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永庆的个人简介
乔永庆(1938.7-1992.6),男,汉族,1938年7月生,河南原阳人,1938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韩董庄乡贺厂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任共青团原阳县委书记;1965年至1975年10年期间,乔永庆同志担任原武公社社长、主任、书记。1980年,任县委副书记、县长、政协主席及省第七届人大代表;1989年2月,乔永庆同志由封丘县调任新乡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主抓农业。1992年6月19日,乔永庆同志逝世,终年54岁。乔永庆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被誉为“引黄稻改的创始人”,“原阳大米之父”,“水稻书记”。
人物简介
乔永庆(1938.7-1992.6),男,汉族,河南原阳人,1938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韩董庄乡贺乔永庆和群众厂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1952年在原武小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3年考中郑州中学。1954年参加供销工作,
1956年调至县供销社,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调入县委组织部工作。在组织部工作期间,先后兼任县钢铁厂、县农场、县水稻重点村等单位的领导职务。
1965年调任共青团原阳县委书记。1965年至1975年10年期间,乔永庆同志担任原武公社社长、主任、书记。
1968年,乔永庆同志在原武公社南关大队试种水稻600亩,因有灌有排,当年亩产达到450斤。1969年全公社种水稻面积上升到2300亩。1970年,7000亩水稻,平均亩产304斤,破天荒,原武公社由缺粮社跃为余粮社。1972年,水稻面积扩大到10000亩,占到耕地总数的三分之一。
之后到1975年的10年间,在探寻根治盐碱地、根本改变原武的落后面貌中,乔永庆同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科技人员的严谨性,使原武人均产粮由1965年的190斤到1975年的1500斤,由“三靠”公社(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治病靠免费)变成了“地成方、树成行,排灌畅通无阻挡”的豫北小江南,成了河南省的一面红旗,受到了河南省委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并引起美国、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国家的土壤专家前来考察、取经。
1975年,根据工作需要,乔永庆同志调任原阳县委副书记,继续领导全县的农业工作。这一年,《河南文艺》发表长篇通讯《盐碱地上大寨花》,对乔永庆同志引黄稻改再次进行宣传和歌颂。
1980年,乔永庆同志调至与原阳同样贫穷的封丘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县长、政协主席及省第七届人大代表等职。1985年,封丘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一亿斤,占全县秋季粮食总产的60%,整个封丘由“三红”变为“三白”,即由“红薯、红高粱、红辣椒”的三红变为“白米、白面、白棉花”的三白。因乔永庆同志在封丘引黄稻改的成功,《河南日报》1987年5月13日第二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水稻书记”乔永庆》,称“乔永庆,封丘人民心目中的一座丰碑!”的确,
1989年2月,乔永庆同志由封丘县调任新乡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主抓农业。
由于长期拼命工作,乔永庆同志之前就患上糖尿病、高血压、肾炎、心脏病,他常常将药带在身上,随时服用,随时注射。脚肿得穿不上鞋,就用剪刀把鞋帮剪开,趿拉着。他不顾领导、同事和家人的劝阻,仍常年带病工作,从没有把自己的疾病放在心上,他不相信疾病会击倒他,以致耽误了医治,终于发展成为不治之症。
1992年6月19日,乔永庆同志逝世,终年54岁。
