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庭(画家)

时间:2024-01-08 16:17:57编辑:小简

孙德庭(画家)的个人简介

孙德庭(1907年-1977年),名凝宗,字德庭,别号二松堂主。1922年参加“潍县同志画社”,受教于丁东斋与丁叔言两位画家。1933年,他与同乡于希宁先生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就读于艺术教育系,得到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名师的亲授与指导。尤其半工半写的青绿山水,笔墨传统,功底深厚,深得古人笔意。上溯,明清沈周,文壁吴伟四王,更稔知王山水之精妙。重峦叠嶂,林木草堂,流泉飞瀑,云烟远黛,无不精心逡擦点染,设墨赋采,皆郁然深秀,丰润华姿。随俞师习石涛吴恽,面向现实,重视感受。“搜尽奇峰打草稿”,写生于名山大川。达到状物抒情的统一。1945年,受聘于崇德中学美术教员,成为青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也是科班出身的少数代表人物之一。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平反时,老先生已含冤去世二年。

个人简介

忆父亲孙德庭

遗忘的名字

我的父亲孙德庭,是被画界遗忘的名字。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潍坊两地美术史界,开始介绍青岛美术教员和潍县“同志画社”、“潍县八怪”等,偶尔出现孙德庭的名字。2012年6月青岛市博物馆举办《青岛世纪墨宝荟萃展》,展出父亲山水画《野树孤峰》,被列入“民国名家系列”,他的名前缀次回归人们视线。2014年1月18日,潍坊市新《同志画社》成立堂勒梗钩鲆抛鳌短┥叫圩恕罚只狡鹑嗣嵌运锏峦サ墓刈

四十年过去了,可对父亲的追思却愈益深沉。想起他生不逢时的苦难岁月,想起他至死没看到错划的改正,想起他没几天能无忧地画画,想起他温良恭俭让的音容笑貌,不禁悲从中来!

为纪念父亲孙德庭诞辰108年,特写此文以志。

迟到的平反

1979年3月某天,青岛第十九中学通知我,“孙凝宗属错划右派,予以改正,恢复名誉。”此时父亲去世已两年。只能由我接受这沉重的平反通知。简单16个字,岂能抹平二十年的冤屈?我只能对天长叹,替父鸣冤叫屈!

从1957年反右开始,到1977年辞世的二十年间,精神极度压抑,不仅不能从事绘画,连生活也陷于穷困,降职降薪,且至死没涨一分钱。

画家身世

孙凝宗(1907.12.11.-1977.11.13.)字德庭,号钟羽,别号“二松堂主”,其父孙海屏为潍县民国早期文物名家。

潍县大地主丁家丁善长(丁六宅),为清末潍县首富。嗜好艺术,善诗文、爱绘画、听戏曲,有几部画册行世 。为营造宅内艺术氛围,分别收留唱戏的孙海屏(孙承藩1875-1945)和画画的丁东斋(丁启1873-1938)。祖父孙海屏一直生活在丁六宅,受丁府家风影响,学会了古物鉴赏。踏入收购古董之路,因收购到“唐三彩瓷人”名声大震。后来离开丁六宅,在水巷子西头安家。清末民初的潍县水巷子,百米多长住的全是教师,中医,画家等文化人,是知识分子画家聚集地。丁东斋和丁叔言(丁锡纶1888-1946丁善长过继之孙,同志画社社长、著名乡绅画家)以及刘嘉颖(字实甫1861-1902)都住在水巷子,相距甚近。父亲孙德庭跟丁东斋学画,是顺理成章自然的事。孙海屏后来搞古董买卖,成为潍县有名的古董商;丁东斋成为潍县有名的画家,后来的“同志画社”教师,威望极高。孙家和丁家成为世交。

