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炳海的个人简介
姓名:孙炳海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6年1月
籍贯:浙江桐乡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简历
2018.6?--?至今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
2018.6?--?至今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2017.1?--?至今
浙江师范大学应用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6.10?--?至今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
2014.1?--?2018.5
浙江师范大学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
2014.1?--?2018.5
浙江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2014.1?--?2018.5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2010.7?--?2016.9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心理系副教授
2010.7?--?2012.7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
2009.6?--?2010.5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原师范司)培养处干部借调
1999.8?--?2009.4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研究方向
教师教育神经科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社会心理学
称号与资助计划
1.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入选人员(2020)
2.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第二层次(2018)
3.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7)
4.浙江省“之江”青年哲社学者称号(2011)
5.浙江省151人才梯队第三层次重点资助(2010)?
6.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人员(2007)
7.浙江省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2007)
8.浙江师范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2006)
教学成果奖
1.从习到惯-行而知理:小学生积极公民行为塑造的十年实践,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排名第一。
2.童趣?儿童立场?童真:幼儿园“立体式”绘本教学的十年实践,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排名第二。
3.基于实践反思性教学智慧提升的全员教研探索,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排名第四。
4.中小学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排名第二。
5.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培训模式,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2010),排名第三。
6.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培训模式的十年研究与实践,?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排名第三。
7.城镇重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机制的构建和实践,?温州市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排名第三。
社会公益与服务活动
1.主编(第二)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组织)《中小学生防疫抗疫心理调适手册》(2020)。
2.参与由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的浙江省中小学疫情防控心理微课录制,制作的微课《疫情与赋能》点击量超百万(2020)。
3.合作编写了《地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手册》,由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服务中心发放至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第一本心理危机干预科普读物(2008)。
4.参加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中国心理学会共同组织的心理学家讲坛活动,访谈“做自己的心理老师”专题(2007)。
5.“桑美”台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先后两次赴浙江温州苍南霞关与福建福鼎沙埕地区对学生与教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2006)。
科研成果
【研究型科研项目】(*加粗为在研项目)
*1.国家社科一般项目:《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现状与代际变迁研究》,主持人,国家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信任体系建设研究》(18ZDA165)子课题,2019-2023。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新手-专家型教师共情的神经机制:基于EEG和fNIRS的师生互动超扫描研究》(31871124),第二,2019-2022。
*3.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新兴(交叉)学科重大扶持项目:《师德教育路径创新:促进职前-在职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fNIRS与行为研究》(19XXJC04ZD),主持人,2019-2021/08。
*4.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项目:《构建精准化教师培训模式:基于教师社会功能的超扫描研究》(2018GH018),主持人,2018-2020。
5.国家社科青年基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心理学研究》(CBA120107),主持人,2012-2017。
6.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中小学教师共情的心理机制研究》(11ZJQN074YB),主持人,2011-2015。
7.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灾难现场救助人员共情疲劳发生机制研究》(10CGJY02ZQ),主持人,2010-2015。
8.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中小学教师共情能力的发展与促进》(12JJD190002),排名第二,2012-2015。
9.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小学教师共情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09YJAXLX024),排名第二,2009-2011。
10.国家社科项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BBA060013),排名第二,2006-2011。
11.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础性维度:教师教学关爱的涵义与结构研究》(2009SCG2),主持人,2009-2010。
12.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理念与技能形成的实验研究》(DBB010528),排名第三,2002-2009。
【教学型项目】
1.国培项目:《初中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主持人,2011。
2.浙师大继续教育教学团队:《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主持人,2011。
3.浙师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新教师的知识适应》,主持人,2010。
学术论著成果
2020
1.?Sun, B., Xiao, W., Feng, X., Shao, Y., Zhang, W*., & Li, W*. (2020). Behavioral and brain synchroniz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s when collaborating with students. Brain and Cognition, 139, 105513.【SCI】
2. Feng, X.,?Sun, B*., Chen, C., Li, W*., Wang, Y., Zhang, W., Xiao, W., & Shao, Y. (2020). Self-other overlap and 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serially mediate the effect of behavioralsynchronization on prosociality.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5(2), 203-214.【SSCI,通讯】
3.欧红蕾,?孙炳海,?张文海,?李伟健*. (2020).?勿以恶小而为之:滑坡效应的心理机制及预防策略.?心理科学进展, 28(04), 650-660.【CSSCI】
4.金玲玲,?孙炳海,?邵雨婷. (2020).?拥抱促进人际信任的心理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报, (006).
5.黄嘉昕,?孙炳海,?李伟健. (2020).?广义互惠:?一种可以让受助者帮助更多人的道德传递.?中国德育, (06), 19-23.
