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派克·李的个人简介
斯派克·李(1957年3月20日――)男,生于乔治亚州亚特兰大,他在亚特兰大莫浩斯大学开始学习电影制作技术,从莫浩斯毕业后他又加入特诗艺术学校的电影课程,在80年制作了短片《答案》。到1986年他制作了首部电影作品《稳操胜弧罚蠡癯晒Γ钏晌谒苤牡缬叭恕W魑幻罹吆谌艘馐兜牡佳荩簧脑竿褪桥某稣嬲摹昂谌说缬啊保蚨婕暗奶獠囊泊蠖加牒谌说某雎贰⒕跣选⒂胫肿迤缡佑泄氐闹魈狻K牡缬胺绺裣嗟毕⒔谧嗝骺煊斜⒘Γ杂诤谌说南靶院蜕缁崂Ь秤凶派羁痰奶寤帷斯派克·李 - 简介
斯派克·李,男,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导演,纽约尼克斯的头号球迷。李很小就随父母从亚特兰大搬到纽约的布鲁克林居住,他的父亲是一位爵士乐手,母亲是一位教师,因为生性倔犟,母亲昵称他Spike(钉子)。
李在亚特兰大的Morehouse学院攻读电影课程,毕业后又在Tisch艺术学校继续深造电影专业。
1980年李制作了一部10分钟的短片“The Answer”引起较大争议,1983年他又拍了一部名为“Joe’s Bed-Stuy Barbershop: We Cut Heads”的电影并获得学生学院奖(Student Academy Award)。
李拍过的著名作品包括“She’s Gotta Have It”(1986)、“School Daze”(1988)、“Do the Right Thing”(1989)、“Mo’ Better Blues”(1990)、“Malcolm X”(1992)、“Bamboozled”(2000)、“25th Hour”(2002)等,他是美国最具黑人意识的导演,所拍摄的题材大都跟黑人的出路、觉醒、种族歧视相关。他的电影风格犀利、节奏明快且极具爆发力,对于黑人的习性和社会困境有相当深刻的体会。
斯派克·李 - 影视作品
演员作品
《四个小女孩》 4 Little Girls(1997)《一代拳王》 When We Were Kings(1996)
《6号叩应女郎》 Girl 6 (1996)
《黑潮-麦尔坎X》 Malcolm X (1992)
《丛林热》 Jungle Fever(1991)
《爱情至上》 Mo’ Better Blues (1990)
《循规蹈矩》 Do the Right Thing (1989)
《稳操胜弧 She’s Gotta Have It (1986)
导演作品
《The Night Watchman》(2006)《被遗忘的天使 》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2006)
《内部人士》 Inside Man(2006)
《出卖雄风》 She Hate Me(2004)
《25小时》 25th Hour(2002)
《十分钟年华老去》 Ten Minutes Older: The Trumpet(2002)
《Huey P. Newton Story, A》 (2001)
《迷惑》 Bamboozled (2000)
《喜剧之王》 Original Kings of Comedy(2000)
《山姆的夏天》 Summer of Sam(1999)
《单挑》 He Got Game(1998)
《四个小女孩 》4 Little Girls (1997)
《Get on the Bus》(1996)
《6号叩应女郎》 Girl 6 (1996)
《悬疑犯》 Clockers (1995)
《种族情深》 Crooklyn (1994)
《黑潮-麦尔坎X 》Malcolm X (1992)
《丛林热》 Jungle Fever (1991)
《爱情至上》 Mo’ Better Blues (1990)
《循规蹈矩》 Do the Right Thing (1989)
《黑色学府》 School Daze (1988)
《稳操胜 》She’s Gotta Have It (1986)
编剧作品
《出卖雄风》 She Hate Me (2004)《迷惑》 Bamboozled (2000)
《单挑》 He Got Game (1998)
《悬疑犯》 Clockers (1995)
《种族情深》 Crooklyn (1994)
《丛林热》 Jungle Fever (1991)
《爱情至上》 Mo’ Better Blues (1990)
《循规蹈矩》 Do the Right Thing (1989)
《黑色学府》 School Daze(1988)
《稳操胜弧 She’s Gotta Have It (1986)
斯派克·李 - 荣誉奖项
《When the leeves broke》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中获得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大奖。
斯派克·李 - 影响及评价
如假包换的斯派克·李
斯派克·李从来就没有拍过什么惊悚片。这位多产的导演纵横影坛二十余年,其拍摄的影片在电影界已经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他拍摄的影片,比如《为所应为》(DotheRightThing)、《丛林营救》(JungleFever)、《种族情深》(Crooklyn)等,均以其独到的“李氏风格”而为广大影迷所熟识――你根本无法将他归为任何类型。他的影片大多以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和诸如影片《为所应为》中墨基这样普通的纽约小人物为主题,实际上,他的电影已经成为别具风格的“李氏电影”了――大概这就是为什么49岁的斯派克·李破天荒拍了部惊悚片后,人们突然对之兴趣大增。
