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佩金帕

时间:2024-01-17 23:06:27编辑:小简

萨姆·佩金帕的个人简介

萨姆·佩金帕(David Samuel Peckinpah1925-1984)美国著名导演,一生共导演电影15部,大都是亲自编剧。在《帝国》杂志评选的全球TOP40导演英雄榜中名列第20位。1995年,在林肯中心有电影组织举行的回顾萨姆·佩金帕的活动中2001年刚去世的美国最顶尖的影评家宝琳·凯尔女士(Pauline Kael)就曾经评价萨姆·佩金帕电影为“诗意之血”。

人物简介

萨姆·佩金帕(Sam Peckinpah)1925年2月21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Fresno, California),1984年12月28日在加州(Inglewood, California)因中风(stroke)病逝,山姆·派金帕的电影永远充满着令大家不安的暴力和与之相对应的深层次反向思维。山姆·派金帕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是做为编剧和电视西部类型片导演开始自己的拍摄生涯的。派金帕具有暴力风格的电影拥有众多的影迷,极具视觉化且富于创新的影象不仅受到公众的广泛欢迎和关注,就连新纽约杂志的资深影评人Pauline Kael也成为了派金帕的忠实粉丝。

家庭背景

个人简介

萨姆·派金帕1925年生于美国加州的弗雷斯诺,家世在当地堪称显赫。19世纪50年代,派金帕的曾祖父举家由印第安纳州迁徙到西部,在加州从事伐木生意,拥有辽阔的林场,至今在美国的地图上,还能找到经过官方命名的派金帕草原(Peckinpah Meadow)跟派金帕溪(Peckinpah Creek),印证着这个家族在西部拓荒时代的成就。

家族成员

祖父丹佛·丘奇(Denver Church)是大农场主,四度当选国会众议员,并担任过弗雷斯诺郡的最高法官。其实,萨姆的家人很多都从事法律工作,父亲大卫·派金帕(David E. Peckinpah)曾是当地最有名的律师,哥哥丹尼·派金帕(Denny Peckinpah)后来也成为一名法官。

主要经历

儿时追忆

儿时的派金帕不爱念书,经常逃课,跟哥哥一起去外公的农场玩,结识了不少牛仔,很早就会骑马、射击,还学过烙印、设陷阱、捕猎的手艺;象征着权威秩序的法律与自由反叛的西部精神,构成了萨姆·派金帕成长的世界。当然,这些也是贯穿他日后电影创作的重要元素,一枚硬币的两面。

中学入伍

念到中学,不守纪律的派金帕加入橄榄球队,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的斗殴和麻烦。父母没办法,把他送进军校。1943年,18岁的派金帕正式入伍,成为海军陆战队的一员,赶上二战的尾巴。1945年8月,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派金帕所在的部队随即被派往中国,任务是解除投降日军武装并安排遣返。

皮革业的日记

酒鬼萨姆·佩金帕

虽说拍过《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跟《稻草狗》(Straw Dogs)这样的猛片,萨姆·派金帕(Sam Peckinpah)还是很难挤进“最伟大”的导演之列。的确。他不够思想,作品也起起落落。

但要以酒量为衡量标准,派金帕肯定是电影史上最能喝的导演之一,至少位列前三。

影评人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派金帕的情景。1969年,华纳为《日落黄沙》举办试映活动,头天晚上放片,第二天上午召开媒体发布会。当记者、影评人就这部血浆飞溅的西部片展开争论的时候,派金帕跟男主角威廉·霍尔登(William Holden)走进会场,马上整个房间都是宿醉的酒味。

派金帕有多爱喝大酒,可以找个数据佐证一下。1969年,派金帕在内华达的沙漠里拍《牛郎血泪美人恩》(The Ballad of Cable Hogue),只要赶上天气不好,没法开机,他就带着剧组成员去当地的一家酒吧喝酒。等影片杀青,派金帕签下的账单累计有75000美元。而影片在严重超支的情况下,总成本也不过300万美元。