抗战期间,父亲曾在潍县县长厉文礼部丁叔言手下干过“中尉文书”,搞宣传抗日的文书工作。在当时历史时期,孙德庭和丁家的这种关系是忌讳话题,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孙德庭和丁东斋丁叔言的这种关系。所幸,在父辈均去世的2013年春,我和丁叔言儿子青岛理工大学教授丁永志先生,得以初次见面。原来,他父亲是我父亲的老师,我父亲又是他的老师,说起来他还是我的老师呢。所以,这种交替的师生关系,使我们之间自然生出亲切感。

1922年丁东斋主导组办“潍县同志画社”。孙德庭自然成为“同志画社”的早期成员。

丁东斋和丁叔言都曾师从潍县著名画家刘嘉颖(字实甫1861-1902),他们是隔壁邻居,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刘嘉颖曾专门临摹学习清代山水“四王”之一的江苏虞山派王石谷(王1632-1717)。孙德庭从临摹山水画画法学起,老师指导和自己努力,打下坚实的中国山水画传统笔墨的根底。

父亲到上海新华艺专上学之前, 无论构图章法,山峦迭嶂的皴法、树木草叶的点染、瀑布流水的晕染、亭台茅屋的界尺、以及浓、淡、枯、泼各种墨色,浅绛青绿的赋色,都做到有规有矩,严格遵循传统。上溯明清沈周、文壁、吴伟、四王,更稔知王石谷山水之精妙。沿袭王石谷--刘嘉颖--丁东斋--丁叔言这一传承脉络,深具山水的传统神韵。

1936年父亲从上海新华艺专毕业,辗转洪山、德州、潍县教学。1937年日寇侵略潍县后,同志画社按时的活动一时中断,但社员聚会交流,切磋画艺并没有停止。记得家里曾有张《潍县同志画社同仁合影》的照片,1943年在潍县水巷子我家“西屋”门前照的。父亲常在此屋画画写字、聚友欢谈、吹笙吹笛、扎风筝。我记得很清楚,十几位同仁聚集在西屋门前照的,有穿长袍的、有穿站领的、有戴眼镜的,也有戴围巾的。上方黑底白字“潍县同志画社同仁留念 民国三十二年”。这说明,当时同志画社的按时活动虽然中断,但社员之间的交流和相聚并没中断,可惜这张照片文革中烧掉。

1945为庆祝八年抗战胜利,父亲购置白布绘制孙中山蒋介石大型黑白画像。亲自用竹竿挑起,从水巷子走到东门门楼,悬挂于门楼两侧,表达八年抗战胜利的喜悦。这在“同志画社”历史上,是很值得纪念的壮举。

2007年7月我见到书法家高小岩,他说:“你是德庭儿子啊,我是那一帮里(指潍县画画写字)的最小的。你爸爸和抗日民族先锋队上街游行,还和丁秀菱研出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

上海新华艺专

1933年,父亲和于希宁结伴投考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受教于黄宾虹、潘天寿、汪声远、俞剑华等先生。并结识恩师俞剑华。虽然在潍县长时间接触山水画,那终究属于传统的中国毛笔水墨画。而新华艺专教授现代美术,接受西方现代美术的洗礼,艺术教育系除了跟国画老师们学习水墨山水外,还学习水彩、图案、音乐等。暑假期间,曾到雁荡山、太湖、舟山、宜兴善卷洞、庚桑洞,苏州狮子林,写生摄影,积攒大量绘画素材。后来父亲经常得空就外出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

在这里结识了终生的老师-俞剑华先生。毕业后书信不断,俞剑华赠给父亲《中国绘画史》、《石涛话语录》、《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论》等书籍。1962年,俞剑华来青岛,父亲领我到福山路拜会俞剑华老师,曾请他来家便餐。1968年俞剑华白内障,到济南开刀,父亲特地去济南陪同看望。

家里的《日本图案集》《图案变化》《手工艺劳作》等工艺美术书籍,成了我花布图案设计的参考。父亲曾画过变形葡萄图案,后来我也设计过类似的图案,被外国客商选中。父亲的画箱、三角蹬都成了我写生的工具。父亲喜欢吹笛子、笙、箫,我喜欢长箫悠远哀怨的声音。月明风清之际,父亲的一曲长箫,永远留在我脑际。父亲很会扎风筝,儿时和哥哥放风筝,就是父亲亲自扎的“蜈蚣”风筝,带给我儿时无尽的欢乐。

