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爽秋的个人简介
邰爽秋,江苏东台时堰人。出身于贫寒的书香第。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留学生,被派往美国深造,先后在美国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邰爽秋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毕生尽瘁于教育事业,1976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0岁。
本世纪30-40年代,邰爽秋竭力提倡民生本位教育,并在上海、重庆等地农村开展民生本位教育实验达十余年之久,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与晏阳初、梁淑敏、陶行知并称为”中国教育界四大怪杰“。
作为民生教育思潮代表人物,邰爽秋主张民生教育”以发展人民生计的经济活动为脊干来改进民众生活,扶植社会生存,保障群众生命而到达民族复兴的教育“。
基本资料
姓名:邰爽秋
职业:教授
籍贯:江苏东台人
人物简介
邰爽秋( 1897―1976) 中国近现教育家。1923年毕业于 东南大学。1931年,同教育界人士共同发起规定每年6月6日为 教师节。倡议利用庙产兴办学校,任 南京中学校长, 中央大学、中山大、 河南大学、 辅仁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战时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多年致力于民生教育,为民生教育思潮代表人物,主张民生教育“以发展人民生计的经济活动为脊干,来改进民众生活,扶植社会生存,保障群众生命而达到民族复兴的教育”。
民生本位教育思想
邰爽秋针对中国当时贫困愚昧状况,他主张把发展人民生计、改进人民生活作为民生教育的出发点、中心和归宿。他说:中国农村目前的病根,乃是一个穷“字。所以必须“”擒贼先擒王,治病先治根,救国先就穷,教民先教富”。邰爽秋主张, 教育应当适应中国最大多数民族最迫切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这个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民生,所以任何教育不应当离开民生,把发展人民生计改进人民生活当作一项基本的任务。民生教育就是以发展人民生计的经济生活为脊干,来改进民众生活,扶植社会生存,保障群众生命而达到民族复兴的教育。可见,邰爽秋的教育思想是从生计教育出发,且以发展人民生计之教育活动为经,以文字、公民、卫生等教育为纬,使民众在发展民生的活动中同时受到各种教育。因而,邰爽秋的教育思想是以培养具有生产技能和意识的人才,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经济生活为宗旨,提高劳苦大众生计的民生教育。
邰爽秋作为一位系统学习和掌握了西方教育理论、对我国社会现实有深刻了解的教育家,邰爽秋为实现了西方教育特别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本土化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大规模实验创立了独具风格的“民生教育理论留美教育家对中国现代本土教育理论的探索论”。1933年邰爽秋发起了著名的“念二运动”。他在上海西郊建立“民生教育试验区”,组织大夏大学学生深入到民众基层中间,建立“念二社”,从事“土货救国”和“把教育送到民众面前”的工作。
“念二社”以“实际参加或离能参加民生教育经济活动的男女老幼为教育之对象”,采取“经济分团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与陶行知创立的“工学团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念二运动”中,邰爽秋经反复试验,还发明了一钟普及教育车。这种车“包含流动书库u2018游行教坛十二种设备(其他十种为民众报社、巡回展览、代用会场、农业指导、娱乐场所、平民书案、临时医院、合作商店、简便工厂及露天茶园)以一人推挽、装置及讲说之劳,而使各地民众均有领受常识之机会,以不及法币一百元之开办费,教员一人之生活费,而可以充小学及民众教育馆之代用,用力少而成功多,教育之工具莫良于此矣”。普及教育车真正实现了把教育送到街头巷尾,送到每一个劳工中间,并且成本低廉、便捷有效。因此,它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曾专门发文通令全国采用,各地争相购买,一时竟供不应求。
1936年,邰爽秋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生教育会,该会“以研究及推行民生本位教育”为宗旨,注重实验与研究,重点以教育力量发展人民生计,改进民众生活,扶植社会生存,保障群众生命,以期教育事业与民生需要配合完成建国之使命。中国民生教育学会成立后,将工作重点放在实验与研究两方面,大力推广民生教育,并创办了《民生教育》月刊和《教育与民生》周刊,开展了对于民生教育的实验与理论研究的热烈讨论。二十世纪30年代末,邰爽秋又随大夏大学西迁江西、四川、贵州等地,创办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附设教育性质的化工、印刷、藤工、织布等工厂,收养和教育难民、难童,将教育送到了巴山蜀水的村村寨寨。
