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义文

时间:2024-01-12 07:44:25编辑:小简

宋义文的个人简介

宋义文,字,文润。 1968年3月生于山东阳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教育书画家协会理事,聊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画家,青海当代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上海浦东书画院画家。

艺术成就

2000年10月《古韵》在“山东省跨世纪中国画精品展”中获优秀作品奖。

2002年12月《春》在“山东省首届中国画双年展”中获佳作奖。

2003年9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美术高考指导书《人物速写》。

2007年5月作品《花开花落》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美术作品评选中获园丁组金奖。

2007年12月《苗家三月》入选“全国小幅工笔重彩作品展”。

2008年10月《享受阳光》入选“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

2008年1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义文画集》。

2009年5月 《春之韵》入选“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9年6月 《暖阳》入选“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0年12月《都市音符》入选“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

2011年4月 《家园》入选“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

2011年6月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画名家作品集?宋义文人物画选》。

2011年10月《如歌岁月》入选“第三届中国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画展。

2012年7月《吉祥草原》入展“2012吴冠中艺术馆开馆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8月《祥和年集》在“翰墨新象”中国画大展中获优秀奖(最高奖)。

2012年10月《祥和年集之二》在“201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获入选奖。

2012年12月《刘大为工作室宋义文、任敬彬、吴康作品展》在云南仟年艺术馆隆重举行。

2013年4月《彩云之南是故乡》入选“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3年7月 被“中华文化艺术推广联合会”评为“最具市场升值潜力艺术家”。

2013年8月 入编《中国美术市场报》画坛名家 。

2014年4月《话桑麻》尺寸:200厘米乘200厘米获“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优秀奖(最高奖)。

艺术评论

宋义文和他的画

认识义文是在北京画院学习期间,转眼已有十几年,他纯朴真诚,敏睿沉稳不事张扬,且轻松幽默,既有南方人的灵气,兼有山东人的直爽,相识愈久愈有品位,有较好的人缘。

执着造就成绩。为了寻梦,他先后就读于“山东省轻工业美术学校”、“曲阜师范学院”、“聊城大学”、“北京画院”,以至今天深造于“中国国家画院”。这一路走来痛并快乐着,从未间断对自己深爱的国画艺术的探索,再加之十八年的美术高考教学工作,锻造了他坚实的绘画基础,两次北京深造,使他得以拜识名师大家,眼界审美得到升华。

他重视传统,对古代人物、山水、花鸟画之精品深入临习,谓之“养眼”“养心”,更能丰富人物画的表现。他更不忘师法自然,深入生活,探寻美的源泉,从不盲目跟风,总是孜孜以求地沉浸在传统和现代艺术之中,找寻自我,用心体会,把适合自己的融入到作品之中,画出自己对生活美的独特感受。结合写生体验,注意对人物形神的处理和对画面意境的营造,作品传象达神气韵浑朴灵动,在工笔的基调上追求写意韵味,沉稳有诗意,构思常有奇妙之处。加之他勤奋谦和、思路敏捷,能举一反三,取长补短,因此他的笔墨温和雅致,不浮不躁,绘画气息浓郁,清新脱俗。用他自己的话说“搞创作能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对线与墨、黑与白、疏与密等的对比因素对立统一关系的运用,更重要的是作品格调和审美趋向的把握,是决定作品品位高低的关键因素”,他的笔墨技法和创作理念正日臻纯熟。

义文近几年的作品逐渐引起业界关注,我看到他近 期的画作不禁眼前一亮,去 年《苗家三月》入选“全国小幅工笔重彩大展”; 今 年《享受阳光》又在5000多件征稿中入选“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他正展示出自己的实力。作品格调和画境皆出自画家自身修养和学识积累,人格高画品自然也高,画如其人,虽然他对自己的探索还不满意,虽然他的作品还有需要挖掘和斟酌的地方,但都是他对生命和艺术的体验和感悟,我想随着他的厚积薄发,会不断有精品佳作展现在读者面前。

谷石(谷石,原名谷正秋,旅美画家)

2008年10月于北京香山

感受、发现与提炼

---宋义文人物画读后

徐恩存

宋义文是一位在现实生活中成长并成熟的人物画家,他的思考与实践带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因此他的作品及其艺术走向都漾溢着源于现实生活的激情与诗意。

检索宋义文的人物画作品,一种扑面而来的气息是――在作品的意向之间、在笔墨之间、在整体氛围中,都充盈着现实的人文关怀,处处流露出画家对现实生活的由衷感受和鲜活发现,其作品因而焕发着朴素、单纯、欢乐与淡定的情思。