在南斯拉夫拍摄《铁十字勋章》(Cross of Iron)时,德国演员瓦迪姆·格洛纳(Vadim Glowna)留心记录了一下派金帕的作息以及饮酒的状况。剧组一般每晚七点左右结束拍摄,派金帕先到酒吧喝一两杯威士忌,然后回到自己租住的别墅,吃一把镇定剂后睡觉。午夜时分,派金帕就会醒来,再吃一把兴奋剂的药片,打开当天的第一瓶酒,在住所为拍摄做一部分准备工作。凌晨两点半左右,他会到剧组租住的酒店,踢门叫醒剪辑师,到片厂看前一天拍摄的样片,这时会打开第二瓶酒。早上九点,剧组开始拍摄,第三瓶。等到午饭时,派金帕已经喝当天的第四瓶酒了。他选的一般是伏特加,或者东欧盛行的梅子白兰地Slivovitz,都是烈酒。在当地拍摄的四五个月中,几乎天天如此。或者说,在拍电影的日子里,爱喝酒的佩金帕天天如此。

军旅生涯

派金帕所在的营队从塘沽登陆,在天津市区驻扎。对真正经历过战争的士兵来说,战后的中国之旅,更像是在度假。大多数陆战队员把时间跟钞票花在酒精和女人上,派金帕也不例外。派金帕跟战友时常光顾天津的一家妓院,由一座七层高的商场改建,里面尽是各色欢场女子,被美国人戏称为“The House of 10000 Assholes”。战争刚刚结束,不少来自白俄、日本、朝鲜的妓女也流落至此,对手握美元的大兵来说,女人唾手可得。

当时的天津跟北平,在街上很容易找到专门招揽外国人的酒吧,有装饰像样的美式鸡尾酒沙龙,也有土作坊模样的简陋黑店。市面上可以见到的酒,除了销量最大的五星啤酒,苏俄人爱喝的伏特加,还有用蒸馏酒跟烟叶汁勾兑出的假威士忌。中国人把这种酒拼写成Wysky,美国兵说这酒要喝多了能要人命。Wysky没要了派金帕的命,倒培养出一个年轻的酒鬼。亲友们普遍认为,派金帕是在中国染上的酒瘾,饮酒过量的问题也从此开始。

在陆战队战友的印象里,派金帕倒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虫,从《时代》杂志到菲茨杰拉德,有时间总在读书。派金帕甚至还有一点小生意,时常主动申请去伙房帮厨,这样他就能偷出白电油,再转手到黑市上卖掉,或者直接换成香烟。

在中国的日子里,派金帕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斗,不过他说自己见过刑讯、虐囚还有当众斩首的处决。派金帕经常往返于平津之间,火车沿途几乎每次都要遭到不同派系武装的袭击,有时是共产党,有时是国民党,有时是土匪。这种袭击都是象征性的,没有明确的目的,只为证明地盘归属,所以基本不会伤人。可有一次,坐在车厢里的派金帕亲眼看到一颗子弹穿过车窗,击中了一名中国乘客,当场毙命。派金帕把这次经历称为自己生命中“最长的一瞬”。第二颗子弹飞进车厢前,所有人都趴到地上,派金帕发现这个过程中时间变得很慢,每个人的动作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拉伸。所有看过派金帕电影的人都会明白,这就是他招牌式的慢镜头的由来。影迷们特别钟情于这种充满暴力美学的慢镜头,起了个名叫“子弹的芭蕾”。

右图为离开美国前,与陆战队战友跟母亲Fern一起合影,右二为Peckinpah。 1946年春天,派金帕随部队转至北平,不再像在天津时那样沉溺于酒色,甚至试着学了点禅宗跟国学。值得一说的是,派金帕后来拍的《稻草狗》(Straw Dogs),片名就出自《道德经》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句。让派金帕发生改变的,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一位北平姑娘,这个姑娘英文名叫Helen,是一位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女性,她希望派金帕能留在中国支持革命。虽然信仰不同,派金帕还是动了真情,甚至申请就地退伍,要跟Helen结婚,但他的请求没有获得批准。最终,派金帕在年底前跟部队一起回到美国,在洛杉矶退伍。  中国给派金帕留下的,除了荷尔蒙的宣泄,直面死亡的体验,一段爱情的遗憾,还有伴随终生的酒瘾。

