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莱卿的个人简介
茹莱卿(1864年-1923年),北京人,祖籍江苏无锡,京剧演员,工生行,后师从梅雨田学京剧胡琴艺术。茹莱卿的武工很好,梅兰芳的武工就是跟他学的,杨小楼、程继仙、姜妙香、马连良都跟他学过武戏。1919年,梅兰芳与高庆奎等到日本巡回公演,他做琴师,鼓师是何斌奎。
生平
其祖籍原系无锡大河上人氏,当年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时,一路抢劫财物北返,其先辈茹阿四被抓民夫,随清军来到京城,后得无锡会馆相助,于前门外鲜鱼口一家茶店当学徒,因该茶店地处戏园集中之地,顾客多为喜欢品茶的梨园界人氏,久之成为友好。来青幼年常随其父出入戏园,对京剧产生浓厚情趣。后经人介绍,拜在“荣春堂”杨隆寿门下,易名茹莱卿,从此踏上了艺术生涯的道路。
杨隆寿当年仅收了三名弟子,即张洪林、茹莱卿、董凤岩。名师出高徒,此三人后来都成为与俞菊笙同期的著名武生。待杨隆寿办“小荣椿”科班时,此三人已能授艺,教师还有姚增禄、范福泰等。杨小楼、程继先等在科内均得茹教益。程继先、金仲仁之《雅观楼》均得自茹莱卿。据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书中讲,梅的武工和把子功即茹莱卿所授。《木兰从军》就是茹莱卿根据《乾元山》哪吒的演技,为花木兰设计了优美的身段。《穆柯寨》亦得自茹之指点。马连良幼入富连成,初习武小生,从茹莱卿学《探庄》(石秀)、《淮安府》(贺仁杰)、《小天宫》(造化仙)等,从而打下了坚实的武工基础。
茹莱卿40岁后,拜梅雨田为师,改习胡琴,后专为梅兰芳操琴。1919年梅兰芳首次赴日演出琴师即为茹莱卿,时年55岁。直至1922年梅赴港演出时,茹因病未能同行,琴师才易他人。茹氏虽弃武生改琴师,但因其功底深厚曾在梅兰芳祖母寿辰的堂会戏上,于织云公所演出了《蜈蚣岭》,时年已近花甲,身手依然娇矫健,在场之人无不称赞。
1923年5月16日病故于粉房琉璃街响鼓庙2号寓所,享年60岁。
师承杨隆寿
杨隆寿,男,京剧武生。名全,字显庭。艺名双全,工武生,寓所名“荣春堂”。原籍安徽。父杨福元,昆曲小生。有弟名杨双贵,工丑角。
2岁丧父,幼从程长庚习老生,后入双奎班习武生。中等身材,扮相英俊,两眼炯炯有神;演技精湛,昆乱不挡,长靠短打皆精。《挑滑车》、《贾家楼》、《英雄义》、《八蜡庙》、《八大锤》、《武文华》、《四杰村》及猴戏《闹地府》、《泗州城》等,均为擅演之戏,尤以《石秀探庄》、《翠屏山》、《蜈蚣岭》着称,享有“活石秀”、“活武松”之美誉。他与方松龄合演《翠屏山》、与汪大升合演《五星碑》珠联璧合冠绝一时。因其颇有文采,能作曲擅编剧,如《三侠五义》、《九花天》、《陈塘关》、《双心斗》、《火云洞》等久为传演。并多采用当时京城极为少见的砌末、灯彩招揽观众,颇为叫座,是京剧舞台采用彩头戏的先驱。他还精于弹弓,堪称绝活。谭鑫培亦为双奎班弟子,与杨隆寿不仅同科,而且是拜把兄弟,虽略长于杨,却敬其为师。
杨隆寿与俞菊笙、姚增禄为同一时期之名武生。早年曾搭阜成、嵩祝成等班社。清光绪八年(1882),与姚增禄同时搭时小福主持的四喜班,常演于广和楼。同年联合姚增禄、沈景丞、范福泰、沈易成、唐玉喜、裕云鹏、沈铭、王求安、万春茂九人,于京城宣南李铁拐斜街创办“小荣椿”科班(今名铁树斜街,旧址尚存),弟子以“春”字排名,培养出不少人才,如武生杨春甫(杨小楼)、老生蔡春桂(蔡荣贵)、小生程春德(程继先)、旦角郭春翠(郭际湘)、老生叶春善、武老生刘春喜、小生方春仙、小生冯春和、净角孙春泉、丑角郭春山等。头科学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满师,二科学生尚未卒业,如老生谭春富(谭小培)等,科班因故停办。后与刘吉庆、迟遇泉重又组建“小天仙”科班,又培养出武生迟月亭、武生张增明、武净范宝亭、武旦阎岚秋(九阵风)等。张淇林(长保)、茹莱卿、董凤岩三位武生,早在杨隆寿创办小荣椿科班前,即为杨氏手把徒弟,后此三人均在该科班授艺。
清光绪九年(1883)四月三日,杨隆寿与张长保、方镇泉、鲍福山、李顺亭、彩福禄、许福英、许福雄、袁大奎、张云亭、姚阿奔、罗福喜、殷荣海、王阿巧、陈寿峰、刘长喜、纪长寿、李永泉、朱延贵共19人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后,极受清光绪帝青睐,宫内排戏时,在帝王面前享有赐座之荣者,仅杨隆寿一人,可见其威望之高。庚子年八国联军进城骚乱,洋兵闯入屋内,用枪恐吓而受刺激,不久便病殁。
杨氏有四女二子,其女分适梅竹芬、黄小生、朱玉龙、徐兰沅;长子杨长林,次子杨长喜,均工武生。长喜子杨盛春、孙杨少春亦工武生,女婿王幼卿。
茹姓起源
1、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时郁久闾氏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也称做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称茹氏。
2、出自如姓。汉代有如淳,其后代子孙在“如”字上加草字头为茹姓。
3、出自鲜卑族。后魏时代北有三字姓普六茹氏(一作普陆茹氏或普陋茹氏),后改为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