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达三

时间:2024-01-07 03:57:05编辑:小简

石川达三的个人简介

石川达三(1905~1985)生于秋田县平鹿郡横手町。1924年关西中学毕业。1925年入早稻田大学,中途退学,在《国民时论》社任编辑。1930年移居巴西,半年后回国,仍在《国民时论》社任职,写了游记《最近南美往返记》(1930)。1932年任《摩登》等杂志编辑,并参加《新早稻田文学》、《星座》等同人杂志的工作。

简介

石川达三的小说《苍氓》(1935),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写日本贫苦农民在移居巴西前后所遭受的苦难,获第一届芥川奖。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被日军攻克陷落,12月29日,石川达三作为《中央公论》的特派作家,被派往南京,并约定为《中央公论》写一部反映攻克南京的小说。石川达三从东京出发,翌年1月5日在上海登陆,1月8日至15日到达南京。

履历

石川达三到达南京的时候,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血迹未干,尸骨未寒。石川达三虽然没有亲眼目睹南京大屠杀,但却亲眼看到了大屠杀后的惨状,并且有条件采访那些参加大屠杀的日本士兵们。他根据实地观察,写了《活着的士兵》(1938),描写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屠杀我国人民的暴行,客观上起了揭露日本侵略军队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作用,遭到日本军部的查禁,被判处徒刑四个月,缓期三年执行。之后,他在军部的压力下,写了《武汉作战》等,肯定侵略战争。他还写过一些具有风俗派倾向的作品,如《堕落的诗集》(1940)、《恶的愉快》(1954)、《在自己的洞穴中》(1955)等。

战后

战后恢复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大多数作品反映战争期间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战后人民为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的斗争,以及揭露社会的弊端。代表作品《风中芦苇》(1951)描写一个杂志社的社长对侵略战争持消极抵抗的态度,揭露战争发动者的野蛮行为。《人墙》(1959)以一九五七年发生在佐贺县的日本教职员工会反对“勤务评定”的斗争为背景,描写一个热爱教育工作、富有正义感的年轻女教师,在封建势力相当强大的小镇上,冲破重重障碍,奋起参加教职员工会的斗争的故事,小说引起巨大反响。《破碎的山河》(1964)以战后一个垄断资本家为主人公,对他的为人和事业进行了批判。《金环蚀》(1966)是写日本保守党内部由于一件贪污行贿案引起的勾心斗争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垄断资本集团为了扩大政治及经济势力,在竞选中进行的一笔笔“肮脏的交易”。作品指出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欺骗性。书中说,资产阶级政治,“四周虽闪耀着金色的光辉,核心是一团漆黑”。1968年出版的《青春的蹉跎》,获1969年菊池宽奖。1951年出席在瑞士召开的世界笔会大会,1952年起担任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1958年参加反对政府修改《警察职务执行法》,1959年参加反对《新日美安全条约》的斗争,1960年发表《我的少数人意见》,1962年出任日本工会总评议会刊物《新周刊》的社长。石川达三一生写下了中、长篇小说40余部。1972年日本新潮社出版了《石川达三全集》,共25卷。

长篇小说作品

《苍氓》(1935)   《心猿》(1937)   《背阴的村子》(1937)   《活着的士兵》(1938)   《并非没有希望》(1946)   《风中芦苇》(1951)   《人墙》(1959)   《充实的生活》(1961)   《我们的失败》(1962)   《金环蚀》(1966)

《贻误青春》1968)等

以作恶为乐

《以作恶为乐》是日本著名作家石川达三先生一部极具可读性的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在我国首次翻译出版。作者在这部作品中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极端自私、凶残愚蠢、荒淫无耻、可悲可恨而又可恶的小人物:他为了寻求刺激,诱奸女职员;他借了同事的钱,不但赖账,还奸污那个同事的妻子;他的女友康代债台高筑,向他借钱,他乘人之危,夺取她的贞操;他怀疑胁坂与他妻子通奸,便对胁垢百般敲诈,敲诈不成,恼羞成怒,就用鞋带将其勒死。其罪行败露后,他怕受极刑,纵身跳楼,想了此罪恶的一生,但自杀未遂,最终躺在医院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目录

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面旗帜――金中译“石川达三作品系列”序

1、忙碌与无聊

2、失败的人群

3、妻子和女儿

4、站在相反的立场

5、临场发挥

6、无聊的星期天

7、不可思议的女人

8、上升气流

9、胸中的污泥

10、冬之花

11、追逼

12、悬崖

13、坠落

14、斗智

15、壁中

16、无明

译后记

上一篇:上别府仁资

下一篇:齐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