导演生涯

开始他读法律系,恰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3年他服役海军,并作为文职官员被派往中国。

1947年退役回到美国后,继续读费斯诺(Fresno)大学,转攻舞台导演。1949年获得了学位。

1948年进入到南加州大学,攻读戏剧学位,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他在洛杉矶附近的戏院导演舞台剧。

1951年到1953年间他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roadcasting)。

Sam成为一个成功的电视剧编剧,他的西部题材作品"Gunsmoke" (1955) 、 "The Rifleman" (1958) 和 "The Westerner" (1960)等都非常受欢迎成为电视界最红的西部片作家。

1961年导演第一部西部长片《要命的伙伴》The Deadly Companions。

1962年导演《午后枪声》Ride the High Country ,此片在法国、比利时、墨西哥获得很高评价,更得了国际影展奖,受到美国影坛人士的重视,Sam被誉为新一代的西部导演。

新好莱坞干将

1965年《邓迪少校》Major Dundee。

1969年的《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 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在Sam的电影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970年的《牛郎血泪美人恩》The Ballad of Cable Hogue和1972年的《约尼尔.波恩纳》Junior Bonner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都是关于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逃亡的故事,同样充满了对生命的乐观态度。《牛郎血泪美人恩》是一部很温情和宗教感的片子,其实他的很多代表作都是很暴力的。

1971年的 《稻草狗》Straw Dogs证实了他卓越的节奏掌控能力及独特的暴力描写手法。

1974年《惊天动地抢人头》 Bring Me the Head of Alfredo Garcia。

1977年《铁十字勋章》 Cross of Iron。

他的最后一部电影是1983年的《周末大行动》 The Osterman Weekend。

主人公与三个超级好友,终日在一起工作娱乐,可突然有一天,当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告诉他,身边三位最好的朋友其实是敌对特工时,故事掀开了完全不同的一页。是该相信那个神秘的陌生人,还是相信自己一直以来的老朋友,他陷入了怀疑与判断中,随着一次秘密行动的展开,所有的迷团都将揭开。是友谊战胜怀疑还是怀疑战胜友谊,主人公必须做出选择。

导演风格

邓迪少校暴力美学   萨姆·佩金法被称为“暴力美学宗师”。暴力美学重视的是场面、节奏和视觉快感,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这确实是 好莱坞导演的 长项,但萨姆·佩金法并没有 生搬硬套美国式技法,他说过:“所谓的动作,所谓的暴力,对于我来说是舞蹈,是动态的美感。”他所表现的暴力美学是服务于侠义精神和浪漫情怀的影视主题的,具体体现在萨姆·佩金法浓厚的江湖情结和英雄主义情结。萨姆·佩金法常用 慢镜头来表现激烈的 枪战战场:温柔的光线下,身着黑色 风衣的杀手 目光如炬,手持双枪凌空飞身,枪口喷射出 愤怒的火焰,枪林弹雨中,头发同衣袂一起飘舞,洁白的鸽子如惊鸿般翻飞。将 触目惊心的搏杀、火拼,拍得那么浪漫、抒情。这就是萨姆·佩金法诗意的暴力。“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 有待考证,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 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支持人士往往称“暴力程度与票房收入成正比”,社会道德捍卫者和舆论谴责人士则称其是对社会道德教化的阻碍和负面影响。

将触目惊心的搏杀、火拼,拍得那么浪漫、抒情。这就是萨姆·佩金法诗意的暴力。“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有待考证,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支持人士往往称“暴力程度与票房收入成正比”,社会道德捍卫者和舆论谴责人士则称其是对社会道德教化的阻碍和负面影响。  在美国内战期间的最后一个冬天, 骑兵少校邓迪带领一支引起争论性的正规军队兵,联邦囚犯和侦察员,去远征墨西哥,目的是杀死一批亚帕基印第安人,因为他们常常劫掠美国在得克萨斯的基地。