人物生平
乔永庆稻改会议上
乔永庆(1938.7-1992.6),男,汉族,1938年7月生,河南原阳人,1938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韩董庄乡贺厂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任共青团原阳县委书记;1965年至1975年10年期间,乔永庆同志担任原武公社社长、主任、书记。1980年,任县委副书记、县长、政协主席及省第七届人大代表;1989年2月,乔永庆同志由封丘县调任新乡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主抓农业。1992年6月19日,乔永庆同志逝世,终年54岁。乔永庆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被誉为“引黄稻改的创始人”,“原阳大米之父”,“水稻书记”。
个人简历
1938年7月出生于年河南省原阳县韩董庄乡贺厂村。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4年参加供销工作。
1956年调至县供销社,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调入县委组织部工作。
1965年调任共青团原阳县委书记。
1965年至1975年担任原武公社社长、主任、书记。
1975年调任原阳县委副书记,继续领导全县的农业工作。
1980年调至封丘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县长、政协主席及省第七届人大代表等职。
1989年2月,乔永庆同志由封丘县调任新乡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主抓农业。
1992年6月19日,乔永庆同志逝世,终年54岁。
社会评价
1973年8月14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日报》在第二版发表长篇通讯《引来黄河水,碱成稻花香》。
1975年,《河南文艺》发表长篇通讯《盐碱地上大寨花》,对乔永庆同志引黄稻改再次进行宣传和歌颂。
1987年5月13日《河南日报》第二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水稻书记”乔永庆》。乔永庆同志在封丘县工作了10年,分管三农期间,他还主抓节柴改灶工作,因成绩突出,出席了全国节能会议,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接见,《人民日报》发表专题报道《县长当上“灶王爷”》,对其该项工作给以充分肯定。
1995年第10期《中华儿女》杂志发表长篇文章《“原阳大米”之父乔永庆》。
2002年,《中华儿女》(海外版)再次刊载《“原阳大米”之父乔永庆》。
2001年4月,新乡市委主办的《新乡观察》发表文章《原阳大米之父――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乔永庆》。
2002年,新乡市委宣传部、政研室主编《新乡五千年》刊载文章《稻县长乔永庆》。
2003年2月13日《大河报》配发图片,发表长篇追忆文章――《原阳大米之父“流芳乡里”》,继续追寻乔永庆同志的足迹。
2011年5月,《新乡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乔永庆,大米人生》。
生平事迹
1965年至1975年10年期间,乔永庆同志担任原武公社社长、主任、书记。1965年,原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师寨、祝楼、韩董庄、葛埠口等4个公社中盐碱洼地最为严重的23个大队归并为一个原阳特重灾社――原武公社。“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蛤蟆叫,出碱不出粮”。当时流行的这个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原武的真实情景。三万亩耕地比黄河河床低七、八米,饱受黄河水的浸润,多年内涝,盐碱成灾。极个别耕地有每亩100斤的收成,绝大部分颗粒不收。原武西街大队1000口人,仅25岁以上的光棍汉就有80人。全大队50%的人全年以讨饭为生。从原武西街到祝楼王村12华里,没有一棵树,全公社没有一眼机井,没有一部柴油机,只有一辆汽马车,还只有一只轮胎能用。