山水画传承

丁东斋曾师从于著名画家刘实甫(字嘉颖1861-1902),而刘实甫则以江苏虞山派王(字石谷)为学习临摹对象,即四王“王鉴、王时敏、王原祁、王石谷”之一。所以到上海新华艺科之前,父亲的山水画基本功已经非常扎实,深深打上丁氏烙印,沿着王--刘实甫--丁东斋--丁叔言--孙德庭这条二百年的山水画轨迹,各种晕染皴擦,万仞迭嶂和远山浮云 、枝叶繁茂和秋林萧瑟、高山瀑布和流水涟漪、茅屋亭台和馆舍屋宇、车舟旅途和人物点缀、大小点苔和轮廓勾勒、以及浓淡干枯的墨色和浅绛青绿的赋色,掌握青绿山水崇尚传统的画风。“潍县八怪”中郭味蕖、于希宁、陈寿荣、赫保真四位为花鸟画家,徐培基、孙德庭两位为山水画家,郭兰村、马长清两位为人物画家。

孙德庭的青绿山水,恪守传统技法,特别遵守半工半写的山水技法。当时美术为政治服务,传统山水画不符合要求,父亲曾尝试画一些红旗、水电站、农民等,但效果并不好,也违背父亲的性格和艺术情结,所以坚持时间并不长。

六十年代青岛工艺品外贸出口公司,往欧洲销售中国传统水墨画,订货很好,很受欢迎。父亲还是运用传统技法,画了很多模仿“四王”的山水画。似乎在这里传统技法找到了发挥和用武之地。

青岛的生活

1945年到青岛任崇德中学美术教员,那时在青岛的潍县书画家有于希宁、赫保真、陈寿荣、陈立先、高小岩、陈国翰、马洁泉、王向明等人。1950年7月参加青岛市中学教师美术研究会,商讨编制中学美术教材。这些美术老师,后来都成为青岛画界的中坚力量,为繁荣青岛的绘画做出了贡献。

1952年青岛崇德中学毕业学生和老师合影。

(第三排左第一人为孙德庭)。

1950年暑假青岛市美术教员研究会留念

排左二赵仲玉、左三张 铎,中排左一王维尧、左二郭士奇、左三吴效安、左四孙德庭、左五陈起惠、左六赫保真、前排左一孙德育、左五李丹忱、左六陈寿荣。后来和其中的几位成为画友,经常来往,例如赵仲玉、赫保真、陈寿荣、吴效安、李丹忱等人。

1949年后他政治热情很高,组织学校的文体活动,军乐队,运动会等,曾担任崇德中学工会主席。曾参加信号山路青岛市文联的“青岛市水墨彩画研究会”。参加过工人文化宫青岛市画展、俞剑华师生美展、陶瓷艺术美展、济南趵突泉国画展等。

四人帮倒台后,潍坊市博物馆派韩金玉先生到青岛家里送邀请函。韩金玉先生和父亲早就是熟人,所以这次见到韩金正是非常高兴的。这是初次也是最后接受邀请参展。展出《黄山雨后》和《烟雨迷蒙》不久,终因在长期折磨后病倒住院离世。

1977年4月潍坊市博物馆给孙德庭的约稿函 这时离打倒四人帮仅仅半年,潍坊博物馆已经预示到艺术的春天即将来临,率先组织画展。

厄运的开始

因为抗战期间曾做过宣传科中尉文书,成了重点审查对象。后来听说像孙德庭这样的人是错斗,属于“历史清白”。

1957年大鸣大放,青岛十一中学邀请他参加座谈,当时政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参加完座谈会以后,他就高高兴兴的打点行装,去了黄山九华山旅行写生。他很重视写生。莫干山、雁荡山、天目山、普陀山、黄山、九华山,泰山、崂山等都留下他的足迹。

