15.11%。这三条航线所占中国原油运输的比重合计为87.42%。

根据掌握的资料,在中东东行的航线上,2002年中国船东所承运的石油进口为130万吨?全由招商局船队承运,只占该航线石油进口的3.78%。在西非东行的航线上,2002年中国船东所承运的石油进口为零。在东南亚航线上,2002年中国船东所承运的石油进口为550万吨?分别由招商局、中海和中远承运,约占该航线石油进口的52.43%。

显然,中国船东在中东东行和西非东行的航线上所占的份额很少,这无疑是让人忧虑的。而这两条航线却恰恰是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航线;从供应链的角度而言,也是风险最大的航线。

(二)中国石油运输的能力与需求

中国船东仅承运了10%的海上石油进口,特别是在中东东行和西非东行航线上,中国船东所承运的份额更少,首先是与中国船东的承载能力不足相关的。

相对于集装箱和散货船航运,中国的油轮运输规模不大。由中国船东控制的大型油轮VLCC?20~30万载重吨和AFRAMAX?8~12万载重吨 分别只有十条左右,即使全部服务于中国的原油进口,充其量每年的承运能力也只有3000~4000万吨;而2003年头8个月中国进口原油已达5743万吨,比2002年同期增加26%,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超过8000万吨。

其次,中国船东所承运的进口石油份额偏低,也是与石油公司和油轮公司缺乏合作,没有建立起长期的策略伙伴关系相关的。

以招商局为例,自从1990年开始经营油轮船队,一直以服务国际油轮运输市场为主。2002年招商局油轮船队共为世界各国客户承运了3106.8万吨石油,其中承运中国进口石油仅为227.3万吨,占船队总运量的7.32%。换言之,招商局油轮船队总运力的92.68%是服务于国际市场的。

从能力上来看,2002年招商局油轮船队远东航线?承运日本/韩国的进口石油完成了1084.27万吨原油运输。由于日本和韩国航线与中国航线的相似性,招商局的VLCC油轮承载中东或西非东行航线的能力至少可达1300万吨,约占2002年中国从该两条航线进口石油总量的26%。如果能妥善安排招商局VLCC船队的运力,可以满足该两条航线上中国进口石油需求的30%。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的石油公司与中国的油轮船东之间,缺乏长期的策略合作,在能力和需求上出现严重的“错配”:一方面,中国90%的石油进口是由外国船东承运的;另一方面,中国船东以招商局为例90%的运力却是为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

(三)中国的石油进口需求对全球油轮运输市场的影响

虽然,中国船东的承载能力相对于中国石油进口需求而言,呈现明显的“能力不足”。但是,从全球油轮运输的供求关系来看,长期以来处于“能力过剩”的状况。所以,发展中国的油轮船队,必须认识到全球油轮运输能力过剩这样一种现实,切忌“一哄而上”,不要搞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不幸的是,这种忧虑有可能变为现实。

如何加快中国油轮船队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面对中国进口石油运输的庞大需求,各个航运企业,甚至某些没有油轮运输专业经验的企业均计划大举投资,打造新船。这种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其根本的危害是可能对全球海上石油运输的供求关系造成严重的冲击。这是因为,一方面大量投资,“一哄而上”打造新船,在短期内可能使造船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也会使得油轮运力大幅上升,使得已经供过于求的状况更趋严重,从而导致运费下降。在船价上升和运费下降的打击下,全球油轮业陷入恶性竞争,最终也会影响中国油轮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所以,发展中国的油轮运输业,关键是充分利用和依托已形成规模并具备专业管理能力的中国船东的运力,同时支持它们的重组和船队的更新。在发展中国油轮船队方面,应该采取兼并重组,收购二手船和光租新船等方式,而不能一味地另起炉灶,靠投入巨资打造新船。

行业特征

(一)油轮运输行业具有极强的周期性

油轮运输行业是随着海上石油贸易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已有约一个世纪的历史,被公认为是一个运作规范、专业化程度很高、信息完整、公开透明的成熟行业。

经济看法

CFP图招商局集团是中国平安的创建者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在评论中国平安巨量再融资的时候,表示应列出明确的投资项目计划。

秦晓是在2008年3月5日参加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界别33组讨论会的间隙回答《第一财经日报》提问的。中国平安在股东大会上并未回答融资投向的问题,董事长马明哲此前与投资者沟通时仅表示保证未来所投资项目有15%的收益率。

对于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是否应该明确资金用途的提问,秦晓扬起眉毛,决断地说:“他们应该明确投资项目,把投资项目都要列到增发的说明书中去。要对股东负责。”