西部动作片

萨姆·佩金法拍西部片的年代,正是西部片开始沉寂的年代。他们讲述的故事,也不再是那些黑白分明的人与事,而是混乱背景下的矛盾、血与火、又掺杂着一点自嘲的黑色幽默。许多年里,西部的生活方式都是捕捉野牛,在无主的土地上放牧,这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慢慢的,大的牧场主联合起来,自行划分放牧区,将牧区视为私人财产,而在此土地上的一切,牛、羊、马,无论是谁所有,牧场主都视为自己的财产。 西部片,也被称作牛仔片,它与喜剧片相比较符号特征十分明显:那个可以看得到地平线的茫荒的原野,那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牛仔形象和那个跃马驰骋持枪格斗的激烈场面等等。西部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特殊的类型片,其深层的符号和象征是关于美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化,影片多取树干西部文学和民间传说,并将文学语言的想象的幅度与电影画面的幻觉幅度结合起来。西部片的神化,并不是再现历史,而是创造着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去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作品介绍

1. 《周末大行动》The Osterman Weekend (1983)

2. 《楣运当头》Jinxed! (1982) (uncredited)

3. 《铁十字勋章》Cross of Iron (1977)

4. 《大车队》Convoy (1978)

5. 《惊天动地抢人头》Bring Me the Head of Alfredo Garcia (1974)

6. 《杀手精英》The Killer Elite (1975)

7. 《亡命大煞星》The Getaway (1972)

8. 《比利小子》Pat Garrett & Billythe Kid (1973)

9. 《稻草狗》Straw Dogs (1971)

10. 《约尼尔·波恩纳》Junior Bonner (1972)

11. 《牛郎血泪美人恩》The Ballad of Cable Hogue (1970)

12. 《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 (1969)

13. 《 邓迪少校》Major Dundee (1965)

14. 《午后枪声》Ride the High Country (1962)

15. 《要命的伙伴》The Deadly Companions (1961)

作品特点

萨姆·佩金帕的电影西部片居多,其中的暴力场面给人的印象深刻,他对暴力的渲染被许多人所指责。然而,他其实是一个有着多层面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像《牛郎血泪美人思》、《约尼尔·波恩娜》这样的剧情片中,除了招牌式的西部风格之外,却又分明洋溢着浪漫和温情,以及他随处可见的喜剧天分。[1]

人性复杂而又矛盾的结合体:在60-70 年代的美国社会,所谓“垮掉的一代”在精神上是迷茫的,颓废的。这种文化上的混乱,却很适合佩金帕的个性。除了他自己的艺术之外,他几乎对所有的人和事都充满了怀疑。他仇恨权利,不屑有权阶层。他将自己麻醉在毒品酒精的淫荡中。他自认为,这样才是伟大艺术滋生的土壤。而最终,他也走上了一条人格分裂和自我毁灭的道路。是他亲手 "杀死"了自己的艺术。就连他信奉的格言也是:撒谎,欺骗,和偷盗。他这个人,一旦想得到什么,就会不择手段。甚至,以身试法去验证自己所鼓吹的一切。直到把自己也赔了进去。他是一个狂热的英雄,以至于他真正的生活都变得模糊。而同时,舆论界又不乏对他本人的诋毁者。他们批评他海明威式的人生观,指责在他的电影中,永远都充斥着对妇女的色情残酷和野蛮,不厌其烦地展现她们被殴打、鞭笞和强奸的情节,并肆无忌惮的将动物的残伤和杀戮赤裸裸地表现在荧幕上,推销着一种对野生生灵不敬的无知。他的助手说,萨姆·佩金帕其实游走在两种生活之间。电影才是他的现实,而真正的现实,却变成了他的“电影”――虚幻。他是个鬼才,可是对所有的制片人都充满敌意。他是个很奇怪的人,一个彻底的完美主义者。有一次,一个小有名气的演员与佩金帕合作拍一组特写镜头。按要求,演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往盘子里放6颗豆子,而佩金帕却因为他多放了几颗就解雇了他。

