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畹

时间:2023-12-13 02:43:19编辑:小简

沙畹的个人简介

伊曼纽埃尔-爱德华·沙畹(Emmanuel-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年),被弟子伯希和(Paul Pelliot,即在敦煌石窟带走大量文书的人)推许为“第一位全才的汉学家”,是法国著名的东方学家、汉学家。

概述

1865年10月5日生于法国里昂,其家是宗教战争期间从法国流入瑞士的一个新教家庭,其祖父是一位一位植物学家,其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早年住在瑞士洛桑,1885年考入法国顶尖名校高等师范学院,主修康德哲学。1888年高师毕业,并于同年获哲学科的教师资格会考优胜奖。因得高师院长佩柔启发,决定转向史学,并接受莫诺建议研究中国。

1889年初,24岁的沙畹被法国外交部派来中国,被给予了法国驻清公使馆随员的名衔,但主要任务是进修汉语和汉文。此期开始了艰苦的《史记》研究,并进行译注,发表了《史记·封禅书》的法文译注以及相关的《殷历谱》。1893年,沙畹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的汉-满-鞑靼语言文学讲习第四任教授,时年28岁。他的译本《司马迁史记》共分5 册,于1895至1905年间陆续出版。莫东寅在《汉学发达史》一书中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为汉学界盖世名作。译文既正确详尽,且有丰富之底注,创见既多,考证及比较法亦复精细。”刘正在《海外汉学研究》一书中称赞沙畹的《史记》译本足以“名垂千古……就是在20世纪中国史学界的中国古代史正史著作的研究中也找不出一部可以和此书相比的著作来!”沙畹的《司马迁史记》一出版,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1907年3月至1908年2月,沙畹再次来华东北和华北地区考察文物古迹,归国后刊出了《华北考古纪行》。

生平经历

沙畹的确可称为西方(不只在法国)汉学界一位通儒,其所学既相当广博,而研究又深细不,故为学成绩,乃能光前裕后,造就四大高徒:伯希和、马伯乐、葛兰言与戴密微,足使法国汉学能由广识而又趋于专精,导启了近三十年以来的西方汉学学风。我兹译出一段戴氏表扬其师的话于下U

u2018这半世纪中汉学权威人物,仍是爱都阿尔·沙畹(Edward Chanannes,1865~1918),我的令人怀忆的老师,彼继儒莲担任法兰西学院讲座,成为整个西方所称道的中国研究的导师。我无法在此详加分析其广博的著述,彼虽以中国研究中的史学家见称,然其研究乃及于中国学问的各方面。(中略)他得益于法国最高学府之一,巴黎的高等师范学院,其时该学府监督是一古代艺术史专家,因使沙畹的眼光早期便倾向于中国的研究上来。且其时法国文科为学的风尚是趣向于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沙畹便受此十九世纪末期的学风润,(而向中国史书去用力)。

(18)89,年方二十四岁,沙畹到了北京,在法国驻华使馆任一闲职,三年工夫,得自由的去专心学问。他既正式受过中国教育,故回国后,立即得着一位中国学者的帮助(案这位中国学者是清末中国驻法使馆任参赞的唐复礼先生)着手译注司马迁的《史记》这部法文汉学的巨著。以其精力过人,勇往而持续,(中略)又曾将《诗经》的全卷译著完成,但未注释,故今尚存手稿未印。1893,沙畹继任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年才二十八岁。(中略)以其好友印度学家烈维(Syvain Le/vi;1863~1935)相交密切之故,沙畹又不断将中国佛教的高僧传记翻译出来,这是对于“无有历史的印度”研究大有助益的(中略)。沙畹的佛学著述,后来由烈维加以补充,内容甚富,兹亦无法举出其各篇名称,而只是1910至1911年出版之中国三藏中选出的五百故事及其箴言共三卷,已足资纪念。

(19)07,沙畹复往北中国为考古之旅游,历经东三省、河北、山东、河南、西、山西,搜集中国古碑雕刻拓品,特别是对龙门与云冈的石刻雕像,或拓或照,加以类别说明,实为西方学人有方法的研究中国石刻之创始者,惜其《北中国考古记》一书,并附图片四九八张,于1913年出版,而并非全璧;至其《泰山》一书,亦为其考古时的观感,专论中国帝王封禅之义,兼便于民间之“社”祭。(中略)我不打算将沙畹之著作于兹列述,但其《西突厥史料》,搜求考证之详,F中西史地资料于一炉,而成功巨著,亦足不朽。

上一篇:三森铃子

下一篇:司马道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