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军(艺术批评家)的个人简介
沈军,男,汉族,1973年12月生,江苏东台人,艺术批评家、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师从吴为山教授。 当下活跃的艺术批评家、艺术家?。
简介
沈军,男,汉族,1973年12月生,江苏东台人,艺术批评家、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师从吴为山教授。 当下活跃的艺术批评家、艺术家 。
艺术评论文章
《不算怀旧的记忆》评论《北京之声:张晓刚》
《徜徉苏醒时代》评论《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
教育经历
1993年9月~1997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学位
1999年9月~2002年7月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2007年9月~2010年7月,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博士学位
2011年3月~2013年4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后
学术科研情况、奖励情况
1、《论视觉图像拟像的等级――再现与拟真的碰撞与融合》发表于《社科纵横》2010年第4期;
2、《从形像到拟像―-鲍德里亚视阈下的图像透视》发表于《前沿》2009年第12期;
3、《论淮安市高速公路景观雕塑设计》发表于《艺术百家》2009年第3期;
4、《后现代主义的政治话语和时代强音》发表于《求索》2009年第10期;
5、《后现代视野下的高速公路文化透视》发表于《大家》2009年第11期
6、《四维空间下的高速公路景观雕塑设计研究》发表于《电影评介》2009年第6期;
7、作品《黄昏》发表于《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8、《马踏无痕,还是雁过留声?――论淮安市高速公路雕塑南船北马的设计》发表于《美术大观》2009年第9期;
9、《鲍德里亚视野下数码绘画新论》发表于《新视觉艺术》2009年第6期;
10、《论后现代技术视野下数码画的技术》发表于《新视觉艺术》2009年第5期;
11、《论高速公路景观雕塑设计的文化理念》发表于《美术大观》2009年第12期;
12、《对创新课程“数码画鉴赏”教学的思考》发表于《美术大观》2009年第10期;
13、《吴为山塑朴泰俊雕像落成韩国》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1年12月17日;
14、《 雕塑让城市更精彩――第三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综述》发表于《雕塑》2011年第5期;
15、《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论文集》副主编,长春出版社、2011年;
16、《熊秉明雕塑艺术》副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17、《用信仰雕塑光辉的历程》发表于《中国艺术时空》2011年第2期;
18、《拟真语境下数码绘画释义》发表于《艺术与设计》2011年第12期;
19、《青蓝相承 由技入道》发表于《中华文化画报》2011年第9期;
20、《城市雕塑亟待“减速”》发表于《中国美术馆》2011年第9期;
21、《南船北马 淮水安澜――淮安市高速公路景观雕塑设计理念略论》发表于《共铸辉煌――第三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论文集》;
22、《黄昏印象》(绘画作品)发表于《首届全国漆艺展及作品集》;
23、《青蓝相承,青年雕塑家的盛会》 发表于《美术》2012年第2期;
24、《整体现代性建构刍议――兼谈1978年之后的中国雕塑》 发表于《雕塑文论》2012年5月第1版;
2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现代性语境下的2011年中国雕塑论述》 发表于《中国艺术年鉴(2011)》;
26、参与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苏动漫游戏产品的开发与创新研究》
27、《徜徉苏醒时代――评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 》发表于北京青年报 2013/01/25 版
28《不算怀旧的记忆 ――评 北京之声:张晓刚 》发表于北京青年报 2013/02/06 版
29、2009年9――2010年5,主持上海大学创新基金项目《数码画研究》课题编号:SHUCX091079)
30、2007年9月――2009年10月参与主持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速公路网景观雕塑设置研究》编号07SJB760002
31、论文《论漆画的绘画性》、《美术与设计》2002年第1期、2002年
32、论文《论漆画的绘画性》、《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2002年
33、作品《宋韵》入选首届全国漆画展,并入编《首届全国漆画展作品集》、2002年11月
34、作品《打球图》入选第五届江苏省体育美展获优秀奖同年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2001年
35、作品《传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5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览,并获优秀奖、2004年
36、论文《塑为心画,讴歌时代――从“光辉的历程――名家雕塑邀请展”谈中国红色经典雕塑》入编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1中国艺术年鉴》
37、作品《黄昏?印象》入选“从河姆渡走来――2005中国现代漆艺展”,2005年2月
38、作品《绽放》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