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祥的个人简介
唐传祥,男,1969年生于山东沂源县鲁村。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
主要经历
学习经历大学学习阶段
1987年9月-1992年7月,在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现物理系)现代应用物理专业加速器物理及应用学科方向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时,在清华大学电子系攻读第二学位,获得“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工学学士第二学位。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
1992年9月-1996年3月,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硕博连读。1996年3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论文为“用于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多腔热阴极微波电子枪的研究”,该研究获1999年中国粒子加速器分会组织的第四届“希望杯”全国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工作经历1996年4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
1996年7月~1998年6月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DESY工作2年。在DESY工作期间,主要进行超导加速结构的优化及测量研究,并与J. Sekutowicz, M.Ferrario等合作提出了Superstructure的超导加速结构。
1998年6月回国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从事加速器物理、高亮度注入器、汤姆逊散射X射线源、自由电子激光、新加速原理与新型加速结构、电子直线加速器关键物理及技术、加速器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任加速器研究室主任、核技术及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工程物理系副系主任、工程物理系系主任等职务。
研究方向
加速器物理、高亮度电子注入器、加速结构、新型X射线源、自由电子激光、低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及其应用等。
科研工作
负责的主要科研项目:
自然基金主任基金项目,基于汤姆逊散射的X射线源关键物理及技术问题研究;
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新型X射线光源关键物理及技术问题研究;
973课题,高能量密度物质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先进诊断;
横向课题,HEXTRON-3000加速器系统研制。
教学工作
主讲《加速器原理》本科生专业课;
负责组织并参与《核能与核技术概论》本科生课程的讲授;
参加蒲以康教授组织的《等离子体、激光与电子束》本科生研讨课,负责其中的“电子束”部分;
主讲研究生课程《加速器最新进展》。
个人荣誉
1999:中国粒子加速器分会第四届“希望杯”全国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1: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1999,2002,2004,2005: 四次获得 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
2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2007:北京市总工会授予 “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
2009:清华大学“学术新人”。
学术兼职
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 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加速器物理专业组
组长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委员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 委员
《强激光与粒子束》编委会 委员
未来加速器国际委员会(ICFA)先进新型加速器专业组 成员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兼职教授
东华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全球华人物理学会加速器学校(OCPA-AS) 教员
清华大学第九届学术委员会 委员
清华大学 第九届“核科学与技术”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委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