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标

时间:2023-12-19 10:04:25编辑:小简

桑标的个人简介

桑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曾获上海市第七届曙光学者、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著有《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世界》《人类的情感》《心理学基础》等。

人物履历

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ISSBD)执委、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现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处长。

任免信息

2018年9月,拟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研究方向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应用发展心理学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表征机制的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儿童内隐情绪调节态度的发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心理弹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个体对心理特征的认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动态作用)、上海市政府委托项目(上海市儿童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等。

社会兼职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科学编委会”编委

上海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儿童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海市政协委员

九三学社华东师大副主委

科研项目

1.Harvard China Fund (HCF)资助项目“Young People and Civic Engagement in a Changing Society”, 2011,哈佛大学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变迁下的青少年情绪发展(10JJDXLX001), 10万,2010.01-2012.12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应用于心理疾患防治的社区心理健康宣教干预示范(2009BAI77B08),6万。2010

4.“973计划”子课题:集群行为数据分析的心理学研究,10万。2010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发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项目号30870776),8万,2009。

6.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号:2006FY110400)子项目: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数据库建设(项目号:FY-10),15万。2007-2009

代表性论文

1.刘肖岑、桑标、窦东徽. 人际/非人际情境下青少年外显与内隐的自我提升.心理学报,2011,43(11):1293-1307

2.桑标、席居哲、左志宏、Wu Wei.心理弹性儿童的心理理论.心理科学,2011,34(3):581-587

3.桑标、邓欣媚.社会变迁下的青少年情绪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5):583-587

4.胡谊、桑标.教育神经科学:探究人类认知与学习的一条整合式途径.心理科学,2010,33 (3):514-520

5.刘俊升、桑标.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心理科学,2009 ,32 (3): 571u2013574

学术成果

《学校心理咨询基础理论》u201a上海人民出版社u201a2008.9。

《应用发展心理学》u201a浙江教育出版社u201a2008.3。

《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u201a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u201a2006.8。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u201a上海教育出版社u201a2003.6。

《儿童心理世界》u201a上海远东出版社u201a2001.12。

《与孩子一起成长》u201a长春出版社u201a1998.3。

关键期:医教结合的重要纽带u201a上海教育科研u201a2008.7u201a16-18。

运用反应时探究小学生情绪认知发展特点u201a中国心理卫生杂志u201a2006.12u201a828-831。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时代的教育呼声u201a见:丁钢u201a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u201a教育科学出版社u201a2005u201a 9u201a 158-180。

高一学生应对灵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6.5u201a 1053-1057。

亲子间心理状态术语、非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6.3u201a 553-557。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u201a心理发展与教育u201a2006.2u201a 1-6。

自闭症儿童的中心信息整合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6.1u201a 52-56。

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u201a心理发展与教育u201a2005.1u201a80-86。

幼儿心理状态术语的运用与心理理论的发展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4.3u201a584-589。

生态系统观视野下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u201a思想 理论 教育u201a2003.11u201a21-24。

超常与普通儿童元记忆知识发展的实验研究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2.4u201a406-409。

正常与多动儿童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比较研究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2.1u201a31-33。

社区文化环境:青少年的参与度、认知度及感受到的影响力u201a当代青年研究u201a2001.2u201a5-8。

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大学生的调查研究u201a当代青年研究u201a2001.5。

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初探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0.3u201a279-284。

父母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u201a心理发展与教育u201a2000.1u201a30-36。

儿童元记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0.6u201a715-719。

儿童对愿望-规则冲突情境下他人情绪的理解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8.3u201a562-566。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u201a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u201a2008.1u201a89-96。

论影响儿童能力认识的内外部因素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8.2u201a463-466。

幼儿能力判断发展特点研究u201a心理发展与教育u201a2008.3u201a9-14。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u201a2007u201a 30(1): 123-127

小学儿童情绪认知发展研究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7.1u201a758-762。

人--情境整体交互作用理论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考u201a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u201a2007.1u201a68-72。

心理弹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8.4u201a995-998。

亲子互动中游戏参与方式、情感交流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u201a心理发展与教育u201a2006.1u201a7-12。

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u201a中国心理卫生杂志u201a2006.1u201a5-9。

习俗还是发生――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毕生发展u201a华东师范大学学报u201a2006.1u201a49-55。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及其与语言能力的关系u201a中国特殊教育u201a2005.7u201a54-58。

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理论述评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5.5u201a1255-1258。

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5.4u201a855-858。

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u201a心理科学进展u201a2005.3u201a267-275。

发展的行动观述评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5.1。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特点研究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4.1u201a72-76。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3.6u201a1108-1109。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新进展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3.4u201a634-637。

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新认识--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及其评价u201a当代青年研究u201a2003.3u201a13-19。

不同任务情境对幼儿心理理论表现的影响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3.2u201a272-275。

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u201a心理科学进展u201a2003.2。

程式知识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关系u201a心理学报u201a2002.6u201a596-603。

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一般认知基础--不同心理理论任务表现的特异性与一致性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2.5u201a531-534。

创造性发展的三重心理基础及其教育启示u201a上海教育科研u201a2002.6。

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u201a心理科学进展u201a2002.1u201a65-70。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前沿与动向u201a心理科学u201a2001.5u201a549-552。

上一篇:盛彦师

下一篇:邵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