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故事的个人简介
《钱学森故事》是一本由涂元秀、莹莹所著的人物传记,于2011年1月1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该书生动地记述了科学家钱学森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简介
航天与喷气推进方面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跨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工程控制论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物理力学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系统工程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系统科学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思维科学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⑧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 科学家
内容简介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早日归
钱学森毕业照
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 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归国之旅“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对接待他回国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他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子,说到这里就不由得提一下钱学森坎坷
钱学森妻子蒋英
的回国之路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
钱学森归国后的合影
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叫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钱学森和蒋英的结婚照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蒋英妹妹)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三次激动“第一次是在1955年,我被允许可以回国了。我拿着一本我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他翻了翻感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我激动极了。
“第二次是建国10周年时,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激动得睡不好觉。
“第三次心情激动,就在今年。今年,我读了王任重同志为《史来贺传》写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决定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位作为解放5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能跟他们并列,心情怎不激动?!”
钱学森1955年离开美国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他坚持只要美国政府不对当年“驱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绝不再去美国。原来,凡在美国移民局的档案里留有被驱逐记录的,必须经由某种特赦手续才能入境。“我钱学森本无罪,何须你特赦?”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蒋英对钱学森特有的爱国情结十分认可。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各专业学科的学生都要在学期内到对口的工厂、科研部门实习。钱学森应该去飞机制造厂实习。可是,他没有想到,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去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这种民族歧视是钱学森在美国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1947年,钱学森留美后第一次回到阔别12年的祖国。与蒋英在上海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后,他携夫人回到美国后,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他清楚地知道,在美国,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
自被美国政府软禁,他们全家一夕三惊,为此经常搬家。蒋英作为他的忠实伴侣,给了他无比的勇气与力量。蒋英回忆说:“我们总是在身边放好三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获准搭机回国;可以讲,他最后是作为u2018美国犯人u2019被驱逐出境的。”这一段历史,确实让他们刻骨铭心。
钱老家的客厅里,墙上挂着一张巨幅“蘑菇云”照片――那是第一颗战略导弹在罗布泊精确命中靶心的激动人心时刻――“每当他看到这幅照片,总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它掌握在自己民族的手里,就是和平的象征。”在这对老夫妇的心目中,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和平之花。
作者简介
涂元季,1983年至2009年10月担任钱学森同志的秘书兼学术助手。刘莹,笔名莹莹,现任解放军出版社科技编辑部编辑。
涂元季:文职少将军衔,湖北老河口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为钱学森先
生的秘书。1957年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器件系,1963年毕业。其间,任助教一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国防科委情报研究所,做人造卫星情报研究工作。1982年调到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任科技秘书;1983年起任科技委副主任钱学森同志的秘书和学术助手。
部分书摘
他非常欣赏钱学森的才干,竭力挽留钱学森,并且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想让华盛顿方面举行一次证明钱学森清白的听证会。钱学森于是飞到华盛顿,一方面是为了在听证会上澄清事实,另一方面是向美国五角大楼(国防部)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辞行。听证会推迟举行。金贝尔原是美国通用航空喷气公司主席,一向很欣赏钱学森的才华,曾经在纽约的全美火箭学会年会上给予钱学森很高的评价。半年前,钱学森曾向金贝尔递交辞去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顾问和美国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的报告。金贝尔虽然批准了他的辞呈,但他却以为钱学森不会回中国。金贝尔认为钱学森不会放弃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富裕的生活条件,回到贫穷落后的中国去,他提出回国一定是冲动下的行为。金贝尔偏执地认为,钱学森回到中国既没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雄厚的科研资金,也不可能得到丰厚的物质待遇,等于是自毁前程。一位“明智”的科学家是不会选择这条道路的。钱学森前来辞行却惊醒了这位军方高级官员。他意识到,钱学森回归对美国肯定是一大损失,美国科学界将失去一位非常有创造力的年轻科学家,而对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却是大有裨益。金贝尔一方面觉得惋惜,一方面觉得有责任阻止事情的发生,他立刻从办公桌前站起来,走到钱学森面前说:“钱先生,我们如此重视您的才华,还是希望您留下来,您会在美国取得更辉煌的科学成就。”钱学森摇了摇头:“我不能再留在美国,新中国已经成立了,我是一定要回到祖国去的!”……
编辑推荐
《钱学森故事》: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重要职务。
目标:美国,学航空工程
“东风-2号”意外砸了个深坑
新中国最绚烂的蘑菇云
大科学家睡在长板凳上
让导弹核武器与部队联姻
神秘武器――“飞鱼”
“飞镖”投得最远的孩子
尘封的手稿
与三代伟人接触
喜迎胡总书记
老福特,小福特哪个厉害
参加周总理的圆圈会议
22年前颁发的奖章
霍英东杰出奖100万元
她是我们的蒋阿姨
后记
将一位伟大科学家一生从事多个领域深刻的理论研究和在技术上领导我国导弹航天这种尖端科技事业中的业绩及他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人格品德编写成一个一个通俗易懂而又生动感人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所有的艰辛都化作我们对钱老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的怀念之中。
在钱老逝世一周年和诞辰99周年之际,我们就是怀着这种永远也挥之不去的记忆和缅怀之情,推出这本《钱学森故事》的。与两位作者之中的涂元季早先所写的“钱学森”相比,针对青年读者人群,本书又增加了许多新鲜内容,其中包括过去由于保密原因不能讲的事,但现在可以说了,且已经通过保密审查。有的是钱老和他夫人蒋英过去不愿意讲,而后来讲给我们听的故事。当然,也有一些是涂元季跟随钱老20多年过去一直装在肚子里不能说的事,但今天当事人已去,而那些过往旧事既有趣味,又有启迪和教育后人之意,说说也无妨。
钱老晚年对我国教育事业十分关心,他所关注的,不是培养出一般的专家、教授,甚至也不是一般的院士,他认为院士中有突出的,但一般的院士也只是某个领域贡献较大的专家。他是希望培养出比一般的专家、教授和院士还要高出一大节的“拔尖人才”,或叫“科技领军人物”、“科技帅才”。可以说,钱老本人就是这样一位“科技帅才”。
目录
钱学森同志生平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代序)
第一篇 爱国励志
“诺亚方舟”里的先进教育
科学明灯,照亮少年心
铜管乐队喇叭手的红色信仰
目标:美国,学航空工程
美国同学,你敢和我比成绩吗?