在多年的民生教育实践中,邰爽秋形成了民生教育理论。其基本主张如下。
(一)“以发展人民生计的经济活动为脊干”
邰爽秋认为 ,教育应当适应中国最大多数民众最迫切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这个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民生,所以任何教育不应当离开民生。民族教育应与民生为基础;乡村教育应与民生为脊干 ;民众教育应与民生为灵魂;生产教育应与民生为归宿。所谓民生教育,“就是以发展人民生计的经济活动为脊干 ,来改进民众生活,扶植社会生存,保障群众生命而达到民族复兴的教育”。因此,民生教育尤为注重经济活动。为此,他详细阐述了民生教育的使命:"矫正传统的轻视劳动的士大夫观念为发展人民生计培养大量技术人才;改良及创造生产技术;建立合理的经济生活“。
(二)”教育与生产不应分离而应结合“
为此民生教育的基本主张之一。为贯彻这一主张,邰爽秋建立了”经济分团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凡是经济活动相同,程度相同之民众,不分男女老幼,便可在一团和一团内某组中一同收教。"团"既是合作生产组织,又是教育组织,通过”团“的组织,教育与生产合而为一。“并将其贯彻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如在教材编制方面,”寓一切教育于民生建设之中,以发展民生的经济活动为经,以文字、公民、卫生、休闲、自卫、救国为纬,制为大单元设计。“有如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在民生经济活动上教于学;在民生经济活动场所内教与学;在民生经济活动关系上教与学”。教学原则上,则采取:“因人、因时、因地、因物而变化施教的“因变原则”;教师指导学生自教自学的“自动原则”教师指导学生互教互学的“互助原则””。而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主要采取巡回教学的方法,其具体方式则有四种:“教学式,居多用于文字或书算教学;开会式,居多用于公民教育;谈话式,居多用于解决个别难题;展览式,居多用于农业、卫生等教育。”
(三)“推翻以学科为基础以造就学者为目标的传统教育制度,而代之以根据发展民生的经济活动以造就民生专业专家为目标的新制度”
基于这一主张,邰爽秋提出学制改革建议,主张:“以注重生产技术之基本教育为国民基础教育;基本教育以上则为训练技术人才、业务人才及教学人才之教育:技术人才为国家造就之基本人才,于中学及大学中训练之;业务人才为技术人才之衍,于师范学校中训练之;教学人才乃为技术人才之衍,于师范学校训练之;至于纯粹学术人才则于研究院中培养之”。他称这一制度为“技术中心之民生本位学校系统。”其目的在于使整个教育制度生产化、职业化、民生化,培养训练以生产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业务、教学三种人才。
从邰爽秋有关民生教育的基本主张,可以明显看出他受到了西方现代教育尤其是杜威教育理论的影响,如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强调教育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等,但民生教育理论与生活教育学说、“活教育”理论一样根据本国国情的需要,从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了新的创造。邰爽秋乃是一位对中国现代本土教育理论构建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教育家。
人物经历
1928年,邰爽秋学成回国,被民国政府任命为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兼中央大学教授。1930年,他到河南等地农村考察时,目睹了农村、城镇经济的衰败,心情十分沉重。于是,他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提出了以救国救民为宗旨的“民生本位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发展民众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遂于1931年联络著名教育家程其保以及沪宁等地教育工作者200余人,向民国政府提出倡议,拟订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其目的为改良教师生活之待遇,保障教师地位之稳固,提高教师之专业修养,使之逐步形成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振兴中国的教育事业,并于当年6月6日在南京中央大学致知堂召集了第一次大会,许多京(宁)沪教育界人士参加了庆祝活动;可惜当时的民国政府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但此后几年,不少学校仍于每年6月6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邰爽秋并不气馁,他仍通过各种方法,向社会呼吁,力争由政府出面设立教师节。为此,他撰写了《教师节运动史略》、《教师节与教师幸福问题》等书籍,广为宣传。直至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权为了巩固国统区的统治,开始注重教育,教育部1939年5月向国民党中央提出,拟订8月27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既以表彰圣德,亦以振奋群伦”。
