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细春的个人简介
邱细春(?-1281年),元朝初期福建民变首领,南剑(今福建省南平)人。在位期间,广施仁政,减少纳税,深受百姓爱戴。
基本资料
姓名:邱细春
性别:男
出生年月:不详
国籍:中国
时代:元朝
籍贯:不详
民族:汉族
身份:民变首领
生平
元朝灭亡南宋不久,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和陈吊眼举旗反元,自号行镇国开国大王,年号昌泰。元朝派军镇压,邱细春被杀。
邱姓起源
邱(Qiū)姓同源,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是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又彝、蒙、苗、土等族均有邱姓。
生平经历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兵攻福建、江西、广东,端宗赵g南逃,吊眼聚众在红竹尖起义。次年元兵入闽,文天祥奔走汀州、漳州组织抵抗,吊眼正要率义师应援,文已由广东梅州往江西。景炎三年,泉州招抚使蒲寿庚献城降元,吊眼大怒,他随父陈文桂及叔父陈贵龙等率义师联合广东大埔畲洞许夫人(一说为宋都督府张世杰夫人,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载:广东饶平百丈埔为张世杰夫人许氏大战元兵殉节处,旧有娘庙,明县令丘金声修复)和支援张世杰讨伐蒲寿庚。张世杰所部谢洪永等围攻泉州,闽北戴巽子、黄华、廖得胜等也群起响应,占据建宁、政和、邵武等地岩洞,后因元兵增援撤围。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崖山之战,宋亡。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吊眼率义军5万攻破漳州,杀元招讨使傅全、万户府阙文兴,进占高安寨。元廷遣大将唆都反扑,吊眼退出漳州,部署桂龙驻九层T畲,陈三官驻水篆畲,罗半天、梅龙驻长窖,陈大妇驻客寮,自镇漳浦峰山寨,义军号称10万。元将阿达哈奏请调戍屯三海口兵力合击,元帝以动用的人力物力太大未同意。次年,吊眼与南剑邱细春称号镇闽开国大王,建元“昌泰”。元帝怕其影响日益扩大,随即派都元帅完者都、副帅高兴,调集拨归塔里赤指挥的4省军队进行强攻,1282年(世祖忽必烈十九年)元将完者都、高兴等攻破高安寨,起义群众被杀者达两万余人。吊眼率义军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于和尚寮千壁岭(俗称“夭壁岭”)战败被俘。其叔桂龙率余部退入乌山,又被元兵纵火焚烧,遁入二都赤竹坪、龙畲洞。 至元十九年春,吊眼被杀害于漳州,四月桂龙纳降,被流放极边,文桂、满安被解京都。 世传吊眼有一妹,善用兵,驻守红竹尖(在今常山华侨农场石牌村附近,山上有“天星聚讲”、“朝天人(?)气冲霄”等摩崖石刻,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悬钟鼻峰设t望台,吊眼被俘后率余部入广东饶平不知所终,后人在悬钟鼻峰立小庙,四时供献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