本想把写生稿子画成山水画,岂料从黄山回青就被学校点名,扣上右派帽子。青岛市教育界“右派大军”都在月子口水库劳动,挖土、搬石头,苞米饼子南瓜汤,营养跟不上。初冬就病倒了,我接他保外就医回家治病,确诊为肝硬化腹水,病情极为严重,肚子腹水胀得老大,裤子不能扎腰。山大医院医生诊断,都说不能救了,最后著名中医陈鸿雪说:“我开个药方,要是吃下了,能开始小便就有救。否则,我也没有办法了。”果然能尿出尿来,陈鸿雪的药方救了他的命。

紧接着就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遭到挂牌子、阴阳头、抄家、批斗、打扫厕所等残酷折磨。8月26日红卫兵到我家抄家。门口贴着“打到右派分子孙德庭”的大字报,整整白天和晚上,红卫兵把家里翻抄个遍。家中的古董玩器,书画碑帖,黄宾虹、汪声远等人的画作、“同志画社”社员集体照,俞剑华1962年左手书写的楹联,等等书籍也都统统付之一炬。红卫兵用铁条给他挂上大牌子,每次上街到学校,必须要挂在脖子上,发现不带,要采取“革命行动”。

1957年后,基本在画界销声匿迹。1962年全国画家齐聚青岛,父亲曾经以个人名义邀请几位老相识欢聚在“二松堂”,留下那张珍贵的纪念照片。但是公家组织的活动就被拒绝。后来青岛市中学美术教员的业务活动,根本没有资格参加了。

和于希宁的交往

在父亲众多朋友中,和于希宁来往最多。1933年一起投考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父亲入艺术教育系,于希宁进国画系,师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老师。当时新华艺专在上海打浦桥金神父路附近,俩人共同租住一间亭子间。亭子间门后,经常是堆满了画坏的画纸,来不及处理,堆得高高的。两个人从潍县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穿着乡土气息的靛蓝布大褂,免不了被上海人轻看。俩人很少逛街,有次出门还被小偷偷去怀表。从1936年到1977年四十年间,结成了终生友谊。孙德庭在青岛崇德中学教书,于希宁在山东大学标本室。1946年10月16日青岛市《民众画报》在同一版面登载孙德庭山水画和于希宁诗歌印鉴。俩人能出现在同一版面,说明俩人经常谈论画艺切磋,来往很频繁。

1946年10月16日青岛市《民众画报》同一版面刊载于希宁的治印、诗歌和照片,以及孙

德庭的山水画《雁荡龙湫》。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于希宁来信说,右肩膀肩周炎,每每作画疼痛难忍,几乎不能提笔,非常痛苦,后来经过治疗好了之后,才开始到无锡梅园观梅画梅,画了墨梅、红梅、白梅。曾经给父亲寄来毛主席诗词“咏梅”的墨梅红梅画作,梅花题材成为他艺术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画梅第一人”。那时,好多青岛熟人,知道父亲和于希宁的关系,都托父亲向于希宁索画。

1977年11月17日中午,于希宁公干来青岛,专程到我家看望父亲,父亲病重住院,家中没人,写了这个字条。晚上,我见到字条,立即赶往宾馆,回访于希宁先生,询问了父亲的病情,我请他在父亲绝笔画上题款。

这张字条是于希宁孙德庭友谊的最后证物,于希宁在文艺春天即将来临之际,惦记他的老朋友同窗,希冀将来共享春天。于希宁看望父亲未晤之后25天父亲黯然病逝,一段同乡同窗的宝贵友情终于结束。

俩人1936年毕业,形成终生的俞剑华-孙德庭、于希宁-孙德庭的老师同学友谊连接,这种关系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将近四十年,这也是老辈知识分子典型的传统道德教育的写照。

