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聚的个人简介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基本内容
读后感
读张抗抗的散文,在一个很讽刺的高三午后。
那种粗糙,那种惨灰,有时让我写字的右手的皮肤变得日益敏感神经。分布在上面的毛孔像溺水的人越是拼命张口呼吸,那致命的气息便越蜂拥而来。于是,它只有瘫在那惨灰色的沙漠上了。
而字字珠玑的沙之聚便是那沙漠上的黑珍珠了。
初读这篇文章,文中的前四句被我走马观花地略过,因为根据老师所说的阅读技巧来说,这样的语段只是在浪费任何一个考生的宝贵时间。
上大学后,重读了这篇散文。缘于老师的要求。
仍然是从第三段开始,作者张抗抗用三言两语经笔化纤指,铮铮然地便流泄出《沙之聚》的前奏。简单而空灵,带着回音。是山脚下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汩汩有水声。
而背景是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接着是万鼓齐奏,整齐化一的鼓声响彻天宇与大地之间的所有罅隙。这样气势冲霄的鼓声只有那么短暂而急切的一声。因为,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了,大海沉没了,而那凝固的鸣沙山是这落日后天地一色的巨型雕塑。
琴音飘渺,像是岁月的风口在呢喃着光阴的故事。
作者像是信手拨琴,无心为之。
渐渐地,天震动了,地震动了,从宇宙的洪荒处碎了一个缺口,千军的喊杀声与万马的长啸声在逼近,待我们将被战场上的豪情所震烁的心抚平下来之时,听到的却又是那西北汉子们用壮硕的胸膛爆发出的那嘹亮而又雄健的信天游。
此时,在这样一片刚硬,抑扬顿挫的棱角分明的声音中,却有一缕柔情慢慢升起,它如此微弱,却又如此执着。它像千年前在荒草丛生,阶生绿苔的楼兰殿前,用时间的沙漏舞出曾经盛极一时的舞娘。
轻摆舞姿,皓腕之上的红绸如云起雪落。
飞天的舞姿。
拈花微笑的美人。
这一切却在不经意间的回眸中,望见宫灯渐次熄灭,王上、后姬、诸侯、侍婢只影消散……
只余月色的迷茫,星星的深远。
只余亘古的大漠,冷峻寂然。
而作者相信的永恒成了眼前被风叹息轻抚的鸣沙山。
曾经的永恒因为不曾失去,所以还是永恒!
琴音渐低,在低至不可再低之时,便一直在回响,在回应,在呼唤……
当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已走动起来,舞动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当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精博成为中华泱泱大国大动脉中奔腾不息的血液时,中国将迎来四方朝贺。
声声驼铃,在大漠上远去。
鸣沙山的无言,在我的心中震出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