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五杰

时间:2024-01-07 09:17:46编辑:小简

齐国五杰的个人简介

齐国五杰,指的是齐桓公时期,相国管仲为齐桓公举荐的五位杰出的人才,他们分别是:隰朋、宁戚、王子成父、宾须无、东郭牙。“五杰”的称呼,出自《管子》中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桓公与管夷吾连语三比三夜,字字投机,全不知倦。桓公大悦。乃复斋戒三臼,告十太庙,欲拜管夷吾为相。夷吾辞而不受。桓公曰:“吾纳子之伯策。欲成吾志,故拜子为相。何为不受?”对曰:“臣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君必欲成其大志,则用五杰。”桓公曰“五杰为谁?”对曰:“升降揖逊,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司行。垦草莱,辟土地,聚粟众多,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蹬,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于成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臣虽不才,强成君命,以效区区。”桓公遂拜管夷吾为相国。

隰朋

春秋时齐国大夫。 齐前庄公曾孙。与 管仲、 鲍叔牙等辅佐 齐桓公,齐国大治。曾率军会合 秦军安定 晋国的内乱,拥立 晋惠公。管仲病重时荐他自代,与管仲同年死。

在史籍《史记? 楚世家》中记载了 晋国 叔向对当时政治势利的分析:“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公,有 鲍叔牙、 宾须无、隰朋以为辅,有莒、卫以为 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国,不亦宜乎?”由此看来,隰朋很早就是 公子小白的私党一族。

姜小白成功登上君位成为 齐桓公后,励精图治、 选贤任能,隰朋更是他身边的得力干将,是其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被后世史书称誉为“桓管五杰之一”。

在史籍《管子?小匡》中记载,齐桓公继位后,不计一箭之仇,起用 管仲为相。管仲在为齐桓公分析朝堂上各位大夫的特长和优点时,是这样评价隰朋的,“升降揖让,进退 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意思是说,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行,负责外交。

据《 韩非子?说林上》载,隰朋随齐桓公、管仲率兵北伐 孤竹(今河北 卢龙南),春往冬返,回国时大军行至山中,一时寻不到水源,大家非常着急。隰朋对大家说:“蚂蚁冬天居于山之阳面,夏天居于山之阴面,因为蚂蚁近水而居,顺着蚁穴挖下去,必能得到水。”兵士们找蚁穴挖掘,果然得到了水源。在大军断了水源的严重关头,隰朋巧妙地借用蚂蚁的生存本性来探掘水源,将动物的自然之性利用于人的特定目的,表现了他高超的智慧和天才。

隰朋在 齐国的外交方面还做了大量实际的工作,贡献巨大,多次见于《春秋左传》的记载,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平晋之乱。 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葵丘之会后不久, 晋献公病逝, 晋国发生内乱,隰朋统率诸侯联军平定了晋国之乱,与 秦穆公之军共纳晋公子 姬夷吾于国,是为 晋惠公。第二年农历4月,隰朋作为诸侯联军的统帅,又与周王室的代表 周公忌父及大夫王子党共同为晋惠公举行了确立典礼。

隰朋还代表齐国主持了晋国与 戎狄之间的谈判,以抵御威胁中原的外来 侵迫。在史籍《左传?僖公十二年》中这样记载,“王以戎难故,讨 王子带。秋,王子带奔齐。冬, 齐侯使 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意思是说, 周平王因为 戎人的祸难缘故,攻打王子带。这年秋天,王子带逃奔齐国。冬天, 齐桓公派 管仲让戎人与周王讲和,派隰朋让戎人与 晋国讲和。隰朋又会合诸侯筑城于缘陵,把备受荆楚淮夷侵迫的 杞国迁至那里安置。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齐国的实力,巩固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对隰朋最了解,因而对他的评价也最全面公允的莫过于管仲。据史籍《管子?戒篇》中记载,管仲病重,齐桓公前去探视,询问万一其病不治,谁是接受相职的最佳人选。管仲答道:“隰朋可以,隰朋的为人,眼光远大而能虚心 下问。其志也,愧不若黄帝,而哀莫若己者。以善胜人,不一定能服人;以善陶冶人,没有不服之人。对于国政该不管的不管,对于家事不必知的不知,举重而若轻。这只有隰朋能够做到。且隰朋的为人,在家不忘公务,在公门不忘家事;侍君无二心,也不忘自身;用齐国的货币救济过路的难民,受惠者却不知道是他做的。隰朋是大仁大德之人。我认为能根据变化的形势与百姓共荣辱,然后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是隰朋啊。”

但是 管仲又接着感叹说:“天之生(隰)朋,以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预言了隰朋也将不久于人世,随己而亡,不能久理齐政,所以哀叹不已。

果然,在管仲去世十个月后,隰朋也相继去世了。 齐桓公大恸!