获得荣誉

一生共导演电影15部,大都是亲自编剧。

在《帝国》杂志评选的全球TOP40导演英雄榜中名列第20位。

1995年,在林肯中心有电影组织举行的回顾萨姆·佩金帕的活动中2001年刚去世的美国最顶尖的影评家宝琳·凯尔女士(Pauline Kael)就曾经评价萨姆·佩金帕电影为“诗意之血”。在这个短小的评语中宝琳·凯尔女士准确的抓住了萨姆·佩金帕电影中最为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两个元素,强烈而和谐富有生命力的暴力美学或者乌托邦美学带领我们进入到一个充满诗意的电影世界中去。有些评论甚至于把萨姆·佩金帕和海明威,福克纳,库柏等一起并列为最能代表美国文化传统的“美国之子”。正是这些积极的评价也使得公众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价萨姆·佩金帕的电影,使得萨姆·佩金帕更加,家喻户晓。

影响力

“我之所以是暴力行为的学生,正因为我是人性的学生。”

"I’m a student of violence because I’m a student of the human heart."

萨姆·佩金帕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最伟大和杰出的电影导演之一。对于很多人来讲,他的名字总是和叛逆、另类、血腥、暴力的电影联系起来的。他忘情于西部片的刀光剑影,并为自己赢得了“血腥萨姆”的光环;这位“新好莱坞”的代表人物也被誉为“暴力美学”电影的开山鼻祖。佩金帕的暴力风格电影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的影迷,他所营造的视觉化效果和影象征服了许多忠实拥趸,他革新了60年代之后美国西部片这一电影类型的创作,其风格对很多导演如吴宇森、Walter Hill及塔伦蒂诺等产生了较大影响。

影评

1963年,电影大师 安东尼奥尼相中 理查德·哈里斯,邀他出演 《红色沙漠》的男主角。安东尼奥尼第一次拍彩色电影,对一切细节要求精益求精,镜头前出现的垃圾都得重新上色,拍摄进度相当缓慢。在 意大利的 海港小城 拉文纳, 哈里斯度过了一个漫长阴冷的冬天,他已经迫不及待要去美国,接拍硬派导演萨姆·派金帕(Sam Peckinpah)的新片《 邓迪少校》(Major Dundee)。一天拍摄,安东尼奥尼让哈里斯从 对角线穿过一个 庭院,哈里斯问为什么,安东尼奥尼说:“别问我为什么,你是演员,只要照我说的做就成。”后来, 《放大》男主演大卫·海明斯(David Hemmings)在 自传里描绘,哈里斯当场给了安东尼奥尼一拳,然后离开了 剧组,去美国拍新戏。安东尼奥尼只好找了个 替身演员,多拍点背影远景 长镜头了事。当然,哈里斯在美国过得也不太愉快,他可受不了 《邓迪少校》里的男一号――道德楷模式的 查尔顿·赫斯顿(Charlton Heston)。

哈里斯不饶人的毒舌本事一直没有拉下。有次接受采访,记者问他现在的汤姆·克鲁斯跟您当红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哈里斯说:“你看看我那会儿的照片,出席首映式,手里拎着的是一瓶伏特加,可克鲁斯手里的是依云!这就是区别。”接着,他又补充:“我对我们这行里现在所谓的u2018精英u2019烦透了,那些什么明星坐着私人飞机,带着保镖、营养师跟美容师……汤姆·克鲁斯这么个小侏儒,整天雇着八个6英尺10英寸(约2.08米)的保镖,让他看起来更加小得可爱。真是笑话!”

