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谷子的个人简介
琴谷子,男,著名斫琴师、闽越古琴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文化创意学者。闽江学院《古琴与中国文化》、《古琴演奏技法与鉴赏》课程主讲教师,博士研究生、曾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专业、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数字音乐方向)专业(硕士),在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学习。民建福建省委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委员、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州琴谷书院(古琴与中国文化网)山长、斫琴师、闽江学院古琴社指导老师。
创立琴谷书院
2010年,由琴谷子先生创建了琴谷书院,传承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建制与精神、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精华、并结合当代科学与知识进行创新,主要从事中西合璧新型的民间学术研究与教学。
一百多年来,中西文明的碰撞,西学东渐迄今,中华传统文明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但她仍以博大的胸怀、蓬勃的生机、海纳百川的气势,容汇了一切有利和不利的舶来文明,然后通过历史的沉淀净化,重新为世界所瞩目。今天的人类社会,工具理性的发展,即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信息化工商社会时代,传统的人际关系、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均以物质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被套上了枷锁;而一些虚假的、伪善的价值体系,借助于高速信息时代这台机器进行运转,使财富向社会少数人聚敛,这一现象在现今社会达到了顶峰,造成人心的严重失衡,被生命的共同心灵诉求所唾弃。最终,这种唾弃必定能为普世价值战胜虚假和伪善以使道德人性受到重视这一事实提供最大的动力。我传统文明只有在这一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经受住考验,才能凝聚最大的世道人心,重登世界文明之巅。为了迎接这一伟大时代的到来,琴谷书院从自身做起,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沿,为现代工商社会弘道、布道,促成社会人心的共有精神家园早日重建,以期拉动我们这个社会中各利益集团的炎黄子孙共同参与。
琴谷子主要从事以下方面的研究方向:1、国学与中国化管理研究(企业文化与战略、中国化领导力、EAP中国化)、区域经济与公共管理研究; 2、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与信息人才孵化;3、古琴传习与琴学研究,古琴斫制与鉴赏,古琴与中国文化传播。同时,书院积极参与服务社会,多次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提供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企业管理、文化创意、信息化等培训与服务;与高校紧密合作,成立了海峡文创人才孵化站、闽江琴社、大唐古琴斫坊等机构,并在高校开设《古琴与中国文化》等教学课程;创建了《古琴与中国文化》网站和电子杂志,拥有3000多名网站会员,古琴行业一万多名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从中受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然而在近代社会不断自我更新的进程中,它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传统文化在社会近代化中的尴尬遭遇同样体现在古代书院身上。从历史发展角度讲,书院改学堂对中国教育以及学术文化思想,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书院千年的发展史上,有创新、改革,也有守成、衰落。历史证明,无论书院经历何种历程,千年书院,文脉永在,精神永在。今天,在“知识与道义”的感召下,传统书院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同样承担着重大任务,相信经过共同努力,一定能作出特殊而又重要的贡献。我们决心继承与弘扬先贤的文化精神,为中华文化的现代重建,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关于古琴与中国文化网《古琴与中国文化》是古琴垂直细分行业门户网站,同时汇集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古琴、古代人文、历史、易经、儒家、佛家、道家等,成立于2011年,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文修炼的精神家园!