6.李伟健,孙炳海,郑希付.(2020).中小学生防疫抗疫心理调适手册.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9
1.孙乾,?邵雨婷,?孙炳海,?李伟健. (2019).?期望到现实的转变:安慰剂效应如何影响个体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 (003).
2.孙炳海,?高建伟. (2019).?像心理学家一样看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1.Sun, B., Zhou, L., Xiao, W., Zhao, X., Zhang, W*., & Li, W*. (2018). Accurate empathy of romantic partners increases pain ratings but promotes recovery.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11, 403-410.【SSCI】
2.Ding, W., Shao, Y*.,?Sun, B*., Xie, R., Li, W., & Wang, X. (2018). How Can Prosocial Behavior Be Motivated? The Different Roles of Moral Judgment, Moral Elevation, and Moral Identity Among the Young Chines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814).【SSCI,通讯】
3.孙炳海. (2018).?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 (03), 93-96.
4.周玲彦,?孙炳海.?(2018).?医生共情促进患者康复.?中国社会科学报, (006).
5.李鹏,刘霞,孙炳海,张文海,李红. (2018).?青少年抑郁的快感缺失的神经机制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34(02), 239-248.【CSSCI】
6.周玲彦,?孙炳海.?(2018).?从生理疼痛中学习如何应对心境障碍.中国社会科学报, (004).
2017
1.Sun, B., Luo, Z., Zhang, W., Li W., Li X. (2017).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Self-report and performance-based evidence. Aging,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25(5), 655-672.【SSCI】
2.Sun, B., Shao, Y., Richardson, M. J., Weng, Y., & Shen, J. (2017). The caring behaviour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China: features and struct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7(3), 362-379.【SSCI】
3.邵雨婷,?孙炳海. (2017).?老年夫妻的彼此照顾:防止情绪感染导致过度忧伤.中国社会科学报, (003).
4.陶云瑛,?孙炳海. (2017).?人们对共情的感受因依恋类型而不同.?中国社会科学报, (006).
5.骆振冰,?吕林,?李伟健*,?孙炳海. (2017).?教师的共情鸿沟效应及其消除.?心理研究, 10(02), 22-29.
6.沈建松,?陆建友,?富伟良,?孙炳海. (2017).?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四校”特色课程整合.?基础教育参考, (19), 37-40.
7.孙炳海. (2017).?共情: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江苏教育(64), 1.
2016
1.孙炳海. (2016).?关爱与共情: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Ding, W., Xie, R.,?Sun, B*., Li, W., Wang, D., & Zhen, R. (2016). Why Does the “Sinner” Act Prosocially? The Mediating Role of Guilt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oral Identity in Motivating Moral Cleans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1317).【SSCI,通讯】
3.Wang, J., Li, W., Li, X., Li, P., Zhang, Y., Jia, X., Chen, Y., Vanhoy, M., &?Sun, B*.?(2016). A differing bidirectional impact on the recognition accuracy of facial expr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53(3), 194-199.【SSCI,通讯】
4.Sun, B*., Hu, M., Yu, S., Jiang, Y., & Lou, B. (2016). Validation of the Compassion Fatigue Short Scale among Chinese medical workers and firefighte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J Open, 6(6), e011279.【SCI,通讯】
2015
1.李伟健,丁菀,孙炳海*,俞丽莉.?(2015).?教师共情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促进:基于动画叙述模拟测量的多层线性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 31(06), 719-727.?【CSSCI,通讯】
2.孙炳海,?柏琴,?申继亮, Young, R. (2015).?美国积极行为支持的涵义、实施与启示.?基础教育参考,(19), 3-8.
2014
1.孙炳海,?江奕儒,?楼宝娜,?李伟健*,?周晓怡. (2014).?医护人员共情疲劳的发生机制: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心理研究, 7(01), 59-65.
2.孙炳海,?张雯雯,?苗德露,?李伟健*. (2014).?观点采择对共情性尴尬的影响:共情反应与尴尬类型的不同作用.?心理科学, 37(06), 1444-1449.【CSSCI】
2013
1.孙炳海,?王晓真,?申继亮. (2013).?中小学教师的关爱认知推理:结构与测量.?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8(02), 110-115.
2012
1.Huang, X., Li, W*.,?Sun, B., Chen, H., Davis, M. H. (2012). The Valida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for Chinese Teachers From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Journal of Psychoeducational Assessment, 30(2), 194-204.【SSCI】
2.孙炳海,?彭琳,?申继亮. (2012).?中小学教师关爱认同的启动与测量.?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4), 21-32.