那些年父亲几乎每年去济南,到于希宁家,谈艺术拉家常。虽然于希宁是大名鼎鼎的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但他并没有轻待这位落魄的老同学,并不避讳孙德庭的政治处境,总是以老同学真心相待,只要于希宁有公事来青岛。必定去孙德庭家探望。

1973年于希宁介绍父亲到博山美术陶瓷厂,指导设计人员的山水画。在陶瓷上画画毕竟和在宣纸上不一样。后来在青岛工艺美术服务部举办淄博陶瓷艺术展览会,展出了父亲画的大型山水陶瓷花瓶,受到观众的欢迎。

“二松堂”的欢乐

1962年8月北京南京画家齐聚青岛,父亲邀请俞剑华、郭味蕖、于希宁、徐培基来我家便餐,可以说是二松堂最为高兴的一天。那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炒辣椒、土豆、小米稀饭加馒头。席间由我备笔、研磨、铺纸,俞剑华这位美术理论家,左手书写“德庭”的嵌字楹联:“德以有容大,庭为无争安”十个斜方大字,可惜文革被烧毁,后请著名书法家高小岩先生补写。

饭后到照相馆留下永远珍贵的纪念照片。后来山东艺术学院徐培基之子徐金堤来信要这张照片,我寄给他才传播开来,成为画家们回顾往事的重要史料。

1962年8月25日师生同乡青岛留念

参加照相的有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画系主任郭味蕖(前左一)、美术理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俞剑华(前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于希宁(后左一)、青岛气象台台长赵子明(后左三)、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徐培基(前左二)、中学美术教师孙德庭(前右二)、赫保真(前左三)、吴伯涛(后左二)、陈立先(前右一)、刘宗枚(后右二)、王效娟(后右三)、王向明(后右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陈大羽(前右三)等。

文革中期,怕被人举报一直不敢画画,但并没有摧毁画画的兴趣。后来逐渐形势好转,他才开始悄悄作画,得空就画,画画成为唯一的精神寄托。特别是七十年代中期,还留下一些零散的画作。著名美术理论家画家邱振亮先生的评价,一个画家的创作高潮期就是进入中老年之后,而父亲这个时期,正是被剥夺了艺术创作的时期,被排斥在体制外,艺术才能完全被埋没。这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父亲和潍坊的徐培基是好朋友。他俩性格有些相似,实实在在。“潍县八怪”中他二人是专攻山水的。徐老师1962年来青岛,曾住在我家,住了好多天。两位老友常常促膝长谈。因为王效娟的关系,我似乎特别对徐老师有深刻印象。王大姐和我都搞花布图案设计。她以前家里穷住在徐老师家,和金蕙是要好的朋友。1964年我曾经拜访过徐老师苟家巷的家。永远忘不了,徐师母熬的厚厚的小米绿豆稀饭,热腾腾的,潍县的拉塌饼和韭菜炒鸡蛋。好像记得徐老师有类风湿病,半躺在炕上。1962年父亲撰写《怎样扎风筝》,曾多次到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徐培基帮忙搜集了很多资料,拍摄了很多风筝照片。当时徐培基是副所长,在他大力支持下帮助下,写成《怎样扎风筝》一书底稿。1962年怎么可能出版这样的民间工艺书籍?后来把此稿交给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保存保管,文革中不知去向。文革后期,父亲开始写点回忆录,曾写过《潍县画人名录》,《怎样裱画》等,现在找不到了。

1977年8月一天,父亲买早点,跌在水沟里。本来父亲血压高,这一跌,中风偏瘫。9月我姐姐哥哥把父亲接到张店住些日子,那里医疗条件很方便。于是父亲就去了张店大姐家。谁曾料到,这一去,竟然是诀别!

