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彬(教授)的个人简介
孙文彬,男, 1969年8月生,江苏泗阳人。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教授,博士。1990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海洋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结构工程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结构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混凝土基本理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无损检测及加固等。他先后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淮安市“十百千”人才计划培养人选、院青年骨干教师、院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院首届十佳师德标兵、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访问学习)。
研究方向
现代混凝土基本理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无损检测及加固等。
个人荣誉
先后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淮安市“十百千”人才计划培养人选、院青年骨干教师、院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院首届十佳师德标兵、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访问学习)。
工作业绩
教学上,兢兢业业,求真务实,他能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每一次授课。长期坚持课前二次备课,严谨的教学态度,赢得了授课学生的尊敬。认真研究教学规律,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在“混凝土基本构件”教学中将“梁―柱”理论引入混凝土结构课程体系改革,强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他广泛借鉴深入挖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从枯燥的混凝土结构理论中解脱出来,深受学生好评,教学考核连年获得优秀。
他先后发表教研教改论文8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获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江苏省教育教改立项课题一项;主持学院教改重点课题1项;学院CAI立项课题1项;学院成立六年来4次获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年度综合考核4次优秀;在学院首届优秀教案评选中获二等奖。
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连续两届获学院政治思想工作三等奖。 近年来,在从事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且成果丰硕,他系统地研究了部分剪力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滑移及滑移效应,提出了剪力连接程度系数的概念,建立了剪力连接程度系数与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滑移及各项滑移效应的理论公式,为组合梁的优化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硕士学位论文入选教育部主管的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其公开发表在《力学与实践》、《工业建筑》、《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华东公路》、《长沙交通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关于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论文多次被有关高校相似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或硕士学位论文引用。
他公开发表科研教研论文60余篇,获市优秀论文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主持市厅级立项项目4项,其它各类课题6项,两项成果通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 他还积极参与当地的建筑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多次主持或参与建筑事故和桥梁事故的分析与处理,与淮安市商品混凝土站合作研究开发的利用地产材料的C50高强度商品混凝土在淮安的高层建筑和大跨度桥梁建设上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