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忠

时间:2024-01-15 03:50:22编辑:小简

沈德忠的个人简介

沈德忠,男,汉族,1940年6月生于贵州贵阳,196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1986~1987年多伦多大学进修光波导,1993~1994年在美国圣芭芭拉大学合作研究光折变效应。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学历

196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

1986-1987年多伦多大学进修光波导

1993-1994年在美国圣芭芭拉大学合作研究光折变效应

工作经历

1964年9月于原建材部非金属矿研究所(人工晶体研究所前身)参加工作

1979年10月晋升为工程师

1987年12月晋升为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1996年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

学术兼职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光学学会副主任委员

美国光学学会委员

全国人工晶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人工晶体学报》主编

研究方向

无机非金属晶体的探索、生长及应用研究。

教学内容

功能晶体材料导论

研究经历

先后研究过人造金刚石、金刚石聚晶、LiF、BaF2、BGO、KCl、ZrO2、FeBO3、LiNbO3、KNbO3(KN)、KTiOPO4(KTP)、CsLiB6O10(CLBO)等晶体,涉及熔剂、提拉、坩埚下降、高温高压、冷坩埚等晶体生长方法。

研究过KN晶体的相变历程、倍频效应,相位匹配规律及掺杂KN晶体的光折变效应;研究过KTP单晶的生长习性、电光特性、精确测定了KTP晶体的相位匹配角;探讨过CLBO晶体的开裂机理、大块CLBO晶体的生长工艺;确定了激光倍频器的布儒斯特角切割原则;探索过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等。

主要成果

首次研制出国际上最大的KN单畴晶体(1985年)。与美国休斯公司合作,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纯KN晶体的162℃自泵浦相位共轭效应;与北京大学合作,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KN:Fe晶体的室温自泵浦相位共轭效应,反射率达74.8%。KN晶体的研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明了一种生长KTP晶体的熔剂法,生长出高光学质量,可以获得大片Z切面的KTP单晶,不但打破了美国对KTP晶体的垄断和对我国的禁运,而且在后来杜邦公司为研制KTP波导需用大Z切面的KTP单晶时,不得不向我国购买KTP大晶片,不但赚取了数百万美元的外汇,而且提高了我国在国际晶体生长界的声誉。“九五”期间,又将溶剂法KTP的电导率降低了三个数量级,使该晶体在高重复频率的电光调制中获得重要应用。KTP研制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2001年获美国杜邦科技创新奖;2003年1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发明专利五项,申请发明专利一项。与另外三人合译英文《晶体生长》一书。

近期研究

CLBO晶体的生长和应用研究

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探索工作

发明专利

KTP单晶的熔盐生长方法和有关装置。1988年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ZL 85 1 00836.4)

KN自泵浦相位共轭镜。1989年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ZL 89 1 06275.0)

彩色投影电视阴极射线管发光面板基片。1996年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ZL 96 1 141173.5)

彩色投影电视阴极射线管发光面板基片。2003年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USP.6.489,715)

非平行通光面激光变频器及其制造方法。2003年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ZL 99 1 03558.5)

一种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及其应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

创新人才应具备四个重要潜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沈德忠: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个沙龙,我认为这个会开得很好,我的题目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人才?当然我理解的创新人才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潜能?他是什么样的一种人?我认为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四个很重要的潜能:

第一个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第二个要扎实而广泛的基础科学知识,当然包括其他各种技能基本的训练。第三要有勤于思考、善于识别的能力。第四,是要不怕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精神。要具备这样四种精神。

强烈的创新意识,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你要进行创新,你本身就没有这种创新的想法,就无从谈创新。所以一般有创新意识的人,他就是不满足现状,他什么东西看了以后,他主要觉得我能不能把它改好一点,能不能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达到这样一个结果,有这种想法,有这样一种要求,这样我觉得就适合一个创新的人。当然这个创新意识不单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还和整个社会的气氛有关系,比如说我原来写过一篇文章,我举了一个例子,就像改革开放以前,咱们用的水龙头,上面一拧就关了,或者一拧就放水,那么这个水龙头用了多少年了,我记得一解放就用起,就没有任何人去想着去把这个水龙头改变改变,更好使一点,没有,所以市场上卖的还是这种东西。可是87、88年,我到国外一看,各种各样的水龙头,现在我们都用上了这边一拧就是热水,那边一拧就是凉水等等,这种创新的这样一种意识,是以整个社会的要求联系在一块的。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家都按照那种方法去过,也没有任何动力来推动这些有创新意识的人怎么进行创新,也没有想到要创新,所以强烈的创新意识,不单是个人的素质,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的一个氛围,他影响着创新意识。