当时一个有相当职位的领导到原武转了一圈说:“这个穷地方,打的粮食没种的种子多,别说种一葫芦打两瓢,我看种一葫芦打一瓢,你们看看,全公社连个老鸹窝都没有”。最后脱口说出三个办法,一是把这个公社的人迁走;二是由国家从吃到穿,全都包起来;三是在这里苦熬,等着饿死。乔永庆和昔日的”战友“们
乔永庆同志不信邪。在第一次班子会上提出:“要苦战,不苦熬;要干社会主义,不等社会主义。”
乔永庆同志在深入调查中了解到,1958年这里曾进行过稻改,只所以失败,是只灌不排,致使盐碱更严重。一位农民说:“只吃不屙,不憋死才怪。”乔永庆同志从这位农民口中受到启发,寻出根治盐碱的规律。
1968年,乔永庆同志在原武公社南关大队试种水稻600亩,因有灌有排,当年亩产达到450斤。1969年全公社种水稻面积上升到2300亩。1970年,7000亩水稻,平均亩产304斤,破天荒,原武公社由缺粮社跃为余粮社。1972年,水稻面积扩大到10000亩,占到耕地总数的三分之一。
之后到1975年的10年间,在探寻根治盐碱地、根本改变原武的落后面貌中,乔永庆同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科技人员的严谨性,使原武人均产粮由1965年的190斤到1975年的1500斤,由“三靠”公社(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治病靠免费)变成了“地成方、树成行,排灌畅通无阻挡”的豫北小江南,成了河南省的一面红旗,受到了河南省委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并引起美国、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国家的土壤专家前来考察、取经。
乔永庆同志在原武工作的10年里,以年轻干部特有的热情和激情激励着原武的干群战天斗地,改造自然,造福后代。他的口头禅是:“拉车的上坡,烧窑的赶火,唱戏的飞板,战场上的肉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引黄修渠、涵、闸中,没有石头,他带领干部群众去辉县拉石头,总是拉着1000斤的平车走在队伍的最前头。在他的带动下,起初的5年间,全社打机井70眼,买柴油机77部,开挖排灌渠道380条,修桥、涵、闸360座。
乔永庆同志尊重人才,尊重科学更是出了名的。当年,有一位叫孙彦常的农业科技人员,在新乡地区农科所被划为“右派”,因多年被审查批判,抬不起头来,失去了一般人的尊严,而乔永庆同志却将他奉为座上宾,还让他在大会上讲农业科技,讲水稻的管理技术,并且告诉听众,这是孙老师,让孙老师给我们讲课。当孙彦常面有难色时,乔永庆同志说:“怕啥?原武人不会斗你,你们单位的人斗你,你就来原武。”乔永庆同志又专门向地区农科所领导申请,要求孙彦常同志长期在原武住下来。某种意义上,乔永庆同志就是依靠这样的农业科技人员在原武取得了引黄稻改的成功,并且与孙彦常结下了终生友谊。在乔永庆同志的鼓励下,孙彦常培育的优良水稻品种“新稻68―11”获得了河南省重大科技奖。
1980年,乔永庆同志调至与原阳同样贫穷的封丘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县长、政协主席及省第七届人大代表等职。凡对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封丘、原阳、延津三县是豫北地区的贫困县,“原、延、封”就是贫困的代名词。乔永庆同志调至封丘县的前夜,新乡地委主要领导与他谈话说:“你到封丘干3年,发展水稻5万亩,推广原武经验发展封丘水稻”。
封丘同样地处黄河故道,世世代代,黄河带来的只有风沙、盐碱、饥饿和灾难。自1950年至1979年,吃掉国家统销粮四亿三千八百万斤(当年吃统销粮三千多万斤)。国家拨给封丘的救济款六千万元。生活贷款一千七百万元。刚到封丘之初的八、九个月,县委机关只知道调来了个县委副书记乔永庆,而认识乔永庆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他用最初的14天走遍了12个乡、26个村,向民问计。回到县委的头一个晚上,就向县委写出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描绘出了封丘的引黄稻改蓝图。在几乎与此同时召开的万人大会上,乔永庆同志立下了军令状:“封丘吃不上白米,我甘愿受罚”。
他将封丘县“水稻办公室”设在距离县城30多里的水驿大队大队部一间屋子里。这间破旧不堪的房子,四处透风,但他一住就是4年。他开始在沿黄河的7个乡93个村进行水稻种植实验,高渠引灌,低渠排碱。原武引黄稻改经验开花结果,当年的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315公斤,达到人均720斤粮食,当年就结束吃统销粮的历史。