网站主要有琴坛动态、雅集活动、琴人名家、视频欣赏、曲谱下载、音频吟唱、古琴斫制、七弦文化、古琴知识、国学、古琴、古代人文、历史、易经、儒家、佛家、道家等栏目。
古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她以深厚的内涵、高雅的形制、优美的旋律和沁人心脾的音色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在三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大量的古琴理论文献和曲谱。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乐器为世界人民所关注。
三千年的古琴理论和实践证明了,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她还能发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和调理身心的作用。这一深刻的内涵正是古琴区别于其他乐器的重要特征。然而,在复兴古琴的热潮中,人们的注意力更多侧重于古琴的技法和演奏,而忽视了古琴修身养性、调理身心的重要作用。这使得古琴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变得单薄而无力。
本站在保护和弘扬古琴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在重视演奏技巧的同时,更加注重古琴修身养性的功能,提倡做一个品德高尚的琴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琴人,做一个全面传承古琴文化遗产的琴人。
关于闽江琴社闽江琴社是福州琴友、福州高校教师、高校在读学生中对古琴有一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自主创立的以琴学研究为主的文艺兼学术性质的团体组织。本着“以琴养心,以琴会友,以友辅仁”的宗旨,通过讲座、研讨、座谈、演奏和学术交流等形式,开展古琴教学及古琴文化理论研究,弘扬中国传统古琴文化,提高社员的琴学修养,更好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发扬琴道,净化人心。
关于琴谷书院古琴斫坊福州琴谷书院古琴斫坊坐落于历史文化古城福州,由琴谷子先生创建。琴坊斫制的每张古琴都精心匠制,精心选材,精细制作。每张古琴的音色纯正,以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工艺,制作桐木、老杉木等贵重木材的高档古琴。在古琴漆艺方面,传承、依托了福州市漆艺基地精湛的漆艺技术。漆艺和木质所形成的特殊工艺,外观采用清水手工打磨工艺,使乃古琴音色优韵,手感舒适。
琴坊研制的古琴特点:琴体振动充分,高、中、低音平衡丰满,上下把位通透,七根弦协调,发音灵敏,韵味浓郁,无沙音、打板,频响较宽。古琴整体稳定性良好,环境变化干扰影响极小。古琴声音浑厚、透亮、纯净;桐木古琴、明朗、细腻;杉木古琴圆润、浑厚。
名人题词《古琴与中国文化》、“闽江琴社”均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名古琴专家郑珉中先生题词。
郑珉中,男,汉族,1923年生于北京,原籍福建闽侯,寄籍四川华阳。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研究方向
1、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艺术管理、数字音乐、古琴与传统文化数字化;
2、古琴传习与琴学研究,古琴斫制与鉴赏,古琴与中国文化传播。
主持参与科研课题
主持科研课题:福建省教育厅A类:1、《基于TRIZ理论的闽台高校“创新、创意”型人才培养借鉴与应用研究》,2、《闽台文创产业对接基础与对接方式研究》,3、《闽台文化创意与信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比较与借鉴》;福州市政协2012年十大调研课题:《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副主持人:担任福建省教育厅《闽台高校合编教材专项资助计划》科研课题副主持人、福建省A类人文社科研究两岸职业教育专项重点课题《海峡两岸大学生交流学习服务与管理体系研究》科研项目副主持人、福建省教育厅、福建财政厅“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老师。
获奖情况
浙江省政府办公室三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浙江省优秀课题三等奖。国家劳动保障部征文二等奖。闽江学院第四届“师德之星”。
著作文章作品
琴学著作《斫琴-闽越古琴传统制作技艺》、《古琴与中国文化教程》;《梅花三弄》(古琴散文诗)发表于《福州民建》杂志(2012年第3期);《风求凰》(古琴散文诗)发表于《福州民建》杂志(2012年第4期)。《富士康事件的三重反思》发表于《广告大观(综合版)》2010年07期。《闽越古琴传统制作技艺》发表于贵州文联《音乐时空》杂志,2013年7月份。《福州古琴传统制作技艺-闽越斫琴法》发表于文化部《演艺科技》杂志,2013年7月份。《古琴音乐与领导者的修身养性。《关于打造平台推动榕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建议》被2013年2月27日中共福州市委办公厅《民情专报》采用,3月11日,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杨岳书记审阅后在该信息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福州市政府分管领导及有关部门应予以重视。
