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亭的个人简介
孙亮亭:当代最杰出的武术家,中国开门八极拳第五世传人,小架八极拳第五世掌门人。1906年12月18日出生于山东省黄县岭上孙家村。生前曾任哈尔滨第一武术馆馆长;哈尔滨体育学院武术教授;哈尔滨八极拳协会名誉会长;哈尔滨武术协会顾问;历届省市武术比赛总裁判长。孙亮亭著作《八极拳法》在他生前1985年3月由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孙亮亭武术造诣很深,尤其注重技击和实地操练,以散打和详细的招法拆讲来充实八极拳法,是孙亮亭对中国武术教学的一大贡献。
个人简介
当代最杰出的武术家孙亮亭生前曾任哈尔滨第一武术馆馆长;哈尔滨体育学院武术教授;哈尔滨八极拳协会名誉会长;哈尔滨武术协会顾问;历届省市武术比赛总裁判长。
孙亮亭(1906年12月18日―1985年7月27日),原名孙明长。山东省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孙亮亭兄弟五人排行老二,少儿时读私塾八年,尤其喜欢摔打竞技。自幼胆识过人、聪颖好学,八岁时拜黄县全胜镖局总镖师宁义振为师,学习长拳、螳螂、通背、鸳鸯、地宫、弹腿等拳术,及各种器械、对练及散打等。之后遍走江湖寻师访友,又学得八卦、形意、八极、太极、少林、劈挂等拳术,掌握了各个门派的技击要领,最后拜在著名老拳师黄焕章门下,继续深造,武术功底益深。尤其擅长"八极拳法"。
1953年8月孙亮亭创办建民国术馆,1954年被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聘为哈尔滨市第一武术馆馆长。
1983年3月15日体育报以《松花江畔武术家》为题,报导了孙亮亭坚持教授八极拳法的事迹。
孙亮亭著作《八极拳法》在他生前1985年3月由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孙亮亭武术造诣很深,尤其注重技击和实地操练,以散打和详细的招法拆讲来充实八极拳法,是孙亮亭对中国武术教学的一大贡献。
1985年在牡丹江市举行的黑龙江省武术运动会上,孙亮亭以80高龄的年纪下场演练八极拳,不幸撒手人寰,老人家就这样在赛场上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2000年7月北方时报、黑龙江晨报以《缅怀恩师孙亮亭》为题纪念孙亮亭。作者:孙天民。
孙亮亭的弟子们为了纪念老师,同时也为了把八极拳法发扬光大,2009年把哈尔滨市第一武术馆更名为“哈尔滨市亮亭八极拳第一武艺馆”。众弟子一致推选孙天民为馆长。
2011年4月全球功夫杂志以《八级英豪,叱诧武林》为题报道了孙亮亭的事迹。
生平履历
背井离乡孙亮亭天资聪慧、悟性好,又肯吃苦,深得宁老师喜爱。尽得其真传。他天生好动,悟性好,又肯下功夫,只几年时间便成为众师兄弟中的佼佼者。一般成年武师和他切磋武技都败于其下。青年时代已成为镖局里的中坚力量,经常随镖师出去保镖。生性刚直讲义气、爱打抱不平的他在二十岁那年无奈背井离乡。本村有一王家恶霸,兄弟八人仗势欺人,将人打伤还不住手,孙亮亭上前制止,王家老大不但不听反而举起镐把搂头便打,孙亮亭左胳膊往上一架,只听“咔嚓”一声镐把折为两截,右手一个通天炮将王家老大打出一丈多远,当时掉了两颗门牙满脸是血。那兄弟七人见老大被打,举起棍棒蜂拥而上,孙亮亭不慌不忙,先是一个扫堂腿,紧接着三拳两脚把他们一一制服。王家兄弟不肯罢休,他们串通官府要捉拿孙亮亭去坐牢。为了躲避官府的捉拿他只好奔走他乡,从此浪迹天涯寻师访友,结交了许多武林朋友,也学练了八卦、形意、八极、太极、少林、劈挂等拳术,掌握了各个门派的技击要领,使他的武艺日臻完善。
闯关东孙亮亭嫉恶如仇,很有民族气节。1932年他闯关东到了勃利县一个日伪管辖的工地打工。那里有个叫龟田的日本工头,每天让中国人陪他练柔道,不陪他练就打人。龟田练柔道时中国人被他像背口袋摔地瓜一样,个个倒地,他得意地哈哈大笑。孙亮亭很是气愤,主动上前与他较量,龟田抓住他的胳膊拧身想把他背过去,孙亮亭不慌不忙右手一带,脚下一个钩挂腿将龟田摔了个狗吃屎,龟田站起身后又猛扑上来,孙亮亭借机抓住他的右手顺势一个活顶肘,把龟田扔出三米多远重重的摔在地上,龟田起身后掏出手枪想行凶,孙亮亭又飞起一脚把枪踢飞了。工友们拍手叫好,称赞他为中国人争了口气。这时有个好心的工友说快跑吧,鬼子是不会放过你的,孙亮亭只好又流落他乡。
