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若的个人简介
潘若(1915年7月~1980年10月) ,原名潘儒宗,曾用名白焰。洛阳镇(原广西宜北县道安乡)文雅村弓洞屯人。民国21年(1932年) 考进庆远省立第十一中学。民国24年中学毕业后曾回宜北县任小学教师。26年(1937年)在桂(林)柳(州)邕(南宁)参加学生军。民国29年(1940年) 3月11日,潘若参加新四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潘若得到了彻底平反,恢复了他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职务。1980年10月病逝,享年65岁。
早期经历
潘若早年到即将成立的淮南根据地新六合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任县政府三科(文科) 科长,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组织上决定由他主办《新六合报》,任编辑主任。1930年春,华中地区发生所谓的“托嫌”案,潘若也成了嫌疑分子。随即被停止组织生活,调到淮南苏皖区文化界抗战协会编辑部工作,负责编辑《路东农民》半月刊和《文抗十日》杂志,又任《淮南日报》编辑,特派记者。同年秋,淮南根据地新成立了一些县区政权,他又到天长县搞民兵工作。33年10月~34年6月,潘若在《淮南日报》参加整风,组织宣布取消对他的“托派”嫌疑。34年10月,潘若和爱人奉命到东北进行接收工作。民国34年(1945年)冬,潘若被分配到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任东满版主编。35年~37年, 潘若先后任新华社东北分社、东北新华社广播电台编辑科长等职。
后期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个人经历
1949年9月他参加“两广干部大队”南下到广州,先后任市人民政府行政处副处长,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秘书厅副主任,《广州日报》社副社长。1954年,到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一年,毕业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系。 回广州后直到1958年3月,他都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工作,曾任秘书长、副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潘若又因“托嫌”的历史问题被打成“走资派”。1968年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从“五七干校”调回广州疗养,逐步恢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