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慈航

时间:2023-12-31 12:01:48编辑:小简

释慈航的个人简介

释慈航(1893年-1954年),俗名艾继荣,字彦才,闽北建宁人,著名台湾佛教僧人,也是台湾第一位肉身菩萨。

慈航法师一生追随太虚大师,以实现人间佛教为理念。在国民政府撤退来台湾之际,创建台湾第一所佛学院,为中国佛教在台湾的开展打下基础。虽然在台湾只有六年时间,但对台湾佛教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生平

其父名艾炳元,为喇户盟国子监生,以教私塾为生,母亲姓谢。十岁时母亲过世,因家贫,只上过七年私塾,13岁开始学习裁缝,自谋生计,因为曾至寺庙缝制僧服,开始有出家念头。17岁时父亲过世,至泰宁峨眉峰,自忠上人门下剃度出家。

1911年,随自忠上人赴九江能仁寺求具足戒,离开其师,开始在江西、南京一带游历。曾在谛闲大师门下听经,从度厄长老学习净土宗。

1927年,就读于厦门南普陀闽南佛学院,因为文学程度较差,曾被教务处大醒法师训诫。慈航法师虽然语文程度不佳,但仍希望亲近太虚法师,1929年又至南京毗卢寺太虚大师创办的“僧伽训练班”就读,并任庶务。当时太虚法师正游历西欧,训练班由唐大圆居士主持,因此种下慈航法师学习唯识学的因缘。同年,任安庆迎江寺方丈,参加法舫法师与唐大圆居士在武昌办的佛学函授班,苦读《唯识讲义》。

1930年,随太虚法师至香港弘法,一心追随太虚大师。1931年,慈航法师与优昙法师至印度参礼,后独自至缅甸仰光弘法。1933年,在仰光创办中国佛学会。1935年,由仰光返回香港、广东弘法,协助太虚法师四处演讲,声望开始逐渐上升。

1940年,太虚大师组织中国佛教国际访问团赴南洋,宣扬对日抗战的理念,慈航法师随行。开始长住南洋,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弘法,深受中国侨民支持。

1943年,由槟城的菩提学院移至新加坡灵峰菩提学院,闭关阅藏三年,创办人间佛教月刊。

1948年,应台湾中坜圆光寺方丈妙果老和尚邀请,来台湾主持台湾佛学院,收容并教育中国逃难至台湾的僧人,将中国佛教的影响力推展到台湾。但因来台逃难的僧人太多,圆光寺无法负担,慈航法师与妙果法师意见不合,将院务交给台中来的圆明法师后,慈航法师带领数十名学僧,至基隆月眉山的灵泉寺,参加灵泉佛学院。不久,因为经济困难,慈航法师又至狮头山,向各寺院请求支持,开办狮山佛学院,但同样因经济困难,不久就停办了。

1949年,圆光寺的台湾佛学院停办,慈航法师带领学僧至新竹灵隐寺,遭人密告是匪谍而下狱。佛教界表现冷漠,同为太虚门下的大醒法师也拒绝伸出援手。但因得到居士董正之、孙张清扬(孙立人将军夫人)、李子宽及台湾斌宗法师的援手,得以出狱。出狱后,与斌宗法师结为知己,但仍然需要东躲西藏,经济仍然困难。南洋的信徒曾经来信邀请慈航法师回南洋,但慈航法师放心不下来台的学僧,决定与他们共进退。

1950年底,受汐止静修禅院达心、玄光比丘尼的邀请,至静修禅寺讲学,并筹办弥勒内院,成立弥勒内院护法会。当时台湾并没有佛学院,弥勒内院成为当时最有规模的佛教学院,并为从中国逃难至台湾的僧侣提供庇护。慈航法师认为教育、慈善、文化是佛教最大的志业,并以此理念努力弘传佛教。

1952年,李子宽与大醒法师接洽新竹青草湖灵隐寺的无上法师,决定在灵隐寺开办台湾佛教讲习会。因大醒法师脑溢血过世,至香港邀请演培法师来台湾主持。印顺导师及其弟子随后来台湾,赴日本参加第二届世界佛教友谊会,之后住台北善导寺,引起不同派系的佛教人士不满,发动围剿印顺的运动。慈航法师当时在弥勒内院的法华关房闭关,不断有佛教界人士来访,指称印顺法师所著《净土新论》非难大乘佛教,要求慈航法师出面攻击印顺法师。演培法师恰巧到访,为印顺法师辩解,并引用印顺法师的中观著作来证明,慈航法师因此没有发表攻击印顺法师的文章,但透过演培法师向印顺法师示警,要他多加小心。

