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育民

时间:2023-12-05 09:15:19编辑:小简

苏育民的个人简介

苏育民,男,秦腔小生兼须生。又名三意,号勇三。原籍陕西商县,生于西安市。三意社创始人苏长泰三子。

苏育民 - 个人简介

苏育民,秦腔生角演员,陕西商县人。14岁(1931)在他父亲的“三意社”跟班学戏。后来因社里种种变故,20岁时(1937)便挑起全社重担。他在社内老艺人的帮助下,办班培养学生,带着该班,扛着“三意社”的大旗到处演出。解放以后,赶排新剧目,参加省、市汇演。一生中在舞台上演了很多戏。如《苏武牧羊》的苏武、《游西湖》的裴瑞卿,《打柴劝弟》的陈勋等。

苏育民 - 人物生平

自幼跟随其兄苏哲民学艺,十二岁登台,十四岁即离开学校,随三意社跟班学艺,期满后,演出《花亭相会》、《五郎出家》等戏,就受到好评。民国二十 六年,出任三意社社长,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长达二十余年,主理社务,兼任演员。1952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扮《打柴劝弟》之陈勋,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赴朝鲜作慰问志愿军演出。1958年参加拍摄秦腔电影艺术片《火焰驹》,饰李彦荣。1960年西安市将易俗社、尚友、三意社合并,成立西安市秦腔剧院,他被任命为副院长。
他能戏颇多,并在艺术风格上继承并发展了苏哲民的贫生戏,如《折桂斧》(《打柴劝弟》)、《激友》、《穷人计》、《渔家乐》、《坐窑》等,精湛独到。他嗓音清亮宽厚,演唱高昂优雅,吐字考究凝练,道白采用真假嗓结合,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唱腔韵味十足,并善用“二音子”拖腔,悠扬动听,表演朴实自然,塑造的人物形象,神形兼备,性格各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苏派”。他戏路宽广,文武不挡。“苏派”的代表剧目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娄昭君》、《闯新府》、《伐子都》、《卧薪尝胆》及须生老生戏《赵氏孤儿》、《将相和》、《苏武牧羊》、《鱼腹山》、《杀庙》、《义责王魁》等。
苏育民性格沉默寡言,面冷行缓,仪态严肃,天资不佳,个头矮小,幼年被称为“瞎瞎骨头跛夹腿”。但他善于扬长补短,以勤补拙,铸就了一身艺才。特别注重练 “私功”(即加大练功量)。学《打柴劝弟》练坏了几根扁担,演《马义滚钉板》臂肘结了几层痂,脱过几层皮。他表演娴熟乖巧,运用自如,干净利落。他的嗓子清脆甘甜,唱腔悦耳自然,有金声玉振之美。他的念白真假声并重,杯酒饮罢,印堂四周呈现黑色),随即慌忙甩掉盔头和蟒袍,做一个过桌子抢背带片马,尤为精彩,令人百看不厌。
育民忠厚老实,生活俭朴,乐以助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月薪高达四百九十五元,但从不存钱,一部分供养大嫂和侄儿,一部分补贴二哥和亲戚,一部周济社内剧作家,留给他夫妇的并不多。他每天照例是两顿粘面(陕西方言,即干面条),一杯茅台。他不爱吃大莱,也从不下饭馆。三年困难期间,烟酒卖高价,他特地多买些,放在办公室里供大伙饮用,每月支出一大笔钱。对学生能谆谆教诲,不留绝招,愿倾才施教。晚年在一些戏中常甘为青年演员当配角,以至无名无姓的群众脚色。
苏育民为“苏家戏”的开创者,民国年间与“何家戏”(何振中、旦角)、“敏家戏”(李正敏、旦脚)齐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市人大代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受到冲击迫害,同年12月29日病逝于西安,年四十九岁。

苏育民 - 与梅兰芳

1954年,全国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梅兰芳被选为常务委员。作为秦腔戏曲的代表,苏育民与其他地方剧种的代表人物,诸如豫剧的常香玉、汉剧的陈伯华、晋剧的丁果仙、越剧的袁雪芬、粤剧的红线女、黄梅戏的王秀兰等,同时被选为政协委员。他们在一起共商国事,彼此交流经验,商讨和研究发展我国戏曲事业的大事。

1955年,文化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戏曲演员学习会。苏育民与秦腔演员张新华、孟遏云等参加了会议,有机会多次聆听梅兰芳讲课,面对面地学习梅兰芳的精湛表演艺术。
让苏育民和梅兰芳彼此更加熟悉和了解,则是梅兰芳到西安演出的那段日子。1957年9月,梅兰芳带着梅剧团到西安,共演出22场,而梅兰芳自己就演出了14场。梅兰芳演出的全是他的拿手好戏,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峰》《奇双会》《凤还巢》《洛神》《游园惊梦》等。这是梅先生第一次到古城西安演出。作为秦腔界的代表人物,苏育民不仅在车站亲自迎送梅兰芳先生,而且在易俗社剧场聆听梅兰芳给西安文艺界作《谈表演艺术》的报告,并在自己的剧社欢迎和接待了专门拜访三意社同仁的梅兰芳大师。期间,苏育民不仅多次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而且还参加了专门为梅兰芳安排的秦腔专场演出。其中苏育民演出的是《苏秦激友》。对此,梅兰芳给了很高的评价:“演张仪的苏育民那天只演了《见苏秦》和《回店》两场,他把一个有作为的书生,在不得志的时候内心里的复杂心情刻画得非常细致。这个戏难演在什么地方呢?它虽然是出穷生戏,但不能演得过分寒酸,因为张仪马上就要做秦国的宰相了,所以在穷途落魄里面还要有气度身份。在这一点上,苏育民的表演是有独到之处的。他的动作干净利落,表情深刻动人,我肯定地说,他在艺术上已经有了极大的成就。”
自从结识梅兰芳之后,苏育民虚心向梅先生学习演技,努力开拓自己的戏路。他本来是以演出小生戏为主,如《打柴劝弟》《苏秦激友》等。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他还演出了不少的须生和老生戏,如《杀庙》《苏武牧羊》《将相和》《赵氏孤儿》等,也成为他的代表作,并被公认为秦腔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从而确立了他在秦腔界的领军人物地位。
苏育民很小就开始学戏演戏,所以文化水平很有限。从梅大师身上,他逐步认识到,只有从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入手,提高自身的素养才有可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所以,他给自己选配了一位秘书,除了处理日常事务之外,还帮助他起草一些讲话和报告,这对提高他的文化素养起了一定的作用。1957年,苏育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有一个很长的发言,是关于贯彻“双百”方针、繁荣和发展秦腔艺术事业的。当时,这个发言受到有关方面的极大重视。今天读来,其中关于改善对戏剧事业的领导、充分尊重艺术规律、重视培养戏曲艺术人才等意见,仍不失现实意义。这一点,与他学习梅大师重视文化和理论的研究是分不开的。

上一篇:饶振华(书法家)

下一篇:彭雨柔