宋义文在艺术取向上,是明确和毫不含混的,他力避了假、大、空的虚假和雕饰,以朴素、单纯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撷取艺术灵感与创作素材,自觉跻身于“新中国画”的创造行列,在继承与创新中定位自己和自己的艺术。因此,宋义文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定位了自己的艺术选择和审美方向――以水墨写意的方式表现身边的日常生活诗情,以及其中的平凡人和平凡事。

以线为艺术特征的中国人物画,在经过漫长时间的历练中,几近完美无瑕,炉火纯青,从东晋顾恺之的以“连绵不绝”、“春蚕吐丝”为特征的线条,到陆探微的“笔迹劲利、如锥刀焉”等等,都体现早期中国人物画用线密集的特点,至南北朝的张僧繇,则一扫“密体”画风,而为“疏体”,用笔精练简约,即以“点曳斫拂”为特点;在此基础上,曹仲达以用笔稠密、衣纹紧窄为标志的“曹衣出水”与唐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并列彼时,其影响甚广。到五代两宋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李公麟等所作人物画,线条劲爽有力,至梁楷则以水墨写意为主,首创泼墨,线与墨色结合,建立了“熟想而默识”、“气至而神完”的表现手法与理念;至明贯通,技法娴熟,风格独特。

宋义文在人物画史的研究与梳理中,把握了以线为主的中国人物画要领,吸取前人经验的同时,又借鉴了当代名家的创作理念和笔墨技巧,卢沉、周思聪、刘大为、任惠中等都给了他极大的影响和教诲。他的艺术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蜕变,更贴近了艺术规律与艺术本质。

从工笔画到写意,这是一个很大的艺术跨度。在这里,我们看到宋义文在观念上、方法上,乃至技法上的巨变;显然,他完成了从“工画如楷书”到“写意如草圣”的转变,他笔下的人物在干湿浓淡与繁简疏密中,显现出“神似”的韵致和魅力。

如他的水墨人物写生,很好地说明了他近 期达到的艺术水准与高度,这批新作用笔随意自由,奔放简练,其中不乏草书笔法、笔势与笔力,人物在“离形得似”、“遗貌取神”中,获得了形式意味,而且,在笔墨之间充满了性情与个性,使笔与墨不拘谨、不僵化、不乏味,显现出写意水墨的美感与韵味;在纵情挥洒、酣畅淋漓之中,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层面,体现出“形神兼备”的境界。

在宋义文的新作《水墨人物写生》中,足以见出他扎实的绘画功底和艺术感受力的,从现实人物的“形”转化为笔墨表现的人物画,在不失“骨法用笔”的原则中,又要达到作品整体的“气韵生动”,这不仅是水墨技法的掌握,还是学养与情怀的彰显。分析作品,不难发现,宋义文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用艺术手法提升为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并赋予极有特点的笔墨形式与结构;首先,他从早期的“写实”观念中解放了出来,力求在平面空间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使形式、内容、笔墨都获得表现的自由,进而使自己的作品更符合艺术规律;其次,他坚持以“线”为主的写意方式,这不仅是对写意传统的继承,更是对写意传统重新阐释和解读,因此,画家笔下的“线”有了生命,有了活力,且在虚实之间进行着丰富的演绎,使虚写与实写互为补充、互为表里,在干湿浓淡与抑扬顿挫的笔墨表现下,便必然转换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水墨文本;最后,也是最值得称赞的,乃是宋义文在艺术上的自觉,以及文化立场的自信,在当代中国画坛多元化格局与流派纷呈的情态下,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平凡中发现真美,在现实中体现纯真,他自觉跻身“新中国画”行列,始终把目光聚焦在身边日常生活的诗意发现上,他从寻常角度切入生活、切入艺术,力求以朴素的语言、亲切的氛围、温馨的意绪、日常的构图,铭记并表现时代巨变中的人和事、心灵与世界的本真性和丰富性。

从2007年创作的《金梭》,到《都市音符》、《暖阳》、《家园》、《圣山脚下》、《收获季节》、《享受阳光》、《大爱》,直至新作《二月二》、《沐日》、《春暖塞上》、《金穗》,以及《水墨人物写生》等等,见证了宋义文的勤奋、努力、艰辛与收获,也见证了“艺术回到本身”的历程;当然,对于宋义文来说,站在今天的成绩上,他最大的收获在由外在世界向内在世界的转化中,看到了艺术的新高度和新目标。

在不脱离“骨法用笔”、 “气韵生动”的理念与原则中,宋义文以自己的实践和艺术证明了他的潜质和能力,他从“画什么”到“怎么画”的转变,标志着他走向了艺术的新阶段。因为,对于任何艺术而言,一旦能从生命形式出发,便会展现出无比灿烂的前景。

(徐恩存 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

上一篇:申晓云

下一篇:邱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