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格林维尔

时间:2023-12-13 02:11:25编辑:小简

乔治·格林维尔的个人简介

乔治·格林维尔(1712.10.14―1770.11.13),英国人,英国辉格党政治家。

个人简介

乔治·格林维尔 (GeorgeGrenville,1712年10月14日-1770年11月13日) 英国辉格党政治家,1763年至1765年曾任英国首相。 1763年,首相乔治·格林维尔重新入住唐宁街10号,但两年后,便遭乔治三世撤职。他的父亲乔治·格林维尔和弟弟威廉·温德姆·格林维尔,第一代格林维尔男爵都曾任首相。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后在法院实习并学习。

政治成就

《糖蜜法案》

1764年英国首相乔治·格林维尔(George Grenville)所颁布的《糖蜜法案》(Sugar Act)和《货币法案》(Currency Act)让殖民地陷入了经济困难。为此而来抗议行动包括了英国商品的联合抵制,而殖民地居民也认为只有他们自己的殖民地议会,而非英国国会可以向他们课税,於是出现了一句流行的口号:

没有代表权不能征税。

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殖民地於是组成了一些联络委员会来发起抗争。在最初的几年,各个殖民地的抗争比较是各地方的活动,而非整个殖民地的集体行动。

《印花税法》

美国革命初期的一个里程碑,是格林维尔为了提供北美驻军的经济来源,在1765年通过的《印花税法》(Stamp Act)。

1765,当时的英国首相乔治·格林维尔通过《印花税法》(Stamp Act),想在北美维持一支永久性的英国军队。这每年要花三十万英镑。第一次试图在殖民地人身上课征内含税。乔治·格林维尔认为殖民地应该为支撑这支军队做出贡献。为筹集一年六万英镑的这笔防务费,于是,乔治·格林维尔他建议开征印花税。英国议会在该年早期时候通过了印花法案,不过格林维尔的政策逐渐将他们集结起来。

印花税在英国已行诸70多年,内阁希望将同样的原理延伸到殖民地。也就是对报纸、纸牌、法律文件、酒类执照、保险单、船运文件等各类公务所用文件加以课税。这些税比在英国征收的还轻,所征收的钱也将花在殖民地身上。在内阁眼中,这是个温和的政策,应该不会有任何问题。

然而,有几个殖民地议会已经抱怨,《糖税法》没经过他们同意就征收。国会又通过新的内含税,立即引起更多的争论。争论的议题核心是:没有美洲殖民地代表参与的国会,是否有权向他们征收赋税?《糖税法》主要干扰到的是新英格兰人,印花税法则引起整个殖民地的愤怒。尤其是那些商业活动直接受影响的市民,如律师、商人、印刷业者和种植业者等,使抗议的声浪,席卷整个殖民地。

1765年10月,9个殖民地的议会代表,出席在纽约举行的印花税法大会,以维吉尼亚议会「没有代表权,就不纳税」的观点,通过了《权利与不平等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s and Grievance),要求英王及其议会废除印花税条例;宣称只有殖民地自己选出的议会,才有资格对他们征税。

政治影响

反印花税法的地下组织遍布整个殖民地,其中知名者如「自由之子」(Son of Liberty),目的在于协调地方反印花税力量;许多组织则表达强烈的意志,如果有必要的话,将动用武装抵制。反印花税的激进派人士,拒绝购买印花票,游行示威高喊着「要自由,不要印花税」的口号。他们更捣毁税局,放火焚烧成堆的税票,迫使税吏辞职。

拒不从命的税吏身上被涂抹柏油,黏上羽毛游街示众。有些地方更发生暴动,例如波士顿一群反印花税法的群众,冲进印花税代销人安德鲁u2027奥利佛(Andrew Oliver)家中,威胁杀害他的生命。隔天,奥利佛别无选择地辞职,其它印花税代销人也步其后尘,挂职而去。

在纽约,副总督科尔登(Cadwallader Colden)在一群反印花税群众的冲击下,逃到英国军舰上寻求保护。这群人随后攻击要塞,冲进总督的马车房,焚毁印花税票;随后来到一位曾威胁要「把《印花税法》从人们喉咙塞下去」的守备军官家里,砸烂房子的家具与摆设,铲平他的花园,洗劫了他的家。

1766年,在殖民地激烈地反抗之下,英国国会废止了乔治·格林维尔的《印花税法》。

个人名言

一个明智的政府明白如何通过调和来加强或以威严来安抚” (乔治·格林维尔)

“A wise government knows how to enforce with temper or to conciliate with dignity.” (George Grenville)

上一篇:邱明政

下一篇:谭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