不过,哈里斯在娱乐圈里的人缘真不算差。他跟彼得·奥图(Peter O’Toole)、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是多年死党,他们仨人最频繁的聚会就是喝酒,偶尔也会去看橄榄球。奥图也是爱尔兰人,哈里斯刚来伦敦学表演时就认识,算是从小喝到死的至交。

哈里斯酒瘾很大。1994年,他上大卫·莱特曼的《深夜秀》,承认自己曾在都柏林酒后驾车撞上一辆双层巴士,被终身吊销驾照。还有一次,他在伦敦街头醉倒,有巡警过来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这个世界正在旋转。不过,我正等着房子走过来接我回家”。哈里斯戒过很多次酒,有一阵,他在家里每间屋子都摆上一瓶伏特加,但就是不喝,挑战自己的极限。这当然没能坚持多久。1981年,哈里斯正式戒酒,此后基本不喝烈酒,直到十年以后,他才恢复喝点吉尼斯黑啤。

哈里斯最后12年一直住在伦敦著名的沙威酒店(Savoy Hotel),一间能看到泰晤士河又没有那么贵的房间。他要求每周清理一次房间,但几乎从不通知酒店他什么时候出门。所以,服务员每天要检查十遍,当看到他门上的“请勿打扰”标志不见了,才能进去收拾。

2002年10月25日,哈里斯死于霍奇金淋巴瘤,享年72岁。医疗人员送他去医院抢救,他躺在担架上,穿过酒店大厅,冲旁观的人们喊了一句,“都是这儿的食物有问题”!临死也没忘了捣乱。

哈里斯死后两个礼拜,《哈利·波特与密室》在美国首映,他的家人向片方推荐他的挚友奥图接演邓布利多。当时奥图已经70岁,华纳方面怕他坚持不到拍完后面五部,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选用年轻一点的爱尔兰演员迈克尔·甘本(Michael Gambon)接班。

从今天的效果来看,哈里斯的担忧恐怕成了现实,人们提到他都会说“第一任邓布利多爷爷”。不过也有人不这么看。2009年,一脸疤痕的“摔跤手”米基·洛克(Mickey Rourke)去领英国奥斯卡的影帝奖,在台上他把这个奖献给过世快七年的理查德·哈里斯,“他是一位好朋友,一位伟大的演员”。也许,这就是混蛋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性格巨星詹姆斯·柯本这样评价派金帕,“他是属于电影的人,片场、剧组才是他的现实世界。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家庭、夫妻、子女,对他来说,只是幻想”。派金帕结过三次婚,有五个孩子,都是聚少离多。在他们的世界里,这个丈夫、父亲,始终扮演着陌生的角色。

佳片赏析

日落黄沙   本片从筹拍到最后 剪辑完成历时3年, 实拍81天时间,影片耗资600万美元,动用了1288名剧组人员,拍摄了3600个镜头,耗费了长度为330000cm 胶片,是当时 难得一见的大制作猛片。在1995年电影百年华诞之际, 好莱坞评选百年百部经典作品,本片位列第80名。

故事是“动荡岁月里一群坏男人的故事”。让解构和反思西部神话的元素出现在“西部片”当中,故事描绘了牛仔们英雄末路式的绝望和残杀。

本片枪战场面之激烈在当年还引发争议,随着影片的上映,“嗜血萨姆”的名头也声名雀起。但是导演萨姆的手法却影响了后代不少导演;本片的快速剪接及多角度取景令人惊叹,而对男性情谊的动人描述,更令本片跳出一般暴力片的范畴;佩金帕的慢镜头和鲁·隆巴多(Lou Lombardo)的剪辑被奉为西部片的里程碑之作,佩金帕也由此超越了传统的西部片,步入具有纯粹电影冲击力的慢镜头王国。

画面相当优美,却因为充满血腥暴力以及女人裸露镜头,在当时成为相当前卫的话题电影。堪称暴力美学派始祖电影之一。本片在演员演技、剧本对白、导演运镜、配写乐谱、摄影镜头,尤其当年独步的剪接手法,都已成为影史经典范本。