不入航空喷气公司原始股
设计风车,惦记祖国最高峰的高度
“新中国已经诞生,我们该回去了”
美国“麦卡锡”反共逆流
“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了3~5个师!”
南太平洋岛上的无辜囚徒
“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
囚笼里的鸿鹄
密信,咖啡馆里的玄机
11名美国飞行员换回一个火箭专家
大师的肯定:“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一流科学家回归红色中国
深圳,祖国的海关
第二篇 报效中华
重回天安门
陈赓大将探询火箭导弹制造
第一重任-力学研究所所长
新中国第一个12年科学规划的综合组组长
彭德怀元帅首先支持搞导弹
周恩来交给钱学森重要任务
带密级的《意见书》
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成立
“中将军衔”是误传
弱水河畔的第一声惊天巨响
“东风-2号”意外砸了个深坑
大权威给中尉“撑腰”
导弹事业长远规划――-眸4弹
核弹头从有人区上空飞过
新中国最绚烂的蘑菇云
陀螺装不好就不走
危险的核弹发射架下
一波三折
大科学家睡在长板凳上
“星际航行”和首提“航天”
“文革”中上马“651”工程
运载火箭艰难前行
破迷津――找到飞失的导弹
第一颗卫星能在天上飞几天?
政治卫星唱响《东方红》
千里走戈壁为了看落点
搞不出洲际导弹睡不着觉
第三篇 成才有道
幼鹏出南冥
“飞镖”投得最远的孩子
国画大师收了个小弟子
“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
写了100多页的学生实马鲥艮告
“超音速飞行之父”的得意门生
与大权威争论的小伙子
“他是否具有犹太血统?”
“卡门-钱近似”公式
亲密的同事
“自杀俱乐部”
Nothing is final:突破超音速飞机的技术颜颈
给美国三军讲课
发现火箭探空的秘密
《喷气推进》成就36岁的终身教授
乱世“音乐天使”
绝代“双骄”
他在二战中的美国
第四篇 人格如金
入党了,今夜无眠
“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吃肉了,你居然给我做回锅肉!”
为啥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
捐出所有的爱心
“责任在我,不在你们”
推不掉的“科协主席”
钱老让我当秘书
“我还没死,你们急什么!”
钱学森的“四不”
两封不被批准的辞职信
蜗居里的大人物
谁是第一获奖人
马尼拉港那一面
国家最高奖赏与一生三次激动
不去美国接受“小罗克韦尔奖”
与三代伟人接触
老福特、小福特哪个厉害
高端“碰撞”
喜迎胡总书记
第五篇 科学思想
探究核武器
导弹无间道
未来世界:太空中建个生产车间
哲学的大脑思考科学问题
绵阳建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基地
怎样生产出尖端材料?
让导弹核武器与部队联姻
神秘武器――“飞鱼”
管理大师
从系统科学到大成智慧学
思维科学的奥妙
预见生物科技为核心的产业革命
那双眼睛,始终注视着西部
超前的预见
第六篇 大师风范
荡漾水波的道理
耶鲁大学的塔楼
参加周总理的圆圈会议
相声大师的风采
大师的鼓励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愈久弥香的友情
为劳动人民歌唱
尘封的手稿
一张小纸条留下的回忆
他的批评让人心里高兴
最重要的是创新
强将手下无弱兵
恰同学少年
我们永远的系主任
严师出高徒
暖融融的心
霍英东杰出奖100万元
22年前颁发的奖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璀璨的艺术之光
逼出来的国际大奖
音礼答师恩
她是我们的蒋阿姨
一家人不过如此
此曲只应天上有
写在《钱学森故事》之后
序言
去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钱学森同志的活动。在钱学森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由涂元季、刘莹同志精心编著的《钱学森故事》即将付梓出版,我感到非常及时、很有意义。这本书从钱学森同志爱国励志、报效中华、成才有道、人格如金、科学思想、大师风范六个方面,真实记录了他求学治学、爱国报国的感人事迹。全书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文字洗练,融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览此书,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钱学森同志的辉煌人生和卓越贡献,充分领略他的赤子情怀和卓尔不群的智慧与才干,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1989年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党和国家领导人称赞他是“人民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