落脚冰城1933年6月,来到哈尔滨,初在道外十九道街源太香店学徒,又去哈尔滨火车站货物处打短工。当时日俄等外国人打骂欺辱中国人的事时有发生。有一个俄国大力士叫马德洛夫,有一身蛮力气,背起一千多斤重的金柜下楼梯如履平地,依仗力大经常欺负中国人,是火车站里的一霸。有一次,马果洛夫又来欺辱中国工人,孙亮亭上前制止,马果洛夫不听并向他扑来,抓住他的双肩想把他拎起来,可孙亮亭的双腿就像生了根似地,纹丝不动,马德洛夫见没拎动就用腿来挂他的腿,也没挂动,反被孙亮亭一个挂塔把他摔倒。马德洛夫起身后摆出拳击的架势,孙亮亭进步上面虚晃一招,下面一个跺脚面,接着一个顶肘将马德洛夫打倒在地。这家伙又找来一个大胡子的俄国人,也遭到失败。从此,马果洛夫再不敢横行霸道了。
孙亮亭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还特别注重武德修养,与人切磋武艺点到为止,从不以强欺弱,但对那些不讲武德之人时有教训之举。有一太极高手,人称黄铁罗汉,一米八十多的个头,力大无比,很多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与人切磋武艺从不留余地。孙亮亭听后,决定要惩戒他一下。经人撮合双方约定在道外二十道街公园会面,当时有很多武林人士到场。双方交手孙亮亭一个掖掌将黄某人推出五米开外摔倒在地,只一招便将黄制服,黄从此不敢再张狂。
来到哈尔滨后,孙亮亭遍访武林高手与人切磋武艺,武林界人都称他的武艺一流,武德更是超群。后来遇见八极拳名师黄焕章,遂拜为师。黄念他的功夫不在己之下,只是技法上略逊一筹,遂以半师半友相称。
黄焕章是八极拳第三世传人王荣的关门弟子,人称黄铜锤,使一条杆棒无人能敌,底盘功夫尤其了得。孙亮亭师从黄焕章后,深得黄焕章的器重,将平生所学尽数传授于他,孙亮亭深得八极拳精髓,继承并发扬了八极拳。
40年代初期,他还与日本柔道士做过较量,将日本柔道士击败,这件事轰动了哈尔滨,给中国争了气,为此他被迫离哈尔滨回山东避难。一年后回哈,由孙明长更名孙亮亭。
哈尔滨解放后,他专门教习武术。1953年8月孙亮亭成立建民国术馆,1954年被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协会聘为哈尔滨第一武术馆馆长。1960年被哈尔滨体育学院聘请为武术教师。
言传身教在八极拳法中他非常强调小架、桩功。可以说,以散打和详细的招法拆讲来充实八极拳法,是孙亮亭对中国武术教学的一大贡献。孙亮亭武术造诣很深,尤其注重技击和实地操练。他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功夫要天天练,没有什么捷径,功到自然成。”为了培养学生的实战本领,他不顾年高,经常亲自带学生操守散打: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领徒弟们劈大杆,打散手,打短兵。在零下30多的严寒,脱光膀子,与二三十个棒小伙子车轮大战,常常是徒弟们累得筋疲力尽才罢休。他特别注重击法,常说:手、眼、身法步,三盘要和一,光会练套路不行,要实际操手,把所学的招数在实际打斗中能随心所欲的应用,这才是真功夫。对武德的教育更为重视,他经常教育学生说,练武不是为了争强斗胜,不是以强欺弱,要惩恶扬善,多为国家建设事业做贡献。孙亮亭“言传身带”把他精粹的武功和美好的品德毫无保留的传给了下一代。姜立生、孙作民、孙天民、孙慎民、于松森等弟子深得其武功精髓。
孙亮亭为了传播武术,经常带领众弟子到各处演练,松花江边、兆麟公园、八区、儿童公园、三大动力等地都是他经常演练的场所。尤其经常到那些条件差的地方去办班传艺,得到武林界人士的好评。他常说要让武术之花遍地开放。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武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1983年3月15日体育报以《松花江畔武术家》为题,报导了孙亮亭坚持业余时间教练八极拳法的事迹后,短短的一两个月,国内外不计其数的来信、来函索取八极拳法的资料,邀请他去国外讲学。日本武协杨进博士还专程来哈邀请他去日本讲学。有关部门的领导也鼓励他把八极拳法技击要领整理成书,流传于后世。为此,孙亮亭把八极拳法及自己的心得体会整理成书,《八极拳法――小架 八极拳 六十四手炮》在他生前1985年3月由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撒手人寰孙亮亭从不以自己的身份和年高自居,哪里有赛场,哪里就有他,且必定亲自下场演练,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的爱戴。1985年在牡丹江市举行的黑龙江省武术运动会上,他不顾已80高龄,下场演练八极拳,出神入化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不幸的是,由于心脏猝死,在赛场上停止了他生命最后的一刻。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武术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对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对八极拳的传承和发扬,尤其是技击更是功不可没。