第二个是扎实而广泛的基础科学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总要有创新的原理,达到新的创新功能的要求,对科学技术的知识是越来越深的。现在很难说一个学三字经的人,他很难了解电路是怎么回事,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他要去逐渐了解整个社会发展很多的基础知识。

要有哲学和艺术修养,这个我就不说了。下面基础知识,当然我们国家在培养这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最后报上登了一个叫做什么虎妈妈,对她小孩要求非常严格,每次他的成绩数一数二,所以我觉得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咱们国家做的还是不错的。但是有时候我觉得是有些偏重理论方面,有些实践方面需要予以了解。

第三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实践,要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作为创新人才,光有想法是不行的,你要把你的想法变成新事物,新思想,新定律等等,所以你要去思考它,你要思想考虑,怎么样达到你的创新目的。所以我觉得在我们学校里面,在学基础知识方面是不错的,但是怎么去用它进行创新,这个方面有一些欠缺。特别是你要搞一种技术的创新,你还得动手去做,所以我觉得在学习的时候,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事你可以去理解,去做,但是你要把它用在进行新事物的创造和构思,我觉得可能科学有一个活动叫“挑战杯”,这就是一个创新的实践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是很有好处的,而且很多申请专利的技术,都在挑战杯里面出现了。

当然,在中小学,怎么样开展这样的活动?这就值得我们去思考,怎么样去结合中小学学的知识,去进行初步的一些创新活动,对学生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

第四个能力是要有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精神。既然是创新,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模仿,都得要自己去想办法,去把它开创出来,所以你的试验,你的计算都不可能100%的可以完成的。最近有一些企业的老板很有感叹,觉得创新不足,十个创新有一个成功的就是不错的,九个多是失败的,为什么?因为创新确实是你要把你的知识联系到新的概念,把它做出来,确实不容易。比如说爱因斯坦,这是我们全世界都公认的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很多理论到现在我们都还在用,但是爱因斯坦一辈子在攻一个问题,他要把电学、热学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把它统一起来,可是到他去世也没有完成。所以创新本身是经常失败的,所以你不能因为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你就不干了。这样的话,没有什么结果,所以要有不怕艰难,不怕失败的这样一种顽强精神。

当然,咱们国家整个社会的体制,恐怕还有一些需要改变的地方,要有利于创新,不单是学校要进行改革,使得教育和创新联系起来,有利于创新,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得要有利于创新。今天早上我还看了一个节目,他就说日本现在受到一个很大的灾难,他的经济也往下滑了,但是日本还有些需要我们学习的,特别是他在创新方面比较好,但是他原来是比较落后的,因为创新跟不上技术,所以他在九十年代以后,经济就逐渐下滑停滞了,日本的一些企业是受国家控制,国家管得太多,要有创新的话,是要像中小企业那样,自己去管理、经营、改革、去创新。当然这个我也同意,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是应该的,就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提供这样一种创新的动力,特别是一个新产品,只要是有新的功能,它的价格虽然高了一点,但是它还是能够占领市场,只要有市场,经济效益就很显著。所以中小企业本身,时时刻刻在想着怎么搞新的东西,怎么样创新新的产品代替旧的,这个是很自然的要求,所以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创新。

我谈了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我刚才也说了,这种创新意识固然是每一个人的一种生理的特质,但是他要和大环境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作用。比如说原来的东德,东德也是德国,西德也是德国,他们在创新的能力方面是差不多的,可是原来东德的经济就相当落后,很多人都往西德跑,所以后来西德就建立了一个柏林墙,隔起来。就是说西德的人和东德的人,他们的头脑,他创新的能力,应该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差距呢?整个经济的效益差这么多呢?就是因为在东德是计划经济,西德是商品经济,这种结构不一样,这种管理的方式不一样,造成了尽管你的创新意识很强烈,但是还是有差距,所以创新是各方面共同组合的一种效应,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上一篇:覃绍殷

下一篇:汤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