1988年,招商局参与创建了中国平安保险。2001年,招商局卖出了其持有的14.37%全部中国平安股权。

另外,当参加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界别33组讨论时,秦晓表示,宏观调控中收紧贷款投放,但是应该给对公贷款留一些指标,对私贷款应该收紧。

在讨论通胀时,秦晓提出PPI和CPI仍没有传导机制,他认为核心通胀不是很高,“三个月前核心通胀率还不到1%,而是非核心通胀率高,那就是国际油价和粮价引起的。”

香港具良好投资环境招商局集团成立已达130年,见证内地与香港两地历史变迁,举行周年庆祝酒会。董事长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香港面对的困境是每个地区或国家的必经之路,认为本港仍具有良好投资环境,未来仍会继续在港投资。

招商局创立于1872年12月26日,由当时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向皇帝奏请成立,为仅存的洋务运动下的产物。面对本港逆转的经济,秦晓仍抱有希望。“香港已辉煌一段长时间,面对周边环境变化,总需要经历调整,历史上每个地方都会走过这条路,这不能一下子可以改变过来,亦没有灵丹妙药,总需要时间”。

秦晓强调,本港投资环境优秀,对招商局具有吸引力,包括最自由的经济环境、健全法规及优越人才,以至在运输与金融界上占有国际地位等,但认为外界及市民不要将本港财政赤字及经济放缓看得过重。

“面对经济调整,港人不要只看眼前经济环境不佳,不能全部归咎於政府,亦非谁无能力,不要将问题看得那么简单,是市场经济的问题,政府的作用有限,最终仍要靠市场的力量改变。内地亦一样,没有市场需求支持,即使中央政府也不能完全管得了经济发展。”

秦晓认为,香港仍有发展前景,招商局未来仍会继续投资,主要因为本港能为集团赚钱,并有市场支持其业务。“如果没有市场支持,就算领导人说要支持香港,集团也支持不了”。

谈及内地经济发展迅速,他指内地国民生产总值不能下跌,否则问题多多。“若gdp下跌5%将出现企业破产及倒闭,及银行不良资产急升的问题;但持续上升总要付出代价,就是会出现经济泡沫”。

房价观点

2012年3月,呼吁银行调整房贷政策,恢复对首套房贷利率7折优惠的声音不绝于耳。不过众多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这样的愿望很难短期内实现,除非政策有了明确规定。

招商银行原董事长秦晓认为,房价还在调整过程中,等企稳后再松动政策也不迟。另外,从长期看,限购限贷的做法也不可能永远执行下去。对于房贷利率的变化,秦晓认为是货币政策的正常体现,资金宽松则利率低,资金紧张则利率高,这是一种正常的波动。对于“楼市调控只有银行赚了”的观点,他表示不认同,“银行的风险不也高了吗?”

作为国企老总,秦晓把战胜挑战视做自己最大的使命。招商五年,秦晓说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一场"艰苦"的"静悄悄的革命",开辟了招商局的一番新气象。 1947年出生的秦晓经历了很多,"文革"时在内蒙古插过队,他对内蒙古文化的理解不是"狼文化"而是"马文化"。或许正是马的性格令秦晓改变很多,"你到社会底层,再站立起来,再走出那个环境,你会留下很多东西。"究竟内蒙给秦晓留下什么?是马的默默无闻,吃苦耐劳,还是奔腾不羁,不愿束缚?他不愿说。大家只知道离开那片草原之后,秦晓仍对那片土地怀有深深地牵挂。

或许正是内蒙古的那段经历,令秦晓改变了很多。此后,在中信15年,他一步步从基层做起,当上总经理;上学读书,一个字一个字,硬碰硬拿下剑桥经济学博士;招商五年,他低调务实,把一家当时深陷危机的国有企业,带出困境,走向辉煌。

什么事情总要作出选择,而秦晓选择的似乎都不是一条"超近"的路,也都不算坦途,都是面临挑战,需努力才能成功的人生旅程。

从中信出来到招商,一方面,秦晓充分地融入了招商的文化;另一方面,他的理念也改造了招商,改变了招商的文化。这无论是用硬性的权力,还是软性的权力,最终的结果令人们看到了一个重塑后的充满动力的招商局。

秦晓是一个围棋迷,黑白世界的无穷变化给他带来了乐趣,均衡的把握则使他感悟到对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他也喜欢打高尔夫,执着于每一个动作的一致性。而这种性格上固有的痴迷、热忱和专业的标准,不知道是否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对招商运作中的思考,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真的是"在所有领域,大道理都是相通的"。