3.俞丽莉,?陈海德,?孙炳海*. (2012).?小学教师共情的特点及其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心理研究(05), 91-96.【通讯】
2011
1.孙炳海,?楼宝娜,?李伟健*,?刘宣文,?方侠辉. (2011).?关注助人者的心理健康:共情疲劳的涵义、结构及其发生机制.?心理科学进展(10), 1518-1526.?【CSSCI】
2.孙炳海,?苗德露,?李伟健*,?张海形,?徐静逸. (2011).?大学生的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群体关系与共情反应的不同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05), 491-497.?【CSSCI】
3.李伟健,?吕林,?孙炳海. (2011).?认知神经研究范式下展望教师共情.?中国社会科学报,(012).
2010
1.戎幸,?孙炳海,?黄小忠,?蔡F颖,?李伟健*. (2010).?人际反应指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2), 158-160.
2.孙炳海,?黄小忠,?李伟健*,?叶玲珠. (2010).?观点采择对高中教师共情反应的影响:共情倾向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 251-255.【CSSCI】
3.孙炳海,?叶志雄,?李伟健,?俞晓妍. (2010).?读书会与学校读书会: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教师教育研究, 22(6), 48-52.?【CSSCI】
4.孙炳海,?洪飞,?黄小忠,?陈磊. (2010).?不同类型学生情绪自我知觉与教师判断之间的一致性比较.?中国特殊教育, 116(2), 80-84.?【CSSCI】
5.赵青,?孙炳海,?李伟健*,?谢佳链,?陈海德. (2010).?感知需求对高中生助人行为的影响: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心理研究. 3(5), 79-83.
6.张海形,?孙炳海,?黄小忠, &?李伟健*. (2010).?社会心理学视野下共情自我报告量表简评.?心理研究,(01), 69-73.
7.孙炳海,?蔡志良, &?申继亮. (2010).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要求的集中体现――基于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排序分析.?中国教师,(03), 23-25+29.
2009
1.黄小忠,?孙炳海,?李伟健*. (2009). “桑美”台风下受创学生的特质应对方式对自杀态度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17(3), 537-541.【CSSCI】
2.张晓,?陈会昌,?张银娜,?孙炳海. (2009).?家庭收入与儿童早期的社会能力: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心理学报, 7, 613-623.【CSSCI】
3.孙炳海,?申继亮. (2009).?美国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与评价模型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 232(5), 73-76.?【CSSCI】
4.孙炳海. (2009).?用“金字塔模型”整合评价内容体系.?中国教育报, (006).
2008
1.Sun, B., Li, W*. (2008). Studentsu2019 judgments and teachersu2019 self-judgments of empathy: The empathy judgment consistency based on 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I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8-9.【SSCI】
2.孙炳海,?申继亮. (2008).?教师的教学关爱:涵义及其作用.?中国教师, 70(15), 49-52.(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8年12期转载).
3.孙炳海,?李伟健. (2008).?美国教师顾问计划的基本假设、实施模式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 226(11), 63-67.?【CSSCI】
4.孙炳海*,?於丽娜,?黄小忠,?冯小佳. (2008).?教师的共情偏好:自我判断与学生判断的一致性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101(11), 8?1-85.?【CSSCI】
5.申继亮,?孙炳海. (2008).?教师评价内容体系之重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6(2), 38-43.(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管理》2008年12期转载).【CSSCI】
2005
1.孙炳海,?周贤. (2005).?电子邮件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的应用.?中国健康教育,(10), 760-762.
2004
1.Sun, B.?(2004). Making questionnaire of mental guidance id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SSCI】
2.孙炳海. (2004).?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组织过程与价值追求.?思想理论教育,(09), 62-63+61.【CSSCI】
3.李伟健,?孙炳海,?桑晓芳,?孟静婷. (2004).?我国大陆地区网络心理咨询的现实考察与未来展望.?中国行为医学科学,(06), 106-107.【CSSCI】
2003
1.孙炳海,?孙昕怡. (2003).?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教育评论,(06), 49-51.
2.孙炳海,?孙昕怡. (2003).?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思想理论教育, 9, 65-6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12期转载).【CSSCI】
2002
1.张国选,?孙炳海. (2002).?军训对大学新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03), 82-86.
2.奚建华,?胡建新,?孙炳海,?方海明. (2002).?新生军训的教育价值研究.?思想教育研究(04), 36-37.【CSSCI】
3.孙炳海,?黄道乐. (2002).?试论高校社团建设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的作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2), 94-97.
4.孙炳海. (2002).?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理想指导者.?太原教育学院学报,(04), 17-20.
2000
1.孙炳海. (2000).?中日两国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比较研究.?教育探索,(03),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