194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重新颁文,正式确定每年8月27日为教师节,但由于战事频仍,纪念活动未能正常开展。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破坏国内和平,引起了广大爱国师生的强烈反抗,这时,民国政府才想起了教师节。
1947年,教育部,国防部、社会部等部门联合召开了“首都各界联合举行尊师运动大会第一次筹备会议”,决定8月7日举行“首都各界联合举办三十六年度教师尊师运动大会”。8月27日,蒋介石在南京朝天宫亲自主持了祀孔及教师纪念仪式,下午又分别在南京玄武湖,励志社礼堂举行了尊师游艺大会,此时举办的教师节已改变其初衷,邰爽秋对此十分不满,他参加了“反独裁,反内战,反饥饿”的爱国民主运动。全国解放前夕,他摆脱了国民党特务的跟踪,举家迁入北京。
人物轶事
第一个提出教师节的人
古、近、现代众多的思想家、教育家著作很多,都是论教育,说明教育的重要。但在旧中国,不重视教育及教师地位,在曾流传多少年的一句民谣:“家有二斗粮,不当小孩王 ”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教育,提高广大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文化教育界广大教师又重见到了光明。那么,在中国谁是第一个提倡教师节的人呢?他就是邰爽秋先生。我国第一个教师节始于1932 年6 月6 日,又名“双6节” 。那是在 1931 年 5 月,由当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先生(博士)第一个倡议发起的。这个教师节虽然未被当时政府批准,未能成行,其影响却不断扩大,连苏区的教师也在这天集合纪念,希望教师有一个自己的节日。到了1939 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唯恐教师自发地组织起来脱离政府,又定教师节,并定在8 月27 日(中国教育家孔子诞辰)。然后,由于那时我国已进入全面抗日时期,学校流徙,所以这个教师节可谓有其名无其实,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反动的国民党政府也不重视,也不支持,全国各地教师仍以 6 月 6 日集会纪念自己的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教育部、教育工会发出废除 “6 .6”教师节的决定,将教师节与 “5 .1”国际劳动节合并(教师也是劳动者)。但在实行中,因为 “5 .1” 劳动节没有教师的特点,大、中、小学教师心情很不高兴,“5 .1”劳动节体现不出教育界的独特地位,所以,教师不理想。到了 1957 年,我国在“ 左” 的思想影响下,一场反 “ 右”斗争又席卷教育界。很多教师被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教师节也就销声匿迹了。 1966 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又在文化教育界开刀,在江青的四人帮的残酷打击下,中国文化教育界又受到了第二次10 年之久的灾难。
党的十三届全会后,党的改革开放,给教育界带来了希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技兴国,从教育抓起。广大教师的待遇和地位空前提高,广大教师表示献身于教育事业。
1985 年1 月21 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天津南开大学中学教师田家华的建议,确定每年9 月10 日定为中国教师节。1999 年6 月15 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隆重召开,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主要讲话。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造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而奋斗。特别是从建国以来,只是提到教育方针等问题 …… 。但江泽民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 16 字的战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这是历次教育工作会议尚未提出的。可见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重视,把教育工作摆在了主要地位。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起到重大的深远影响。中国教育界大有希望,中国前途大有希望,中国有能力托起 21 世纪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