1954年农历四月四日,慈航法师过世,死后肉身不腐,成为台湾第一位肉身菩萨。

资料

最早在台湾弘传唯识的法师。法师俗姓艾,名继荣,字彦才,福建建宁人,幼失估恃,十七岁时,礼泰宁县峨嵋峰自忠和尚剃度出家,翌年受具戒于九江能仁寺。行脚各方,礼九华、天台、普陀等名山,亲近各方大德。民国十六年入闽南佛学院就读,未满半年,因故退学。十八年主持安庆迎江寺,二十年以到香港讲经因缘,继而到缅甸弘化,在仰光创立中国佛学会。二十九年随太虚大师访问东南亚各国,之后在星洲弘化。三十七年受台湾妙果法师之请,来台创办台湾佛学院。三十八年大陆撤退,逃难来台的青年学僧,多以法师为依止。后为安置来台学僧,在汐止成立弥勒内院,聚众讲学。并开讲楞严、唯识、因明等大乘经论。他常到各地作通俗演讲,说理圆融、喻解详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法师天资欠敏,幼年失学,根基并不算好。住持迎江寺时期,自憾身为住持,岂能不通经论,于是发愤为学,曾向武昌佛学院函购得唐大圆的《唯识讲义》,随身携带,随时苦读,数年之后,终于贯通。抵台湾后,他是第一位弘扬唯识的法师。四十三年(一九五四)法师示寂于弥勒内院,世寿六十,僧腊四十有二。遗体伽趺盘坐缸内,三年后开缸,肉身不坏,成为台湾第一位肉身菩萨。他生前的著作由后人辑为《慈航法师全集》其中包括《成唯识论讲话》,《相宗十讲》、《大乘起信论讲话》,及《菩提心影》等。

(1895~1954)福建建宁人,俗姓艾。字彦才。号继荣。幼失怙恃,年十七礼拜自忠和尚为师。次年,受具足戒于九江能仁寺。曾遍礼九华、天台、普陀等各处道场。学禅于常州天宁寺、扬州高F寺;游学于谛闲法师之门;复于度厄法师座下习净土。民国十六年(1927)入闽南佛学院,亲近太虚大师,受其薰陶,而有革新佛教之志。此外,又曾亲近圆瑛法师。师曾两度闭关,阅藏六载。十八年主持安庆迎江寺,致力于弘法事业,倡言改革僧伽,整顿佛教,尝创设中国佛学会于缅甸仰光。二十九年随太虚大师访问东南亚佛教国家,继而留居马来西亚,创办星洲菩提学院、星洲佛学会、怡保佛学会、槟城佛学会等机构,并发行“人间”月刊,极力推行佛学社会化,南洋佛教由是大兴。三十七年至台湾中坜主持妙果法师所办之台湾佛学院,僧俗兼收,开台湾佛教之新纪元。旋为安置大陆来台之僧青年,乃于汐止成立弥勒内院。并开讲因明、唯识、楞严等大乘经论,尽心致力于教育弘化。四十三年五月示寂,世寿六十,僧腊四十二。遗体跏趺盘坐于缸内,并安置在静修院后山。三年后开缸,肉身不坏,教界传为美谭,并建慈航堂,以纪念其德业。后人辑其遗著成“慈航法师全集”行世。p5803

FROM:【佛光大辞典】

现代中国名僧。福建建宁人。俗姓艾。字彦才,号继荣。自幼父母见背,乃投泰宁峨眉峰,礼自忠为师;后于九江能仁寺受具足戒。自此遍礼九华、天台、普陀等道场,复于常州天宁寺、扬州高F寺学禅;并曾于高F寺代理寺务。

民国十年(1921),入闽南佛学院,亲近太虚。尝两度闭关,阅藏六载。民国十七年,任安庆迎江寺住持。先后曾创办佛学研究部、僧伽训练班、义务夜校与国民学校。十九年,赴南洋弘法,于仰光创设中国佛学会。二十四年返国,于长江流域各地随缘说法。二十九年,随太虚访问缅甸、锡兰、印度等国,宣传抗战国策。旋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弘法。先后创办星洲菩提学院、槟城菩提学院、星洲菩提学校、槟城菩提学校、星洲佛学会、怡保佛学会、槟城佛学会等,并发行《人间》月刊。

民国三十七年冬,应台湾中坜圆光寺妙果之请,来台共同创办台湾佛学院。未几,于汐止成立弥勒内院,专供大陆来台之僧青年安居,并为之开讲因明、唯识、楞严、楞伽等诸大乘经论。

民国四十三年五月六日,因脑溢血而示寂。遗命以跏趺盘坐之肉身置于缸中。三年后,弟子依其遗嘱开缸,全身不坏,乃装成金身,并建慈航堂以纪念之。其著述多种,被辑为《慈航法师全集》行世。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渡一切众生为“大愿”,运用大智慧,把众生从生死苦海中运到解脱的“彼岸”,称为“慈航”。如南朝梁·萧统《开善寺法会》诗:“法轮明暗室,慧海度慈航。”又如《花月痕》第五二回:“万顷碧波,都成觉海;前重苦海,尽泛慈航。”寺院中观音菩萨像上,往往悬有“慈航普渡”的匾,即此意。“慈”为“与乐”,“悲”为“拔苦”。“慈航”之“慈”是兼慈和悲二义而言的。“慈航”又称为“大愿船”。如《净土论》:“菩萨乘大愿船,往生死海,就此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如是送至西方。”指菩萨以“愿力”普渡众生。又称为“般若船”。如《大悲经》偈云:“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般若,意为大智慧,谓菩萨以智慧普渡众生。

上一篇:沈晗扬

下一篇:石丹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