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宗炳的个人简介
宋宗炳字少文,南朝人·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简介
宋宗炳字少文,善书画,好山水。(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士族。东晋末至宋元嘉中,当局屡次徵他作官,俱不就。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信仰佛教,曾参加庐山僧慧远主持的“白莲社”,作有《明佛论》。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出《名画记》)宋宗炳,字少文,擅长书画。他西面乘船去过荆江、巫峡,南面登过衡山。并且在衡山建座草房住在那里,后来因为有病才返归江陵。感叹地说:“年老多病,天下的名山恐怕不能都游遍了。我该沉淀一下我的情绪,平心入静,躺在家里游吧。”于是将他游历过的名山大川都绘画在墙壁上,整日坐卧面向墙壁观看。
他游山玩水,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他徜徉山水,饮溪栖谷30余年,可谓终老山林了。由于他经历过无数的美丽的山川景物,发掘出山水美的真谛,因而画山水时,能够“以形媚道”,畅其神韵。他除画山水,又善弹琴,还信佛教,在庐山参加慧远憎的“白莲社”,曾作《明佛论》。他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以老病,才回到江陵。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著有《画山水序》,内中云:“坚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论述了远近 法中形体透视的基本原理和验证方法,比意大利画家勃吕奈莱斯克(Pmilippe Brunlles co,1377一1446年)创立的远近法的年代约早一千年。并主张“神畅”之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 家借助自然形象,以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美术理论观点
他在美术理论上卓有建树,其《画山水序》最为著名,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著述,主张画家创作应“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同时还阐述了"以小观大"、"神托于形"等观点。是著名的"神形分殊"论者. 他认为“万趣”与神志融合之后,才会物我一体,使自己精神舒畅,并显现出“道”来。王微的山水画与宗炳相近,放情丘壑。亦有画论,意远迹高,与宗炳均为文人画之先驱。他提出 画画应“以神明降之”,并以整炼的语言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均是讲画山水画不是自然主观的死板摹画,而是应抒写自己的感情,才具有生命力。根据文献记载,六朝山水画名作甚多,如顾恺之画过《雪霁望五老峰图》、《庐山图》、《山水》六幅,夏侯瞻画过《吴山图》,戴逵画过《剡山图卷》,徐麟画过《山水图》、宗炳画过《秋山图》,谢约画过《大山图》,陶宏景画过《山居图》,张僧繇画过《雪山红树图》等。就表现技巧看,都能很好处理空间结构,把纷繁复杂的自然景物。加以概括、提炼和集中;就创作思想上看,均能以主观思想感情对待自然景物,做到了比自然更真实,更完美,更集中。故宗炳在他的《山水画序》里说:“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去之稍阔,则见其弥小。”并推论处理画面时,“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仑之形, 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这时描写自然界的真实,提出了一个合理的处理方法。
个人影响
宋代宗炳可称是中国山水画论的系统理论第一人,因为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与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纵情丘壑的人物,他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飞场;临春风,思浩荡”的怡情说,和“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的尺幅千里说。可以讲,至魏晋以降,中国山水画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核心认信已确立了逻辑起点,而空间视觉原则也得以逻辑的深化。南朝·宋宗炳的《画 山水序》以及稍后王微的《叙画》,无疑是山水画独立的宣言。有《狮子击象图》, 《山水画序》等传世。中国山水画的创始者,应该是东晋顾凯之。因为“确立”或者说正名中国山水画的,是顾凯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在这两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之所以确立顾恺之为中国山水画创始人,主要源于其上作品及山水画理论有以下几点: 1、 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云可成为东与西的重要观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阳的天气。 2、 按照东西的顺序排置远近山峰,营造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 3、 中段布局主要讲求取势的“对峙”,具有相对意义。 4、 东、西、中三段山要用“紧凑性”将长卷关联起来。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气使之分为两重。 5、顾氏的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应的重迭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间模式。 6、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当然不如宗炳的系统)。
佛学思想
宋宗炳坚持“神不灭论”,其《画山水序》也言:“含道应物””,“万趣融其神思”.