他的同事告诉记者,秦晓经常在公司就餐,而饭菜也只是盒饭而已。当记者提及此事,秦晓却很淡然,他说这只不过为了节省一些时间。秦晓说每天不会下班很晚,大概晚上六七点钟便会下班,他要求自己在公司的时间都是很有效率的。

谈到名与利,秦晓说平时自己的修持就是克服功利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是那种"更看重过程"的人。

人物作品

发表论文

在国内外的报刊、杂志和学识刊物上发表各类论文五十多篇,其中主要有:

1 金融危机新认识,《财经》杂志2009年第5期(总232期)

2 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使命、宗旨和方法论, 《经济观察报》2008年6月23日

3 “中国现代性方案”求解, 《财经》杂志2007年10月15日(总196期)

4 商业银行的估值模型与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2月2日

5 A Decade of Change i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英文论文)收录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The First Decade: The Hong Kong SAR in Retrospective and Introspective Perspectives》(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个十年:回顾与发思)

6 政府与企业:“走出去”战略中的两个行为主体及它们的功能和角色,《财经》年刊《2007年:预测与战略》2006年12月5日

7 经济转型和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月16日和17日

8 合理性的代价和陷阱,《财经》杂志2004年总121期

9 中美贸易不平衡及人民币汇率改革,香港《文汇报》2003年12月17日

10 银行业的风险和风险防范,《中国外汇管理》2003年第2期

11 金融混业经营之我见,《财经时报》2002年5月17日

12 经济全球化:目标、途径和我们的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1-2期

13 组织控制、市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14 从结构和制度层次看亚洲的金融危机和危机之后的复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3期

15 金融业的“异化”和金融市场中的“虚拟经济”,《改革》2000年第1期

16 货物流、资本流和经济周波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17 在增长中挤压泡沫、改善结构,《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18 关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的思路框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1期

19 从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说起――浅谈学习和学习方法,《光明日报》1997年4月5日

20 制度、交易费用和M型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再认识,《改革》1994年第6期

21 大公司战略――90年代中国深层经济问题的认识和选择,《管理世界》1992年第3期

相关作品

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关经济学和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并出版了专著。

出版中文学术专著《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和英文学术专著《The Theory of the Firm and Chinese Enterprise Reform》(英国RoutledgeCurzon出版社,2004年)。

主持两项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资助的有关香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

人物评价

2003年,秦晓获选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之一。

评委们认为,秦晓对于大型企业集团管理的实践和理论恐怕走到了很多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前面,即使与从市场风雨中拼杀出的民营企业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事实上,几乎没有比中信、招商局集团更大的民营企业,所以,当秦晓开口谈他是如何梳理中信、招商局集团母子公司关系的时候,企业家同行们应该凝神倾听。

相关报导

2003年,秦晓在蛇口招商局,筹划“平安保险上市”。上市前一天,以十几亿的超低价贱卖平安保险国有股份给“由自然人控制的两家投资公司――宝华投资和源信行投资”,可上市时,这十几亿的股票市值,已达到400亿元!

世间财富增值没见这么增的,从国家所有转到私企所有,一夜之间,私人财富增值几十倍,数值达到近400亿!

继2010年9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出逃的传言不攻自破之后,2011年3月,关于招商局集团前董事长秦晓出逃的传言甚嚣尘上,2011年3月6日,凤凰卫视播出《财经点对点》,秦晓在节目中对出逃传言作出了回应。

秦晓称,知道关于其本人出逃的传闻,但没有太关注,“我一直认为既是谣言,应该是不攻自破的,但现在网络社会可能要做适当的回应吧。”

此前,据《星岛日报》报道,韩德强、左大培、巩献田等左派学者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表公开信,指控秦晓“涉嫌侵吞巨额国有资产”:即2002年招商局把持有的平安保险13.5%股权悉数售出,被指“贱卖”;2008年,招商局旗下的招商银行以367亿港元购买香港永隆银行,被指“天价贵买”。在网络上甚至有传闻称其携巨款外逃。

3月3日,秦晓在接受《星岛日报》记者采访时首度对左派指控他涉嫌“侵吞巨额国有资产”作出回应,气冲冲地直斥对方不根据事实说话,“根本是文化大革命”。“你觉得理性吗?你说我叛徒、说我把钱卷走了,说我侵吞国有资产了,关键你要有证据呀。”

上一篇:史红哲

下一篇:孙宝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