《卧底人士》与“后9·11”时代
在其新片《卧底人士》(InsideMan)中,斯派克营造了一个《热天午后》(DogDayAfternoon)式的银行大劫案:紧张的人质以及决定与歹徒一决高下的倒霉蛋警察,场面一触即发,扣人心弦,远比《为所应为》更为出彩。当被问及其涉足惊悚片的原因时,斯派克坦诚相告:“我从来没有拍过一部类型电影,但是这个剧本写得很好。”斯派克对新人拉塞尔·盖瓦茨(RussellGewirtz)的剧本大加赞赏,“我深信这个本子非常出彩,肯定会吸引大量的大牌影星加盟。”
确实,影片《卧底人士》的制作班底阵容空前“豪华”。星光四溢的影片通常会吸引大量的眼球,从而抢走导演的风头――人们往往因此会忘了导演究竟是哪一位。除了老搭档丹泽尔·华盛顿(DenzelWashington)外,主要演员阵容还包括朱迪·福斯特(JodieFoster)、克莱夫·欧文(CliveOwen)、克里斯托弗·普拉莫(ChristopherPlummer)和威廉·达福(WillemDafoe)等大腕。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整个影片似乎完全在这些大牌影星们的操纵下,跌宕起伏,然而,实质上影片诸多微妙的细节,还是如假包换的斯派克·李的独家风格。比如影片中劫匪欧文与沉迷暴力电玩的黑人男孩的交易,纽约城市建筑物上悬挂着有关“9·11事件”的“我们不会忘记”的警示牌,乃至阿拉伯人对其国民在反恐行动中所遭受的粗暴对待的愤怒之情,无不是斯派克招牌式的执导风格。
“这样的画面反映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斯派克说,“在9·11事件后的纽约,或其他任何地方,登上飞机那一刹那的感觉,已经与以前决然不同了。”
向来以直言不讳、口无遮拦著称,有时甚至颇有争议的斯派克·李,这一次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居然显得格外的礼貌周全,温文尔雅。他饶有兴致地回答了关于影片《卧底人士》的提问――尽管回答总是三言两语。对于一位儿童读物作家来说(斯派克同他的妻子共同创作了两部儿童读物),采访一开始聊点关于时间、年龄和他的儿童读物之类的有趣问题显然是个颇为诱人的主意。果不其然,这样的开场白让他的态度缓和了不少。他自己也承认:“我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口无遮拦了。”
《大坝决堤时》记录“卡特里娜”飓风然而,真正让他提起兴趣的讨论还是关于美国政府对席卷新奥尔良市的“卡特里娜”飓风的反应。而这正是他接下来要着手的项目,与家庭影院频道(HBO)合作的一部题为《大坝决堤时》(WhentheLeveesBroke)的纪录片。
当谈到布什政府时,斯派克神情激昂。在4月份男性新潮装备杂志《Stuff》上,他指责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的时候,居然还有兴致去购鞋。“比起总统布什,我对赖斯的评价更低。”当问及此话所指何意时,他的回答很简单,“不是吗?我对我们的总统已经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我就是这么看的。”
斯派克还谈到了他几周前前往新奥尔良参加四旬斋前狂欢节(MardiGras美国南部州的嘉年华会,以新奥尔良为著名)的伤心之旅。“感觉真是糟透了!美国这个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国家,如果说在世界其他各个角落发生灾难时它还能够迅速反应的话,那么在其本土发生灾难的时候,在美国国民最需要关注的时候,美国政府的行动却是如此的迟缓。”
“我们必须要把这样的新闻放到报纸的头版。新闻媒体不能再用对待伊拉克的方式那样处理这个问题了――一两年前,关于伊拉克的消息还是头版新闻,而今天的报道则声称‘某某爆炸中20名美国士兵丧生’,几个字就打发了,而且是被埋在25版的某个角落的豆腐块文章。我们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在“卡特里娜”飓风这个问题上,这样的事情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毫无疑问,斯派克还是没有失去他严肃和敢言的一面。但可以看得出来,他还是非常渴望轻松的题材,当被问及在《卧底人士》之后是否有打算再次尝试惊悚片时,他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接着他又补充说还希望尝试音乐剧。当有记者提起他曾商谈准备拍影视版的百老汇音乐剧《吉屋出租》(Rent)时,斯派克调皮地说:“幸亏没达成协议。”接着轻声地笑了起来。“只是开个玩笑。”他补充。
然而,以斯派克·李依然分明的棱角来看,我们真的有理由怀疑,他这么说究竟是开玩笑还是确实言为心声――毕竟音乐剧很难满足他批判与干预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