宗炳出生于晋孝武帝宁康三年(375),字少文,祖父是“宜都太守”,父亲是“湘乡令”。由于他家庭经济条件尚佳,父母课子有方,他又聪明,青年时代就能写会画,颇有些名气。他的人生设计便与绘画紧密相连了。 北府将领刘毅、刘道怜等先后召征,都被他拒绝。皇帝是白痴,这是个争夺皇权,战争频繁的乱世。如此乱世,对他的心理压力太大,他便以为“佛国最伟”。 作为一个酷爱绘画的艺术家,宗炳十分重视自己文化视野的开阔。他诚挚地吸取着外来文化――佛教的营养。 元兴元年(402),他由老家南阳沮阳(今河南省邓县的汉水流域),逃之千里入庐山,更是因为崇尚佛教、仰慕佛学大师慧远。那年,他27岁,慧远69岁。他拜慧远为师,参加“白莲社”,奉信佛教,向慧远学习佛、儒、老庄哲学及文学。这年七月二十八日,慧远率门徒123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死后一同再投生于弥陀净土,宗炳便列其中。
上年末,在江陵的七州都督兼两州刺史桓玄帐下任职的陶渊明,回到庐山东南麓故里度岁。这年七月,他销假返回江陵.这次宗炳来庐山,成了生死记忆。“昔远和尚澄业庐山,余往憩五旬,高洁贞厉,理学精妙,固远流也。”他还说,慧远从“灵德自奇”的名僧道安为师,而后在庐山独树一帜了,“是以神明之化,邃于岩林。”他回忆了在庐山时,慧远屡次在那秀美的山水之中为他开课,大师的讲解像舒卷的行云那般流畅,却又很严谨庄重地引据佛经典籍:“骤与余言于岩树涧壑之间,暧然乎有自言表而肃人者。凡若斯论,亦和尚据经之旨云尔。”
元嘉十二年(435),他年及花甲,在江陵故宅写作《明佛论》,作了上述回忆。 那当年,宗炳在庐山学佛不到两个月,他的哥哥、南平太守宗臧找来了,坚决反对他加入莲社,逼他回老家。宗臧就在江陵给他建造了房子,要他就在那里闲居。他在庐山才50天,又大体活动在东林寺。如此一来,他成了庐山文化圈子的边缘人物了。 这是宗炳第一次和庐山结缘。然而,这次结缘却修改了他的人生设计――他在庐山短短的50天里,染上了游山玩水的癖好。自此,对自然美的探寻便成了他生命的强大推动力,成了他造就自己生命光辉的起点。
这中间,宗炳还与恩师慧远保持着联系。义熙元年(405),他第二次来到庐山。这时候,莲社成员、隐士雷次宗也由豫章来到了庐山东林寺,就儒学佛学向慧远求教。慧远为宗炳和雷次宗单独开课,讲解了儒家的《丧服经》。正在从事佛教中国化的慧远,不但多次邀请西域的著名佛经翻译家,还直接请古印度、尼伯尔一带的外国法师来作正本清源的翻译佛经的工作。他还十分重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研究。
那时的庐山,不但是中国南方的第二个佛教中心,而且是慧远与门生宗炳、周续之、雷次宗等共同研究孔儒、老庄、文学的学术重镇。这正如北宋人李觏评论说:
噫!汉代初传佛道,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当是时,谓之何哉?处国之神而已。及东晋、宋氏,其法乃大。盖慧远居庐山,名虽为释,实挟儒术,故宗少文就之考寻文学,周续之通《五经》、《五绋》而事之,雷次宗亦从而明《三礼》、《毛诗》。儒者尝为弟子,其人得不尊乎。
那年月,去庐山求学了,那殊荣可厉害呢。比宗炳出生晚几十年的南朝名诗人江淹的《从冠军建平王登香炉峰》云:“此山具鸾鹤,来往尽仙灵。”这不但是对庐山形态美生态美的抒写,更是对文化巨子云集庐山的礼赞。 后来,宗炳的两个哥哥都不幸去世了,侄子们都由他抚养,生活越来越困难,他回到江陵故宅亲自从事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