八极拳谱
哈尔滨市第一武术馆1953年8月孙亮亭创办建民国术馆,1954年被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聘为哈尔滨市第一武术馆馆长。
武馆学员在各类武术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武馆学员在85、86年首届、二届散打比赛中取得了冠军及亚军。
2004年更名为亮亭八极拳俱乐部。
2009年更名为 亮亭八极拳第一武艺馆, 掌门人:孙天民。
孙亮亭和他的弟子们孙亮亭老师一九八三年退休,回老家山东前与众弟子合影留念。
他的弟子和学生遍布全国及海内外,有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
第一排左四为孙亮亭老师。
第一排右二为大弟子现任第一武馆顾问姜立升。
第五排左二为现任掌门第一武馆馆长孙天民。
第一排右一为现任第一武馆副馆长于松森。
第四排右二为现任第一武馆副馆长张壮。
第五排左五为现任第一武馆总教练孙慎民。
亮亭八极拳传承第一世:癞
第二世:吴钟
第三世:王荣
第四世:李恒山、李福林、黄焕章
第五世:王连峰、张晋卿、徐万江、夏方印、刘廷、孙亮亭
第六世:姜立生、于松森、孙作民、孙天民、孙慎民 、张壮、张强、邢宝树、于湖海、刘玉林、邢宝林……
第七世:孙慧玲、孙冠超、孙剑平、冯滨、郑英、张慧敏、李中峰、李国岐、李先超、赵冰霜、张立国、姬青松……
祖师王荣
河北省沧州大涨沙人,(1806年-1898年)兄弟三人排行老三,个高臂长,身材匀称。江湖人称“铁塔王”王三爷,擅长刀术,人称天下无敌手。少儿时遇一老翁学艺五年,练成一身真功。最终成为一代名师。
这老翁便是大名鼎鼎的八极拳鼻祖吴锺大师。吴师祖在年近六旬时被朋友邀请到孟村传艺,期间独女吴荣经常去孟村协助父亲传艺。
年近八旬时祖师不再授徒,一直被徒弟们供养。祖师虽然年事已高,但身板硬朗,每天都去村里村外遛弯。一日祖师来到邻村大涨沙,在村头看见几个六七岁的孩童在玩耍,其中一个孩童比其他几个高一些,动作敏捷,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露出机灵,强悍之态,很是可爱,引起祖师的注意。一连几天祖师都到那里去观望,越看越觉得他是个练武之才。忍不住上前询问那个孩童喜欢打拳吗,那个孩童很高兴的答应了。于是祖师便叫了他几个拳脚动作,那个孩童一比划很是到位,祖师更加喜欢,便有意调教这个孩童。每天那个时间都到那里去教授他武艺。只一年的时间那个孩童便掌握了八极拳的基础知识及要领,拳打得也很有章法,爆发力也很强,祖师很是高兴,决心收他为关门弟子,将平生所学传授于他。
祖师传艺王荣五年,于85岁告老还乡回到后庄科村。临走时嘱咐王荣以后遇见凡是跟我学练八极拳者皆为本门师兄,一定要把八极拳发扬光大,传于后世,并把八极拳谱交予王荣。
王荣自从学得武艺后,不敢违背师父的教诲,一直刻苦修炼,潜心研究,到青年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拳师。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经常寻师访友与人切磋武艺。在与别的拳种门派切磋时常常占上风,在与本门切磋时或有胜负。王荣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感觉到八极拳在技法上似有不足之处。于是便将八极拳原来的架子高、步法大,改为架子矮、步法小。架子矮目标小。步法小,身法步法进退更加灵活。将刚多柔少改为亦刚亦柔,刚多必然僵硬,僵硬必然导致动作慢,技法上有一句名言叫做“快打迟”,慢必受制于人。王荣改后的八极拳在与大架八极拳切磋时每每占上风,在技法上又进了一步,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王荣不但拳脚功夫高深莫测,在器械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以刀法最为娴熟,到了“身刀合一”的境界。在与人切磋刀法时从未落败,人称天下无敌手。当年李树文初出茅庐独闯京城时,就曾得到王荣刀法的教导。
王荣谨记祖师的教导,专心至志,为了传承和发扬武术事业终生未娶,只身一人。晚年时被沧州市南皮县小集村一位姓李富户请到家里当教师爷。一生只收了三个弟子,大弟子李恒山,二弟子李福林,三弟子也就是关门弟子黄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