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庆虎的个人简介
谭庆虎,1961年出生于湖北巴东县,中国屈原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恩施州政协委员、恩施州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恩施州州文化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教授。
基本内容
人物经历
从小酷爱读书
1961年,谭庆虎出生在巴东县茶店子镇的一个小山村。到了读书年龄,他便显出了过人的记忆天赋。那时候,学校没有课本,只有一本毛主席语录,老师要求“盲背”(即不认字的背),他在老师教读一段时间后,就能把一本毛主席语录囫囵吞枣地背诵下来,并且在公社召开的万人大会上,表演了背诵功夫。
谭庆虎特别喜欢看书,家里所有的书都被他看完了。到了小学五年级,村里有一个谭姓长辈听说谭庆虎很爱看书,便悄悄地借给他一本《三国演义》。上初中一年级时,那位谭姓长辈又送了他一本《古文观止》。谭庆虎笑言,现在的古文功底全是读初中时看那一本《古文观止》奠定的。
1980年师范毕业后,谭庆虎被分到偏远的税家中学任教,一教就是五年。当时,税家公社有个文化馆,没有人管理,一次一位领导对他说,我看你喜欢读书,你看看文化馆里有没有你喜欢的书吧。他欣喜若狂,来到文化馆,发现全是外国名著《复活》、《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等,他装了两大口袋60多套,带回单身宿舍。两年时间,他把这些外国文学名著读完了。
零距离接近楚辞
1985年秋,谭庆虎获得深造的机会,来到鄂西教育学院,这成了他人生的一大转折。
到校后,他发现所开的课程全是自学过的,于是直奔图书馆。学校的向河清老师发现他特别喜欢看书,就把自己的借书卡借给他。这样,谭庆虎每次在图书馆能借走更多的书。
一次,他到秭归玩,恰遇全国屈原学会在这里召开,有幸遇到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汤炳正。平易近人的汤先生得知他是楚辞研究者,就送了《屈赋新探》给他。
回到学校后,在拜读完汤先生的《屈赋新探》后,谭庆虎开始潜心研究楚辞,1987年上半年,他发表了《屈原卒于怀王入秦以前新证》一文。当时,屈原之死在学界已成定论,郭沫若认为其死于公元前278年。谭庆虎根据史实及屈原作品,得出了屈原卒于楚怀王二十七年左右的结论。他把该文寄给汤先生看后,汤先生回信说,可成一家之说,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
由于谭庆虎大多时间呆在家里看书,1989年毕业时,因为缺勤多,被院长找去谈话。他讲了自己的情况,院长经过证实后,要求他留校任教,同时,送他去荆州博物馆实习一个半月,他得到了关于屈原的大部分资料和书籍。
当年10月份,学院又送谭庆虎到四川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学习,做了汤炳正的学生,开始步入了楚辞学殿堂。不久,他又沿着屈原流放的路,从郢都(现湖北荆州)走到湖南汨罗,一路考察研究。第二年,他又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班进修。
走进巴文化深处
学成归来,谭庆虎在学校开设了《土家族文化史》课程。1998年到2000年,他在湖大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期间,开始了楚文化与巴文化的比较研究,同时写了《伏羲?廪君?白虎―――巴人族源考》,在湖北大学学报上发表。
2001年,恩施教育学院与其他几所中等专业学校合并成立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他从咸丰来到恩施,受聘担任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2004年,是谭庆虎永远值得铭记的一年。当年5月,他参与并发起了恩施州巴文化研究会,同年9月6日,巴文化研究所挂牌成立。多年的夙愿与梦想,一朝实现。
随后,他又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策划主编了《白虎文丛》,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工作,540万字、12卷的《白虎文丛》问世,再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继续走在民族文化之路
他先后形成《关于对基层文化站退出事业单位系列的思考》、《州城规划管理调查》等提案,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从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察到产业兴州论坛,谭庆虎总是以最大的激情参与,起草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促使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的建议。他参与州政协组织的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城市的走访调研,形成《提升我州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中的战略地位的调研报告》,思考我州完善旅游文化形象问题。参与州社科联组织的对我州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调研,用翔实的史料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出民族文化发展的个性化规划,并写成《恩施州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调研报告》。他和其他团队成员还将继续走访全州范围内的古村落,组织开展“十大古村落评选”,确定一批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体验的精品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