叔向称赞齐桓公有 鲍叔牙、 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有 莒、卫以为 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

宁戚

甯戚,春秋卫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时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现代甯 姓始祖,春秋莱棠邑(今青岛 平度)人, 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 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 齐国大司田,为 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甯戚出生于卫国乡下的贫困家庭,后来齐国齐桓公的大臣,与 管仲、隰朋、宾胥无、鲍叔五人皆为齐桓公功臣,在齐桓公称霸中起到重要作用。

甯戚,春秋时 齐国大夫。其籍贯说法不一,道光《平度州志》认为:“甯戚,莱之棠邑人”(古城在今平度 门村镇唐田村)。《 管子》《 吕氏春秋》《 史记》则认为:“甯戚,卫人”(今河南境内)。

甯戚出身微贱,早年怀才不遇,曾为人挽车喂牛。直到有一天得遇慧眼识英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 齐桓公和 管仲,才被齐桓公举火授爵,拜为大夫,后又官授大司田,分管 齐国农业,成为齐桓公的股肱之臣,与管仲、 鲍叔牙等一起辅佐齐桓公建立了“九和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霸业,使齐桓公成为“ 春秋五霸”之首。

甯戚:生卒年不详,卫国(今河南获嘉)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甯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甯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甯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甯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甯戚,帮助齐桓公用好甯戚之长。他建议立甯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甯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甯戚。甯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甯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甯戚著有《 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甯戚,仁途屡遭磨难,能由一个放牛青年走向参与国政的高位,得益于自作的《甯戚 饭牛歌》:

南山灿、 白石烂,中有鲤鱼长 尺半。

生不逢尧与舜禅, 短褐单衣才至 _。

从昏 饭牛至夜半, 长夜漫漫何时旦?

这首著名的《甯戚饭牛歌》真实地表现出了 怀才不遇之士自求用世的复杂心态。甯戚放牛的史实,至今在李园街道办事处柳行头村存有“甯戚大夫饭牛处”的石碑的佐证。据《 东周列国志》载,周厘王二年(公元680年)春,齐王国攻打宋国,齐桓公先派管仲率一部分军队出发。一天,军队到 p山(山东临淄附近),管仲见一放牛青年冲他疾击牛角高歌,气质非凡,即派侍从把他招来,管仲问其姓名,答曰:“卫国百姓,姓甯名戚”。管仲叩其所学,甯戚 对答如流。管仲叹道:“豪杰辱于 泥涂,不遇汲引,何以自显?我国国君大部队在后,不过几日到此,我写封信你去拜见国君,必当 重用。”数日后,齐桓公大军到此,甯戚又唱起《甯戚 饭牛歌》。齐桓公闻听此歌甚感惊奇,派人将甯戚叫至跟前,问其姓名后,桓公说:“寡人率领诸侯征战天下,百姓 安居乐业,草木沾春, 舜日尧天不过如此,你说不逢尧舜,又说u2018 长夜不旦u2019,你是放牛的为何要讽刺朝政?”甯戚据理争辩,有些言辞冒犯齐桓公。桓公大怒,命令斩首。甯戚 面不改色,仰天叹道:“桀杀 龙逢,纣杀比干,今甯戚为第三个!”这时身边大臣隰朋上奏说:“此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惕,非寻常放牛的。”桓公转念一想,怒气顿消,对甯戚说:“寡人聊以试子,子诚佳士”。这时,甯戚从怀里拿出管仲的亲笔信,桓公阅后说:“既有管仲的书信,为何不早呈上?”甯戚说:“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君如恶直好谀,以怒气加臣,臣宁死也不自荐”。桓公听后非常高兴,即拜甯戚为大夫,与管仲 同参国政。甯戚不负厚望,屡建战功。后又长期任大 司田(农官)。他管理农事,奖励 垦种,薄取租赋,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并著有《相牛经》一卷。他仕途四十余年,对齐桓公完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起了重要作用。