那时刚打倒四人帮,根本没有社会服务机构,找了辆地排车,将父亲拉到火车站。最难忘的事,父亲在车厢里,艰难地抬起身子,朝着站台上的我们,挥手告别。在路上,还曾和我说,我到张店住些日子就回来。父亲终于没能再回青岛,就这样走完了悲剧的一生。

后记

纵观父亲一生,诚实善良,耿直不圆滑,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人生,正如邱振亮先生所说: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母亲曾和我说过,父亲在上海求学期间,曾和于希宁算过卦。后半生的生活实际,真是与卦书完全吻合。父亲:居无定处、漂泊四蓬;而于希宁:金榜题名,飞黄腾达。母亲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很平静讲了这个故事。不相信算卦,巧合而已。

父亲在赫保真的画上题字:

“聘卿髫年逢不长,努力丹青扬清芬,

少小同师学绘画,老大各因境遇分,

君以勤奋享盛誉,我则疏懒淡桑闻,

敬观佳作题数字,应为箴语勉后人。”

这也许就是父亲一生的自我注解吧!

往事如烟,并不如烟。

孙基亮 写于2015.1.25.

孙德庭作品附录

孙基亮简介

孙德庭先生之子 生于1940年10月 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流行色协会会员,青岛纺织工程学会会员。从事花布图案设计40年 ,多次获得国家纺织工业部部级优秀设计奖,曾被评为《青岛设计能手》。出版译着《西方染织纹样史》、《东西方纹样比较》、《西方时装图解史》、《日本漆艺国宝松田权六》等。现在青岛某高校教授日语。

个人作品

个人生活

《久违的纪念》--孙德庭画展今日开幕

2015-03-01

彩青岛系列美展嘉木美术馆彩青岛系列美展之71《久违的纪念》--孙德庭画展今日开幕。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会长邱振亮(左一),青岛市政协常委、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孟庆泰(右三),青岛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树庆(右二),潍坊市同志画社理论部主任于建强(右一)等艺术界朋友前来祝贺。现场观展的观众们对孙德庭生前作品发出由衷赞叹。嘉木美术馆欢迎您参观这场“久违”的展览,展览日期为3月1日--3月6日。

【德以有容大 庭为无争安】

写在孙德庭先生作品展开幕之际

文 |邱振亮

“德以有容大、庭为无争安”诗句,是我国美术史论界泰斗、著名画家俞剑华专为我市国画家孙德庭先生所撰的嵌字楹联。

孙德庭(1907年-1977年),名凝宗,字德庭,别号二松堂主。1922年参加“潍县同志画社”,受教于丁东斋与丁叔言两位画家。1933年,他与同乡于希宁先生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就读于艺术教育系,得到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名师的亲授与指导。1945年,受聘于崇德中学美术教员,成为青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也是科班出身的少数代表人物之一。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平反时,老先生已含冤去世二年。

画家最佳的创作年龄段,他却是政治上失去自由,在精神摧残和生活窘困中走完人生。他的遭遇,是那个时代众多知识份子和艺术家的共同遭遇,他的人生悲剧也是时代和民族的悲剧。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对历史的反思,像孙德庭先生这样的社会精英人士绝不能被历史遗忘,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财富,应该还他一个真实面目和公正评价。

孙德庭先生以山水画见长,艺术风格承袭清四王一脉,受以笔墨为中心的“正统派”思想影响颇深。他的作品力求笔笔得古人法度,熟练运用诸家的笔墨技法,具有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力。对传统的继承是南北宗兼收并取,为我所用,融仿古与求变于一炉,融细密清丽和苍古散淡于一身。他皴染与勾勒兼长,渴墨点苔,山色苍茫,浑古中又有秀润之致,颇具新意。他的这种山水画法,与他接受学院教育中学习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名家的技法与创作理念不无关系,同时与他师法造化,从自我的生活感受与艺术体验密切相关。

还原历史真实,是我们的责任,他们留下的遗产,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我们切切不可忘记丢掉。这正是孙基亮先生筹备这次展览和印刷画册的意义、价值之所在。

邱振亮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青岛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民盟山东省委常委

民盟青岛市副主委

2015年1月20日

上一篇:苏积玉

下一篇:任艳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