《日落黄沙》影评

派克·比肖普是个亡命徒,为一桩买卖,他和一帮朋友准备越境到墨西哥,与此同时,另一帮杀手也为了同一个目标和他展开追逐与被追逐。在边境上他们遇到了善良的印第安人的帮助,但后者随即遭受到盘踞在当地的军阀玛帕齐军队的杀戮,只有一个叫天使的年轻印第安人和比肖普一帮逃了出来。

要过边境就必须通过玛帕齐的地盘,作为交换,比肖普劫了一批军火作为过边境的资本,但在玛帕齐的营地,后者认出了天使,为了保命,比肖普把天使交给了玛帕齐,天使遭到残酷的拷打,比肖普和他的同伴良心发现,他们回转头,要带天使一起走,正在这时,杀手们也追到了,一场屠戮开始,血战过后,只有比肖普活了下来。

残阳似血,比肖普跟着后来的又一批牛仔,离开死寂一片的营地,继续自己的不归路。

西部片,我们会想到什么?

荒原,小镇,牛仔警长,匪徒,印第安人,美女,枪战,仙人掌,沙漠蜥蜴……

西部片总是在这些元素的构建下,成为影迷寻找浪漫的好去处,英雄美人夹杂着枪战械斗,好莱坞为自己所在的那片土地不断制造着虚幻的过去史,倒退100年的西部被电影化了,不再真实。

那里本来是一片沙漠与荒原,发生的一切原来不是那么浪漫,在贫瘠的土地上,为生存而进行的一切,并不总是美好。

孩子们在快乐地玩耍和注视着,他们的游戏是用火烧沙土上的蚂蚁和弄死一只蝎子,当他们发出笑声时,我立刻感到了冰冷,《流寇志》(又名《日落黄沙》)就这样开了头。

这是一部关于亡命徒亡命天涯的故事,在里面没有绝对的好人,更无所谓英雄,导演萨姆·佩金帕在《流寇志》中塑造的西部,毫不客气地撕扯下了约翰·韦恩、约翰·福特等人为西部片遮上的伪浪漫主义的英雄救美式的面纱,在这部残酷的影片里,没有一个能被称之为好人的角色,所有的人都不那么干净,他们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生存是唯一的目标,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其实用简单的好人坏人来衡量这个世界,是那么的荒谬,这不过是我们童年的游戏,人性的复杂,是无法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两者取其一来作出划分的。发生在《流寇志》里的故事,更多的是以一个铁血的寓言,阐述人性在一线之间的摆荡。

影片的高潮是符号化的,当所有的人为争夺那挺机关枪而大开杀戒无情屠戮时,人性中的黑暗面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夺取机关枪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更随意地消灭他人以保全自我,而最后,他们都倒在机关枪喷射出的火舌下,只有一人生存下来,人在意图毁灭他人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血光四射中,罪恶之花盛开并随即消逝在西部的漫天黄沙中。

艺术,从来是时代的缩影,《流寇志》,明显是受到同时代的《邦尼与克莱德》以及意大利西部片名导S ergio Leone 的影响,对人的价值作出质疑,在更深的层面,影片是导演对当时正进行的越战的一种态度:一次无畏却无谓的战争,《流寇志》如此,越战同样如此。

稻草狗 此片与Stanley Kubrick 的《 发条橙》同年公映, 同样因暴力色情内容招来极大争议和批评。电影严重丑化了英国人的形象,这也是本片在英国被禁十八年的原因。

片名解释:老子在《道德经》里有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就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在导演佩金帕眼中,人就如稻草狗一样低贱。

故事的环境在一个封闭的小村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性得不到伸张,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以暴制暴,所以才有了最后的赤裸裸的暴力美学高潮。非常暴力色情血腥,非常有趣味, 有趣味的不在于暴力, 而在于导演讲故事的方法, 在于剧中的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演员的演出。本来是风景优美的英国南部乡间, 却被拍摄成为可怕灰暗的恶人谷。

