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弥坚的个人简介
史弥坚,1166年―1232年,南宋政治军事人物,为宰相史浩幼子。字固叔,号玉林、沧洲,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人物简介
宋明州鄞县人,字固叔,一字开叔。史浩幼子。尝从杨简学。以军器监为临安尹。兄史弥远入相,以嫌出为潭州、湖南安抚使,平湖寇罗孟传。守建宁,行义仓法,有政绩。以兄久在相位,数劝归不听,遂食祠禄于家。卒谥忠宣。
生平
官至兵部尚书、后转任工部尚书。曾任福建地方官,六十七岁时辞官回乡。宋宁宗赐府邸于鄞县南村,为“沧州堂”。“沧州堂”旁即是南宋宰相史嵩之的“少帅府”。
卒赠资政殿大学士,宋宁宗追谥为“忠宣”。
著作
《沧洲诗稿》
遗迹
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世忠寺
今浙江省宁波市南村
史姓来源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南宋史氏家族传中的史弥坚
史家族内部的裂痕日益加深,有少人出于扶持“史氏正宗”,出来劝谏史弥远辞去相位。继而是他的弟弟史弥坚,后来还有他的堂兄弟史弥忠、史弥巩等。史弥坚,字固叔,是史浩幼子,少年时从扬简学,又以郑清之为师。他好学上进,聪慧过人。青年时补通直郎,添差通判衢州,他从不苟且从事,颇有政绩。因而深受皇室器重。一次孝宗召史浩赴德寿宫庆寿,问史浩:“太傅的幼子婚姻是否已确定?”史浩起身,谢了孝宗,回答说:“还没有确定。”孝宗说:“既然那样,那朕就为太傅玉成。”于是史浩替史弥坚在月湖北面建造住宅,与史浩的丞相府隔平桥河相望。当时崇献靖王伯圭的女儿方笄,当即就被封为新安郡主,并由孝宗作主嫁给了史弥坚。
史弥坚既有品学,又有靠山,自然一路凯歌,开禧二年任两浙路转运判官兼权知临安府,三年,除权兵部侍郎。史弥远入相后,史弥坚以嫌出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嘉定六年知镇江,筑闸疏渠、修河葺圃,百废俱举。史弥坚还发起创建镇江喜雨楼,他亲自为喜雨楼的兴建写过记文。
镇江城内的渠岸狭窄,宽不满一尺。嘉定十一年镇江闸口水道淤塞,镇江原有通接潮汛、撙节启闭的五闸也因此u2018积岁不开,木^石泐”,这样,船只在镇江被迫沿江东而下,从江阴逆五泻之水南行,在无锡西北进人运河。此外在贯通镇江城内的漕渠北端滨江处,原来设有西津斗门出纳漕船,鉴于斗门打开时,渠水有北泻之虞,前人便开挖了积水、归水二澳为漕渠的储水库,二澳同时用闸门节制。当时,这一系统陷于瘫痪,所剩只有归水澳堤防。为改变这种状况,史弥坚与转运副使吴镗就改造了江口至南门的漕渠,重建了京口通航枢纽。史弥坚又开挖了旧归水澳,将积土筑为转搬包的堤垣,并改修归水澳旧闸,使之接通漕渠。改建后的新枢纽归水澳水面是原有的3倍。因为水澳与长江相通,就有人担心泥沙淤积,“归水初意只以灌渠,今达之于江,闸启则浅,无乃失其为辅者乎”于是史弥坚就在渠上建了上下两个闸,这样引潮入渠而不直接入澳,可以减少泥沙淤积,并开通甘露港,使它能从两处获得长江水源的接济。史弥坚还在甘露寺前的北固山上因势造秋月之潭,作为船只停泊、避风的港口。这样旧有的水闸也全部增筑、修葺一新。于是,“巨防屹立,海潮登应,则次第启闭”,“柏岸洪流,畅无流碍,杨柜维揖,舟入欢呼”!
史弥坚的人格一直为人所称道,宋人刘子寰(嘉定十年进士)有《齐天乐,寿史沧洲》词说:“雅歌堂下新堤路。柳外行人相语。碧藕开花,金桃结子,三见使君初度。楼台北渚。似画出西湖,水云深处。彩o双飞,水亭开宴近重午。溪蒲堪荐绿醑,幔亭何惜,为曾孙留住。碧水吟哦,沧洲梦想,未放舟横野渡。维申及甫。正夹辅中兴,擎天作柱。愿祝嵩高,岁添长命缕。”
不难看出,史弥坚曾想干一番“辅中兴,擎天作柱”的事业,但看到兄长史弥远在相位日久,大宋内忧外患,民众怨声载道,便多次写信劝谏兄长辞去相位,史弥远执意不听,史弥坚就辞职回家。
由于乡村有明媚的阳光和空气,所以史弥坚不愿住在城中月湖边上的尚书第,便将家搬往鄞东东湖南村,建“沧洲堂”,读书终老。宁宗得知后御书:“沧州”二字赐给他。并改法宝院为世忠庙把它赐给史弥坚作为家庙。老师郑清之书写“旧学”激励他。理宗绍定五年,史弥坚自作墓志铭,并请老师郑清之为他书写,这一年史弥坚六十七岁,不久去世,理宗追谥为忠宣王。
后来史弥坚的儿子史敷文,和他父亲一样。嘉熙元年,史嵩之为相,史敷文不附从兄史嵩之,还乡,归老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