1985年,封丘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一亿斤,占全县秋季粮食总产的60%,整个封丘由“三红”变为“三白”,即由“红薯、红高粱、红辣椒”的三红变为“白米、白面、白棉花”的三白。
因乔永庆同志在封丘引黄稻改的成功,《河南日报》1987年5月13日第二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水稻书记”乔永庆》,称“乔永庆,封丘人民心目中的一座丰碑!”的确,乔永庆同志在封丘工作期间,许多老百姓要为他树碑纪念,但都被乔永庆同志婉言谢绝。他说:“共产党不兴这个,党派我来就是让为群众服务的,等我死了以后,只要大伙说老乔这辈没有往党脸上抹黑就中”。
乔永庆同志在封丘县工作了10年,他临走时,封丘的水稻亩产都在1000斤以上。《河南日报》发表《封丘人民绘出美丽的图画》,表彰他领导封丘人民引黄灌改取得的成功。
乔永庆同志在封丘县工作了10年,分管三农期间,他还主抓节柴改灶工作,因成绩突出,出席了全国节能会议,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接见,《人民日报》发表专题报道《县长当上“灶王爷”》,对其该项工作给以充分肯定。这期间,乔永庆同志还分管过政法工作。他主抓政法工作的三年间,封丘县连续三年在河南省政法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因他工作突出,引得公安部部长前来视察,《人民日报》也予报道。乔永庆同志的同事常说:“老乔干啥成啥。”
个人故事
乔永庆同志在原武工作的10年里,深入群众、深入田间是出了名的,原武公社23个大队,每家的地块他都清楚,谁家的稻田该排水、该灌水的时间他也清楚。不仅白天,纵是夜里,他也大部分时间在农家,在稻田。若天晚了,他就与农民一块躺在野地的草庵里过夜。
乔永庆同志在原武工作的10年,顾大家不顾小家。一个夏天,倾盆大雨,整整下了一天,一大早乔永庆同志冒雨带领干部下乡察看灾情,而自己的家里浸进一尺多深的雨水,床、家俱全都漂了起来,他都顾不得回家看一眼,而他的家就在公社院的后院,跨过门就可以进去的。
乔永庆同志严于律己,亦对自己的子女要求非常苛刻。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请,不请客,下乡调查只要一碗面条,并说爱吃面条。当年他的长子才14岁,他就给儿子派任务,每天为生产队割100斤青草。大兴水利,他就让儿子和群众一样到处拾砖捡瓦再砸碎代石子用。一有空闲,就让儿子到粮站帮助工作人员装车卸车,还让儿子来回走60华里,往县城为粮站拉货送货。乔永庆在农田
乔永庆同志在封丘县工作期间,得到母亲病重的消息,但还有一个会议等他去主持,他就将儿女叫到跟前,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你们替我在奶奶面前尽尽孝道吧”。母亲咽气时,他还在会议上布置农业生产。
这期间的1983年,长子结婚,临近婚期,他才从封丘回到原阳老家,给儿子400元钱,留下“不准请客送礼,不准动用汽车,不准在县城操办”的约法三章,便又回封丘工作去了。
1992年6月19日,乔永庆同志逝世,终年54岁。灵堂设在距离市政府不远的家里,四周道路旁摆放的花圈有几百个,前来悼念的有省、市领导,有县区同事,更多的是来自原阳、封丘两县的老百姓。
“为党为国勤政爱民当做终生事业 斯人无处不建功/治沙治碱引黄稻改费尽毕生精力 百姓有口皆是碑”,这幅挽联高度概括了乔永庆同志的一生。
乔永庆同志的灵车路过原武镇时,正值农民交公粮之日,原武东街、南街及南关摆满了交公粮的车辆,站满了人和牲口,可谓水泄不通。但原武的老百姓看见灵车前头乔永庆同志的遗像,高声呼喊:“老乔回来了,让路!”交粮车辆、人自行让开,站在路旁,以特有的方式默默地迎接乔永庆同志回家。
1998年12月,在乔永庆同志去世6年之后,原武村民自发捐款捐物在原阳东街玲珑塔旁为乔永庆同志立碑纪念,纪念他引黄稻改,造福一方的功绩。之后,每逢过年过节,都有老百姓自发地来到碑前,端来大米肉菜祭奠他。乔永庆同志虽然去世了,但是,因他“引黄稻改”造福一方的功绩,因他对于党的事业的忠心耿耿,因他严以律己,不谋私利,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品质,因他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他勇于探索,善于总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得我们永久的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