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浩

时间:2023-12-28 21:48:44编辑:小简

孙景浩的个人简介

孙景浩,1963年生于辽宁,久居上海。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浦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多幅作品在国家级画展中获奖,发表于多家报纸与刊物、入编多部画集,并在国内外,举办多次联展览。

艺术风格

创造图式历来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景浩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来抒写山水之性情,造化之神迹,创造自己的山水画表现图式,在近段时间画坛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研究中国画,不仅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新的阐述与拓展,而且在长达几十年里,把中国山水画置于开放的现代文化大背景后,以学问化的研究姿态,形成了兼融范宏与清朗、朴素与幽茂的艺术风貌,绘画语言追寻本土文化精神,具有时代性和视觉冲击力。

作品介绍

景浩前期山水的风格,张扬自己作为北人的豪迈为重,画中之山大多独立,常有所临北宗画派之痕迹,正是这番苦功才有了景浩创新的第二部曲――寻找太行的时代风貌与古人精神的契合点,这一定位为他个人绘画语言的确立奠定了纯正的基础,大气生趣、风格高古、情境交融。正如宗白桦所言:“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u2018意境u2019”。景浩追求的正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大美境界。

艺术的广大犹如人生,如今已久居上海的他对山川又有了新的感悟,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而空则“灵气往来”。如果说第二阶段景浩笔下是密实的北宗山水,那么现今置身江南山水的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三部曲。

山为脉络以石作文章

景浩的绘画,缘起于山,山之本“三竖”也,太行山如丰碑般诠释着山之精神,景浩画中之山以骨造神,景退神显。古人对于山也就是对石的理解是器,如同古史讲的“石器时代”,在不断的对石的发掘中对山石的貌有神一般的崇敬,有了对山神的超然想象,作品便抹上一层神秘抒情的色彩与宇宙洪荒的远古,这种情与境的交织,传递着画家的天地情怀,他将山石排叠进行趣化创造,山脉走势、勾勒皴染、杂树苔点组合

成人文的生命整体。虽然景浩选择了具有深邃画意的龚贤、王蒙一路的画风,但他对自己画太行山的那种层层峰峦、纵横气势的山水深有体验,往深幽里进,向纵横宽广外去,无论是鸿幅巨制还是盈尺小品都有其特点,表现在其一:千岩万壑归为一大开合,其二:笔墨语言体现山石精神,其三:边角处理增加空间感。

从景浩近年来重彩墨韵山水作品中不难看出,大小相间的山石近观前后掩j、块块生趣,远视整体统一浑融一片,化无限为有限,在有限中积淀无限,“参伍错综,主宾相顾,纵块数甚多,总要连络有情,勿令块块可以单取出”(《南宗抉秘》)。艺术境界决定画格高下,而笔墨语言又是画面气韵境界生成的关键所在。正如邵大箴先生所说:“中国画的笔墨是有精神内涵的,作画者不能否认笔墨,应该张扬笔墨的精神”。山石树木关键求其神韵和性情,这样就生动鲜活。生动鲜活关键在于用笔用墨,用笔要有弹性、力度和活力。景浩把山石的勾勒形象地比喻:不能似十指交叉般的粘牢,也非包粽子式的紧实。应在具象又抽象的笔墨语言中,植根传统,溶入现代人新的视觉形象及意象符号。景浩善用湿笔淡墨做为虚与实的媒介,很好地体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笔墨意蕴。值得一提的是景浩还十分注重边角处的笔墨处理,他认为边缘不是终结而是扩展,好作品应使观者神游画外,遐想无穷。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景浩将以石作文章的精神完全融进了自己的画面,目极八荒、神与物游,弃形质而尚意韵。

艺术探索阐释绘画之道

景浩对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实质自有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一幅好的山水画应该是虚和的,神道,神秘,幽深,是心灵的放逐、精神的远游。

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再加之对艺术的敏感天性,景浩在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上“悟”得一番心得,“当下人们都学黄宾虹,如学一种风格,会陷入到一种不假思索的习,你习黄宾虹,我学黄宾虹,天下都是黄宾虹,把“学”理解为“抄习”,失却了精神内涵”。他说“绘画技法和画家的风格语言不一样,学者应该学别人的技法,不要学别人的语言和风格。黄宾虹的技法如何运用都没有问题,但如果你学他的风格便死路一条”。

景浩在创新上认为,“笔墨追求趣味,创作当代绘画之趣,乃大趣,要有浩然之气、高雅之气”。“艺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君子之交”。

奖项与荣誉

2011年作品《翠岭人家》入选“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作品《春山祥居》获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2017年作品《丁屋岭之夏》入选201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艺术活动

水墨在线走进浙江海盐

韩国首尔中国文化交流展

2011中国美术家协会“雁荡采风行”

长沙――艺术交流活动纪实

2013年由浦东新区宣传部举办“默契自然---孙景浩个人画展”

2015年参加上海市美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上海艺术家作品展

名家点评

满维起(中国美术创作院创院、常务副院长)

孙景浩的山水画似乎没有什么固定的“图式”,这是因为,在“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与美学思想统领下,画家应目会心,物我交融,景象既异、心象亦异,如此笔下的艺术意象必然随之发生种种变化。对传统笔墨语言熟练而全面的掌握,使景浩能够根据创造不同艺术意象的需要而自如地选用不同的画法,而且能够保持一种品位纯正的审美气象。

曾先国(著名山水画家、山东美协副主席)

画格折射人格。景浩为人淳厚、谦和、淡泊功名、笑对人生,而于艺事则一丝不苟,执着追求,乐在其中,画界对他的基本评价是:传统功力深厚,画风苍辣中不失秀润,谨严中蕴含放逸,我同意这些看法,需要补充的是他的作品反映出一种沉静的、神闲意定的创作心态,乃是画家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

陈琦(中国美协理事 上海美协秘书长)

孙景浩的笔墨语言深刻的现实感觉与真实的视觉表达,在反复而艰难的对应组合中凸显出来,他是北方人定居上海多年,他将南北方地域文化和绘画元素恰到好处的融合一体,给人以耳目一心,画面华滋深厚又润泽充沛,笔墨层次显得丰富沉郁。以平中寓奇或雄奇磊落的结构显现出自然、鲜活、生动的细节,富有一种真切感人的魅力。画面的境界也从冷寂过度到平和、充盈、享和之中,体现了切近人生的审美情怀。

杜军(中国美协理事 中国美协展览部主任)

读孙景浩绘画风格多用湿笔积墨,勾皴点染一气呵成求得深厚,虚处处理薄中见厚;画面充满着生活情调和意趣,同时给人代入禅境、恬淡的境界。他属于忠于传统而又锐意创新的画家、同时又是博采众长又能恰倒好处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和时代契合的质点,绽放出辉煌异彩。

作品赏析

上一篇:史惟圆

下一篇:孙泱(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