铁十字勋章

该片是佩金帕的唯一一部战争片,但他依然能将《碧血黄沙》式的西部情结展现得淋漓尽致。片中的战争场面真实、暴力,且充满了美感。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也是2002年去世的“银幕硬汉" James Coburn的代表作之一。那种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积极求生的生存意识,足以让观者为其感动。

编辑本段附:新好莱坞

概述

新好莱坞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是美国社会的多事之秋,黑人争取平等自由的民权斗争风起云涌,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使国内反战情绪不断高涨,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反主流文化盛行。尽管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已经复苏,但60年代的美国电影却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冬。大的制片公司纷纷倒闭或转产,有的制片厂因财政困难放弃了使用知名导演和演员,而是大胆起用新人,还有的艺术家以较少的资金独立制片或合资经营电影公司,按照自己的意愿拍摄电影,这些电影人由于拥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和较少的传统桎梏而使好莱坞电影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兴起于60年代的新好莱坞运动为美国影坛奉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导演,他们有卡萨斯特,佩恩·佩金帕,科波拉,丹尼尔·霍佩尔,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他们为70年代以后的好莱坞电影再辉煌作出了积极贡献。

美学特征

在影片主题与题材上:新好莱坞电影却表现出对旧好莱坞电影的反叛,其电影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暴露,批评和抗议,对现实生活直面的广度和力度都给人以极深的震撼。

在情节结构上:新好莱坞电影打破追求戏剧性的单向叙事模式,时空转换更加灵活,不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寻求开放的结尾,从而让电影更加生动形象。

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据其性格自身的发展展现其自然本性。善与恶不再是划分人物好坏的径渭分明的标准。除此之外,新好莱坞电影在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上,使人物不再隶属于情节而是从情节突出人物。如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情节的发展实际上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疯狂的历程。影片给人的震撼不是情节是否具有悬念性,而是残酷战争环境下人的异化和异化的人:奉命杀死一个战争狂人的中尉却在经历了种种事件之后变成了另一个狂人。

镜头语言:新好莱坞电影更加重视包括镜头语言在内的电影技巧的开拓。新好莱坞电影不追求银幕上的真实而是运用各种电影技巧是其产生一定的间离效果,也因此,在新好莱坞电影中,各种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镜头,定格、跳接等十分丰富。新的影像语言强化了视觉上的冲击力,使画面更具艺术效果,而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则从另一个方面为电影增加了哲理内涵,从而也使影片更具导演个人风格特征。如科波拉的《教父》,它实际上是把一个美国电影中颇为传统的“家庭故事”放大为一个家庭的神话,是传统强盗片中的个人英雄融化在一个无所不在的家族势力之中,而这个家族则成为当代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的剪影。

酒鬼萨姆·佩金帕

虽说拍过《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跟《稻草狗》(Straw Dogs)这样的猛片,萨姆·派金帕(Sam Peckinpah)还是很难挤进“最伟大”的导演之列。的确,他不够思想,作品也起起落落,人又比较混蛋――这应该是大部分合作者能够达成的一个共识。

但要以酒量为衡量标准,派金帕肯定是电影史上最能喝的导演之一,至少位列前三。

派金帕有多爱喝大酒,可以找个数据佐证一下。1969年,派金帕在内华达的沙漠里拍《牛郎血泪美人恩》(The Ballad of Cable Hogue),只要赶上天气不好,没法开机,他就带着剧组成员去当地的一家酒吧喝酒。等影片杀青,派金帕签下的账单累计有75000美元。而影片在严重超支的情况下,总成本也不过300万美元。

影评人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派金帕的情景。1969年,华纳为 《日落黄沙》举办试映活动,头天晚上放片,第二天上午召开媒体发布会。当记者、影评人就这部 血浆飞溅的西部片展开争论的时候,派金帕跟男主角威廉· 霍尔登(William Holden)走进会场,马上整个房间都是宿醉的酒味。

上一篇:任海宝

下一篇: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