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万清(演员)

时间:2023-12-11 21:28:49编辑:小简

苏万清(演员)的个人简介

苏万清,河南淇县西岗乡三角屯村农民,受家人熏陶,自幼热爱戏曲艺术,13岁起拜王瑞云为师专攻花旦。积极整理传统剧目,从艺五十余年,多次参加县、乡汇演并获奖。

人物简介

苏万清,河南淇县西岗乡三角屯村农民,学出"板凳头"戏,聊以自娱自乐

人物经历

1947年的农村,生活清苦而单调,没有电影电视,特别是农闲时节,看戏、听戏成了全村人最好的娱乐项目。

"那时看戏要跟着戏班跑,戏班走到哪儿,喜欢看戏的村民就跟到哪儿。"回忆起童年生活,苏万清一脸感慨。那个年代,在众多戏种中,盛行于安阳一带取材于农村生活的落腔备受村民们的喜爱。

"落腔在俺们村扎根儿,还是1947年的事儿,那年冬天,村里几个富农和中农闲着没事干,凑在一起商量,请几个师父来村里教几出板凳头戏,一来可以满足戏瘾,二来可以打发日子。由于落腔大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小戏,文词通俗,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不像京剧、豫剧对功底要求很高,于是他们就决定请师父学落腔。我们第一批请来的三位师父都是汲县下马营村的,刚开始几天是我父亲那一辈几个人学。可能是岁数太大的缘故,效果并不理想。"苏万清陷入了回忆。

自己学戏不理想,酷爱落腔的苏父并没有灰心,把正在读书的儿子苏万清拉到师父面前,请师父收儿子为徒,那年苏万清13岁。

"我第一天去拜师时,老师让我清唱了两句,试我嗓音。周围不知谁插了句’老子不行,儿子也难学成’,这句话让我很是伤心,暗暗告诉自己--一定学出个样来给他们看看。"

登台演出,成为台柱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落腔对唱腔、唱功虽不如京剧、豫剧等要求的那么严格,但想登台演出也不是件易事。为了学戏,苏万清每天一放学,不是忙着做功课,而是扎到戏班子里学唱戏,直至深夜。"万清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唱腔和唱功,每一句戏词,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有板有眼,并不敷衍了事瞎糊弄。为了使眼睛看起来更有神,他对着筷子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练得眼睛发酸,满眼是泪才为止;一个甩马鞭的动作,要做到张弛有度,就得重复上百遍。

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苏万清终于登台演出了。他自己没料到的是,这一唱就是几十年,欲罢不能。"刚开始我学的是小旦,但我个子越长越高,只能改唱红脸。"

虽然后来苏万清进了工厂,当了工人,但唱戏仍是他的最爱,只要剧团一招呼,他就会穿上戏装,登上舞台。

"这家伙唱起戏来不要命,有一次去刘拐庄唱戏,一天三场,连唱3天,他身子受不住折腾,发起了高烧,本来我们劝他别再登台了,可是他一听台下人高喊’我们要那个高个儿红脸唱’,就坐不住了,又登台了。"老团长张本然回忆。

讲到兴致头上,苏万清从里屋拿出二弦,坐在院里小凳上,自弹自唱了一段落腔小戏。

上一篇:庆振轩

下一篇:松本吉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