王子成父

王子成父, 周桓王次子,生于桓王三年 甲子(前717年),原为东周都城 洛邑王城的 城父(古文通假称为成父,相当于现代的 首都市长 警备区 司令员),故尊称为“王子成父”,避“子克之乱”奔齐,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 管仲(前724―前665)的辅助下使齐成为强国, 管仲曾推荐成父为齐国 大夫,后迁 大司马,成为齐恒公手下第一大将,遂定居齐国都城 临淄。

司马迁的《 史记》中两次提到 王子成父。第一次是《 太史公自序》中将王子成父与 吕尚、 孙武、 吴起并称为《 司马法》的发展者之一;第二次是《 律书》中记载:“晋用 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从这两次记载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将王子成父在 齐国的功勋,与孙武的在 吴国功勋并谈,从中可以看出王子成父对齐国的影响极大,其功勋不输于孙武、吴起。

西汉 刘向《说苑-君道》: 齐景公问于 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此非臣之所复也。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会不给,则隰朋侍;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 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 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景公曰:“善。吾闻高缭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

宾须无

宾须(胥)无,男,公元前685~前641年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其为史书记载的宾氏最早一人,现被宾氏后人尊为宾氏始祖。宾须无曾与管仲、隰朋、鲍叔牙等辅助 齐桓公称霸,史有齐桓公始霸的详细记载。《东周列国志》第19回,多处记述有齐大将军宾须无常带兵作战的记实。该书亦记述有齐桓公在册封功臣官爵时,管仲对宾须无的评价:“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同时史书中还称宾须无、管仲、隰朋、鲍叔牙、宁戚五人为齐国“五贤人”。在齐国,“五贤人”皆直接听命于国君,对国君负责,故“五贤人”当属位列三公。其事迹主要见于《左传?昭公十三年》、《史记?齐太公世家》、《管子》之《大匡》、《小匡》、《戒》、《小问》等。

宾须(胥)无是桓公重臣,为桓公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诸书在论说桓公辅臣时,多提及宾须无。《 国语?齐语》说桓公“唯能用管夷吾、宁戚、隰朋、宾须无、鲍叔牙之属而伯功立”。《说苑?尊贤》说:“春秋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皆叛不朝;众暴寡,强劫弱;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之不绝若线。桓公于是用管仲、鲍叔、隰朋、宾须无、宁戚,三存亡国,一继绝世,救中国,攘戎狄,卒胁荆蛮,以尊周室,霸诸侯。”《新序?杂事第四》载晋平公问叔向。当年齐桓公称霸,是臣之力还是君之力,叔向说:“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缝,宾须无善纯缘,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由此可见宾须无对桓公称霸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郭牙

东郭牙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谏臣,是 齐桓公时期的五杰之一,由齐国名相管仲所推举。管仲在推举东郭牙时曾说:“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出自《管子》,亦见于《吕氏春秋?审分览》)

在齐桓公欲立管仲为“仲父”时,东郭牙曾说:“以管仲之能,乘公之势以治齐国,得无危乎?”。

齐桓公想攻伐莒国,本来这事就齐桓公和管仲两人知道,而实际上却是国人皆知。管仲知道此事定是由东郭牙传出,于是质问东郭牙。“管仲曰:u2018子何以知之?u2019曰:u2018臣闻君子有三色,是以知之。u2019管仲曰:u2018何谓三色?u2019曰:u2018欢忻爱说,钟鼓之色也;愁悴哀忧,衰之色也;猛厉充实,兵革之色也。是以知之。u2019管仲曰:u2018何以知其莒也?u2019对曰:u2018君东南面而指,口张而不掩,舌举而不下,是以知其莒也。u2019”东郭牙在他这个独创的“三色理论”上总结道:“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夫知者之于人也,未尝求知而后能知也,观容貌,察气志,定取舍,而人情毕矣。”(出自《 韩诗外传》卷四)

上一篇:秦陶彬

下一篇:斯科特·布朗(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