斫琴闽越古琴传统制作技艺作者:琴谷子
古琴简介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h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闽越古琴传统制作技艺
制作古琴作为一门古老的手艺,近些年逐渐被挖掘出来。古琴斫琴师琴谷子,曾从各地斫琴师中学到传统的斫琴技艺,保留着传统制作古琴的手艺。
一张古琴的制作工艺,简要概括分为11环节与步骤,就按照古琴制作工艺的先后顺序作为介绍的步骤。
第一步:选材
第二步:制作面板
第三步:制作底板
第四步:合琴
第五步:制作附件
第六步:刮灰胎
第七步:安装琴徽
第八步:髹漆
第九步:安装雁足
第十步:上琴弦
第十一步:调音
作者:琴谷子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篇 琴器篇 8
第一章、 古琴基础知识 9
第一节、印象古琴 9
第二节、古琴结构简介 12
第三节、定弦与常用调式 13
第四节、古琴的音色和音域 17
第二章、闽越古琴传统制作技艺 19
第一节、闽越古琴传统制作技艺 19
第二节、传统技艺的特点与古琴特色 19
第三节、原材料特性 20
第四节、制作工序 20
第三章、古琴鉴赏与收藏 28
第一节、古琴的鉴赏与识别 28
第二节、选琴的一些问题 30
第二篇 琴艺篇 33
第四章、古琴弹奏概要 34
第五章、琴的摆放、弹琴坐势、指甲修养与保养 37
第六章、识读减字谱 39
第七章、右手基本指法与演奏方法 41
第八章、左手基本指法与演奏方法 49
第九章、其他基本指法与符号 56
第十章、古琴音位图 58
第十一章、琴谱 62
第一节、经典古曲 62
01、仙翁操 62
02、秋风词 63
03、良宵引 65
04、凤求凰 68
05、湘江怨 70
06、酒狂 73
07、阳关三叠 76
08、关山月 79
09、普庵咒 81
10、平沙落雁 95
11、长门怨 100
12、梅花三弄 104
13、流水 112
14、广陵散 123
第二节、现代乐曲 141
01、康定情歌 141
02、送别 142
03、相思曲 142
04、牧羊曲 144
05、沧海一声笑 146
06、月朦胧 鸟朦胧 147
07、小城故事 148
08、佳人曲 149
10、菊花台 151
11、四张机 153
12、长相守 154
13、有所思 156
14、枉凝眉 157
16、卧龙吟 161
17、青花瓷 163
18、摇篮曲 166
19、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 167
20、樱花 169
21、映山红 170
22、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71
23、浏阳河 174
24、盼红军 177
25、茉莉花 178
27、长征组歌 180
28、北国之春 181
29、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182
30、山水情 183
31、春风 188
第三篇 琴学篇 195
第十二章、琴史述略 196
第一节、先秦时期 196
第二节、两汉魏晋南北朝 197
第三节、隋唐两宋 198
第四节、元明清与近现代 200
第十三章、古琴与文学、美学 202
第一节、古琴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202
第二节、琴诗集成 203
第三节、古琴与美学 209
第十四章、古琴与中医养生 212
第一节、寓乐于教,琴能养德 213
第二节、中正平和,琴能养性 214
第三节、畅情舒郁,琴能养疾 215
第十五章、琴律 216
第一节、琴律发展与律制 216
第二节、律学特点 216
第三节、律名律高、琴律琴调 217
第十六章、琴派 219
第一节、琴派形成 219
第二节、各琴派简介 220
第四篇 琴道篇 225
第十七章、古琴与儒家 226
第一节、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 226
第二节、古琴蕴涵的礼乐精神 227
第三节、古琴的社会功能 228
第十八章、古琴与道家 229
第一节、先秦神仙方士琴人 229
第二节、两汉魏晋南北朝道教琴人 230
第三节、隋唐五代道教琴人 231
第四节、宋元道教琴人 233
第五节、明清道教琴人 234
第十九章、古琴与释家 237
第一节、古琴中的琴僧众多 237
第二节、释家的古琴美学 237
第三节、释家的琴乐代表作 238
参考文献 240
感谢及后记 241
举办艺术展
闽江琴社“文化?科技?创意”人物展 ―名人?音乐?艺术(2012-12-04 );福建古琴艺术研究会走进闽江学院古琴艺术展活动(2012-12-28);闽江学院海峡学院举办古琴知识展(20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